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未来(精)/哈佛诺顿讲座](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1208/10/20201208104112700.jpg)
出版社: 广西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7.46
折扣购买: 记忆未来(精)/哈佛诺顿讲座
ISBN: 9787219104170
程佳,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英国班戈大学R.s.托马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译著有《R.s.托马斯晚年诗选》(2014)、《R.s.托马斯诗选》(2012)、《R.s.托马斯自选诗集》(2004)、《丽塔·达夫诗选:她把怜悯带回大街上》(2017)、《太阳溪农场的丽贝卡》(2009)、《再造方舟》(2006.)等。
仔细想想,音乐势必需要将那些过程区分开来, 但同时也在它们当中培养一种内在的隐含的对话,一 种由不同程度的互动构成的复调,这种复调有时会发 生爆炸,以一种耀眼的合成的姿态吸收一切。简单、 中立、周期性的音高和时值的关系,处于一个音色和 力度均匀的织体中时,会融合成许多透明的事件,被 给定的和声关系所渲染。而复杂的间断的音程关系与 节奏关系,分布在非常多元化的乐器力量当中时,会 融合成一个噪音。这些爆炸,这些包罗万象的姿态, 类似于电影中的视觉序列加速,在这些序列中,具体 细节将被改换,融入一行行乐句之中。 各种极端情况——从简单的到极其复杂的——都 将势必需要不同的也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倾听方式,从 最分析性的倾听到最全面的倾听,从最为积极的倾听 到最为被动的倾听。视角的这种不稳定性,这种流动 性,必须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音乐架构的组成部分来精 心对待,偶尔可以延伸一个点,在这个点上,它打开 自身,面向外部访客,面向陌生人,面向发生的事情 ,面向一贯承载各种联想的各种音型。我自己就在我 创作的《面容》(Visage)或《交响曲》(Sinfonia) 第五部分探索过这种可能性。 一部在音乐上有意义的作品永远是由相互作用的 意义层构成的,这些意义层既是它存在的动因也是其 质料。它们集演员、导演和剧本为一体,或者它们就 像一个印度故事中的湖,开始寻找自己的源头。所以 ,音乐“文本”是什么呢?是水本身还是寻找那个源 头或源泉的强烈意愿? 有人说,音乐随其质料的变化而变化。铁和玻璃 的出现给建筑带来了改变是真的,但是因为建筑思想 发生了改变而对铁和玻璃的使用方式有所准备,这也 是事实。20世纪50年代电子音乐工作室中那些老旧的 声音发生器没有改变音乐的本质。音乐家们一开始思 考加法和减法准则之间有意义的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例如,寻找音色与和声之间的结构连续性,音乐思维 就已经改变了。那一束束古老的正弦波,或那一条条 变化的、过滤出来的白色噪声带,在安东·韦伯恩① 的诗意世界中大都是音程函数极度浓缩的最终结果: 他的生殖细胞中的三个音(用真正的歌德式观点来说 ,可谓multum in parvo①),既不相同又总是相同的 。 自从有了后韦伯恩时代那些遥远的开端之后,我 们在电子音乐工作室中已经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当 年经常引导研究的声音组合标准(继续影响计算机辅 助音乐发端的标准)扩大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也即扩大了一个想法与通过磁记忆或数字记忆实现这 个想法之间的差距。它对器乐的记谱法也有一定影响 ,至少在那些案例中,一部作品的构想曾经促使人们 怀疑乐谱是否应该为演奏提供图形指示或声效描述, 又或者它是否应该是一种预测形式,一种猜测方式, 简单且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