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江户城
作者简介
[美]艾米·斯坦利(Amy Stanley),美国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日本史、城市史、性别史,2023年获古根海姆奖。 她偶然读到了常野在江户写给母亲的信。此后,她花了十年时间,一次次从美国飞往日本,从数百封信件和无数档案中还原了这个19世纪的日本乡下女人艰难但顽强的一生。 译者简介: 闾佳,翻译工作者,译有《牛奶可乐经济学》(2008年文津图书奖)、《人体简史》(2020年文津图书奖)、《影响力》系列等。
内容简介
佩里以英雄的身份归来,并在晚年为自己的声誉增光添彩:他打开了日本。教科书会讲述他和他的舰队在现代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却无暇提及常野,哪怕半个字。这可以理解。有什么必要这么做呢?她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死在佩里到来之前,就算她没死,佩里也绝不会见到像她那样的人。他会见的是武士、外交官,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多年以后,他们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也会整整齐齐地出现在字典和百科全书里。对佩里来说,也对他们所有人来说,在外交关系的大剧中,女性连背景板都算不上,充其量她们只是舞台工作人员,默默地搬来道具,接着便退回属于自己的地方。 佩里的船是一个属于男人的世界,谈判桌亦然。在陆地上的某个地方,有人把18颗纽扣一颗颗地缝在海军准将的上衣上,还一针一线地绣好他肩章上的穗子。但他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在签订条约的那一刻,他无须费心思考那个在布鲁克林海军司令家擦银器、擦地板的人,也无须费心思考那个照顾他孙子孙女、确保他的名字和家族能在世上延续的人。当武士们从横滨郊外归来,也会有人帮他们洗衣服,接受邻居的礼物和询问,检查孩子们的功课,准备父母要吃的药。那一晚,以及之后的所有夜晚,有人为他们收拾餐盘、沏茶,为他们整理被褥、倒水、点灯、抱孩子、吩咐用人,躺下的时候还惦记着他们的衣服、雪鞋、柴火、感冒、婚礼、书写纸张和铜板。每一位女性都有过自己的动机,留下的理由,离开的打算,她的雄心与想法,1000件要记下来的事情,甚至更多她从来不曾写下来的事情。 常野不可能从英雄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一生,认为她为国家的建设、开放或新时代的出现有所贡献。她是一个人,一个个体,一个自己做出选择的女性,而且(她兴许会这么认为)身后留下的东西几近于无。没有孩子,没有遗产。只有信件。但如果像她这样的女性不曾从乡下涌入江户,江户就不会发展。如果没有她们擦地板、卖木炭、记账、洗衣服和端食物,经济就无法运转。如果没有她们买戏票、买发夹、买布片和面条,幕府将军的这座伟大的城市,根本就不会成为一座城市。那将是一座尘土飞扬的军事哨卡,只住着1000人左右,全是男性,不值得佩里大费周章地想要把它“打开”。 常野的遗产是江户这座伟大的城市:她的雄心,她毕生的事业。她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望驱使她离开了故乡,她或许会说,江户的经历改变了她,但她也塑造了这座城市。每一口她等着汲水的井;每一枚她花掉的铜板;每一件她典当或缝补过的衣服;每一个她端起过的盘子;移居江户 的重大决定,以及那天之后和多年里她所做的每一个微小的选择。是那些像常野一样的女性,是她们让家庭运转起来,让小贩四处走动;是她们让町奉行的法令得以颁布;是她们把农夫送到出羽国的红花田,把商人送到神田市场;是她们在中村座戏院点亮灯笼;是她们在日本桥旁修造起了大商店。这座城市,不仅仅是常野生活的背景,也是她日复一日创造出来的地方。她死后,其他女性,其他不认识的人,会继承她的事业。 ………… 如果常野的人生稍有不同 —— 如果义融把女儿大竹过继给了她;如果她能活到1853年春,看到佩里的船抵达浦贺;如果她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熬过了火灾、地震、传染病,坚强地活了下来(其他许多人都做到了),那会怎么样呢?如果她能坐在东京的一间小屋,孙女累了不想写作业,就让奶奶讲个故事,她会说些什么呢?如果常野还活着,她兴许会很谨慎,不愿意讲述一个包含了这么多心碎片段的故事,那个故事里有太多的选择,一个成长在不同时代的小姑娘是无法理解的。她兴许是个脾气暴躁、不太容易相处的奶奶,一如她从来是个脾气暴躁、不太容易相处的妻子。她兴许没时间讲故事。她兴许希望义融把自己的信烧掉。但也许她会把杯子放下,把茶稍微晾一晾。也许她也会想要讲出自己的故事,从自己的那一面开始讲,那会比她兄弟们的故事好,显然也比历史学家充满“也许”和“大概”的故事好。如果常野开口,而且一直讲下去,她的声音有可能会填满整个房间。她听起来就像自己的母亲和姐妹们,带着从未丢失的越后口音。 “哦,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了。”她兴许会说。接着,时间倒流,天皇退回京都宫殿的阴影中,银座的砖块融入泥土。电报线路上的信号消失,人力车变回轿子。从高田出发的火车线路化为尘土,积雪在山口堆积。东京,世界地图上的一个小点,逐渐没了形状,它的边缘流动,淌出血迹。高楼倒下,古老的木质消防塔拔地而起,小巷像迷宫般扩张。小贩哼着古老的歌谣,沿街叫卖;巡警和冈引来回巡视,妇女们聚在井边,四处搜罗旧铜板。船只汇集到日本桥的鱼市;武士们排队穿过大手门。江户的睡莲在花架上盛开;末代町奉行大人登上白沙庭院里的地台;五代目岩井半四朗从戏院后门进来,踩着高底木屐猫步前行,黑色的眸子闪闪发亮。城市将永无尽头,而她的故事,又一次开始。 ◆一个东亚女性用一生战胜命运的真实故事。对“娜拉出走后怎样”的有力回答。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耗费十年,用19世纪的数百封书信还原日本乡下女人常野的一生。 ◆私奔、失身、无后、五段婚姻……常野放弃了故乡、家人与名誉,却赢得了自由。 ◆以女性视角深入历史细节,揭示被历史忽略的东亚女性的挣扎与勇敢。 ◆本书入围普利策奖决选名单、巴美列·捷福奖决选名单!《经济学人》《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王笛力荐!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专业历史著作中罕见的生动叙事和优美文笔,比小说更好看! ◆43张高清彩插,全景式呈现19世纪日本百态,带读者回到常野生活的世界。 ◆翻开本书,看女性如何在压抑中爆发反抗命运的勇气。 ◆ 读客轻学术文库,既严肃严谨又轻松好看的学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