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故事/经典译林青少版](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2/20231113123308685.jpg)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资治通鉴故事/经典译林青少版
ISBN: 9787544744379
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司马光二十岁时就中了进士甲科。曾任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在政治思想上,司马光是比较保守的。他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反对王安石变法,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在其主持朝政时,排斥新党,废止新法。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司马光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奉旨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一生的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在文学、经学、哲学、医学方面他也有一定的造诣。历史上,司马光和孔子、孟子一起被奉为儒家三圣。
公孙鞅摇头说:“国君既然不听您的意见任用我 ,又怎么可能听您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他还是没 有出逃。 果然,魏惠王回去后,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 这人真是病人膏肓了,他居然要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 去治理,然后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他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周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为秦国 国君。 秦国在春秋时代就是个强国,秦穆公更是春秋五 霸之一。但是穆公去世后,秦一直被晋国压制,后来 又国中内乱,无暇他顾。秦国本来僻处西陲,和中原 诸侯国往来不便,现在更几乎被遗忘了。这时的天下 ,崤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此外淮河、泗水流域林立着 十几个小国。但不论国家大小,各国都鄙视秦国为野 蛮人,不准其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 秦孝公决心改变这种局面,于是下令求贤。公孙 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离开了魏国,西行人秦。 公孙鞅见到秦孝公后,阐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主 张,孝公大喜,当即就和他商量起国家大事来。 公孙鞅想开始推行变法主张,秦国国内的反对意 见很多。公孙鞅于是对秦孝公说: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 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 法其故。” 公孙鞅对反对变法的言论一一作了批驳。秦孝公 听了大赞道:“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 公布新法之前,为了让百姓信任变法的权威,公 孙鞅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说谁 把它搬到北门就赏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古怪,无人 去搬。公孙鞅于是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个人 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居然真的立刻获得了 五十金。于是,老百姓就都知道,新法一定是执法必 信的了。 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认为,就是因为贵族带 头违犯,新法才不能顺利施行。太子是储君,不能施 以刑罚,于是就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处以刑罚,一 个脸上刺字。 新法颁布一年,秦国百姓都纷纷控诉新法带来的 生活不便。新法施行十年,秦国治理得道不拾遗,山 无盗贼,老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但不敢打架斗殴,一 片太平景象。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有些又出来 赞颂变法了。公孙鞅认为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 他们全部发配到边疆。 从此,老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法令的是非了。 周显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40年),公孙鞅建议秦 孝公攻打魏国。 魏国是列国之中最早变法的,战国初期十分强大 。公孙鞅分析说,秦国与魏国对对方来说都是心腹之 患,两者不能并存。现在魏国占据着崤山的险要地区 ,是秦国巨大的威胁。而只要把这块土地夺到手,秦 国从此便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服各国 ,这是帝王宏伟大业的开始。 秦孝公于是派公孙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则以公 子印为将,率军抵抗。 公孙鞅当年在魏国的时候,曾与公子印有不错的 交情。现在两军对垒,公孙鞅便派人送信给公子印, 表示自己仍然念着旧情,现在虽然各为其主,却不忍 互相攻杀,不如见面起誓结盟,畅饮后收兵回国,使 两国百姓安心。 公子印信以为真,前来赴会。结果盟誓刚完,饮 酒之时,公孙鞅事先埋伏的甲士就冲出来,俘虏了公 子印,秦军又乘势攻击魏军,使其大败。 魏惠王知道后,十分惊恐,忙献出河西一带地方 向秦国求和。此后,魏惠王为了躲避秦的兵锋,把国 都东迁到大梁。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