老风尚/老重庆影像志

老风尚/老重庆影像志
作者: 徐康
出版社: 重庆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老风尚/老重庆影像志
ISBN: 978753668580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春节 贴春联之习俗,源自悬挂桃符辟邪,表达对新年的祝福之情,烘托春 节的喜庆气氛。战时,于佑任、冯玉祥、梁寒操撰写的抗战春联,由军委 政治部印赠一万份,由上海童子军理事会及重庆市童子军理事会负责派遣 童子军沿街分送。内容有于佑任的“百战山河壮,在国岁月新”、“以全 民力量,获万世太平”,冯玉祥的“中英美苏同伐侵略,欧美非亚共致承 平”、“众志成城,群策群力”;梁寒操的“拓开新世界,整顿旧山河” 等。抗战春联激起重庆百姓的爱国热情,新年愿望在民族情怀中获得升华 。1946年春节,是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和平年,公教人员们聚在一起庆贺新 禧,以传统方式——对春联,表达过和平年的喜悦气氛。“以前乱糟糟事 情,过年都收拾干净;此后新簇簇日子,大家要格外和平。”“上上下下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家家产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各 过新年。”“放一夜花炮,轰出新年,闹闹热热,大家想过好日子;闭两 扇大门,请进喜神,齐齐整整,小孩预备出风头。”“地球公转一大周, 祝自今传布文化,东西同心,先促进民主大政;民国成立卅五载,愿此后 解除武装,国共携手,共欢迎和平之神。”春联将美好的祝愿洒向两江, 洒向楼阁,洒向乡野…… 华夏民族在远古时代,已知守望,门前派有守卫者,到战国时,有用 桃木削刻成人形的“桃梗”,以御邪鬼;至汉代,则画神荼、郁垒二神像 于门上;现在,老百姓门上贴的门神大多是用纸以木刻印成的尉迟恭、秦 叔宝的彩色画像,红红绿绿的门神既可御鬼,又为过年增添热闹的气氛。 抗战时期,“陪都”街头巷尾出现了许多新门神,刺激着这座城市的神经 系统。文艺界的大众化运动,在重庆的艺术家们利用门神年画的形式绘制 的宣传画,既可驱灾,又能作为艺术作品欣赏,深得市民喜爱。1945年春 节,中山路美国新闻处一带的街面,家家产户门上都贴着一对新门神。新 门神用道林纸,以三版色印制而成,非常漂亮,每幅一尺长,五寸宽,粗 硬的木刻最能表现抗战的新精神。右面的门神是美国空军形象,左面是中 国大兵。美国空军头戴航空帽,肩配飞虎章,背后衬托着美国星条旗;中 国大兵手执佩刀,胸插手榴弹,背后是青天白日旗。这两个门神都是肩挂 来福枪,脚踏日本鬼,挥拳斥指,两目威光可以镇邪去凶。并在“恭贺新 禧”四字下加上醒目的注释:“旧时的门神已经疲倦地睡着了,151本鬼子 的恐怖侵入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家,旧门神已经挡不住了。这个新的青年战 士,这个美国战斗机驾驶员,有地面上中国军队英勇的帮助,他的精神就 会保住你们全家老小的平安。可是他和他的战友们还需要我们的援助。在 他们受伤,迷失路径或饥饿时,他们就需要你们的安慰和友情了,援助他 ,他们是替你们打仗的。”另外还有几行小字是:“沦陷区的中国盟友注 意,请不要把这张门神放在让人看见的地方,日本人看见了就会凶狠地对 付你们。”这是盟友从西北农村带回重庆的门神画片,通过精致翻印,被 贴在许多市民家门前,既为喧嚣的重庆街头增添一丝新意,也是烽火岁月 中人们渴望和平的见证。 过春节,人们要在门前檐下挂一盏檐灯。灯架漆黑色,糊纸用红色, 灯内做有架子可以点放菜油灯。除夕夜开始点灯,以后每晚点照至十五日 晚为止。天上的繁星和山城高高低低的彩灯,上下相映,江水里,倒映出 几十万只光芒四射的彩灯。奇妙的景观,点缀着热闹的山城,璀璨的夜景 使山城更加夺目耀眼。 为庆祝春节,“陪都”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贝占春联、门神,表达对新 年的祝福之情,祈求来年生活平安。热闹的重庆街头,火龙和狮子在喧天 的锣鼓声中飞舞,火炮的震响惊天动地,其发射的美丽火焰划破了夜空, 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古老的仪式使除夕成为不眠之夜,人们在欢腾的气 氛中,聆听新年的步伐,呼吸生命的气息。 端午节 端午节,江上彩船竞渡,街上粽子畅销。人们忙着挂菖蒲,悬艾叶, 办酒席,送节礼……虽然是国难时期,人们对于过节的兴致,依然不减。 这幅欢娱的市井风俗画,为现代大都市抹上了一层民族文化的色彩。 巴人的端午龙舟赛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场面十分热闹壮观, 是端午节最隆重的仪式。1938年6月,南岸温泉乡举行龙舟竞渡,沿岸上万 乡民拥挤着看龙舟赛,有山歌队及农歌队为比赛助兴,一派热闹的景象。 端午节,弹子石、海棠溪、黄沙溪码头也常有彩船竞赛,沿江两岸聚集了 许多围观者,直至傍晚,彩船才散去。 1945年6月15日,沿临江门至朝天门一带的码头几乎吸引了半个山城的 市民。两座赛船司令台停在江心,相距约二里,中间有许多装饰漂亮的游 船,有钱人用五千元的价格包下豪华船,携妻眷宴游,有的则凑三四百元 合包一艘游船。那些豪华游船均悬彩挂红,与龙舟竞美。水上有警用船五 艘,随时作巡察之用。小轮船上的盟军代表也颇有兴致地欣赏盛况。四十 余艘龙舟齐集在临江门司令台,狭窄的龙舟,被装扮一新,龙头龙尾生气 十足,青龙、红龙、黄龙、白龙……令人目不暇接。选手们身着整齐的服 装,踩头的作指挥,摇旗的在船中心一左一右,配合着鼓声,掌控选手们 划桨的节奏。四点半,鞭炮和锣鼓齐喧,竞赛开始,龙舟快速地向朝天门 方向驶去。在汹涌的波涛间,划子整齐地一起一落,吆喝声穿透云雾。最 后红龙战胜黄龙,抢得了司令台上的红旗。虽然不能辨别锦标谁属,但精 彩的龙舟竞赛感染了两岸观众,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江面翻 滚沸腾,两岸人山人海,龙舟竞赛的后面,承传着我们祭祀水神、悼念屈 原的文化渊源,国人对赛龙舟的狂热是民族灵魂的集体意识显现。 抗战时期,全国各地的人们汇集重庆,因此每逢端午节,人们能品尝 到来自南北各地不同风味的鲜粽子。本地粽子,用彩线包扎,咸的有火腿 、卤肉,鲜美无比,甜的有枣泥、豆沙,香甜可口。最有特色的是广东粽 子,外形别致,像一个方形枕头,比北方粽子大三四倍,其馅非常丰富, 不仅有普通的枣泥豆沙,还有莲蓉、椰子、蛋黄,蛋黄粽子里面包有鸭蛋 黄、卤肉、小豆和江米,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苏州淡粽,不用箬叶包裹 ,而用洁白的夏布代替,缝成筒形圆口袋,将白糯米装在里面,用水煮熟 后,将粽子抖出,切成圆形薄片,用薄荷叶粉、玫瑰花末、桂花酱、松子 、胡桃、南枣末、白糖及玫瑰酱等掺拌而嚼食,轻妙凉爽的感觉,令人回 味无穷。端午以粽子投入水中,祭奠屈原,这种纪念仪式经过漫长的历史 衍变,粽子已失去了祭祀意义,人们围在一起吃粽子,只是热闹喜庆的节 日项目。端午会餐,除了吃粽子、盐蛋外,大人们还要饮少量的雄黄酒, 并用雄黄酒的沉淀涂在小孩的脸上,意在避瘟驱邪。 传说端午以蒲为剑,以艾为虎,可以祛毒气,镇邪气。家家产户忙着 釆撷菖蒲和艾叶,或挂在门楣用以驱邪,或熬成汤汁沐浴用以除病,这一 传统成为老重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习俗。P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