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华梅,女,1951年生于天津市,祖籍无锡。现为天津师范大学美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天津师大华梅服饰文化学研究所所长。国家人事部授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天津市劳动模范,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服饰文化学会会员。 1977年起在天津美术学院任中国工艺美术史课,1983年起开始中国服装史教学,1994年创建服饰文化学新学科。至今出版专著30部,主编3部专集和7套丛书。《中国服装史》自1989年出版,至2007年再版印刷22次,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百万言《人类服饰文化学》获中国图书奖等7项大奖。40万字《服饰与中国文化》获天津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其服饰教学获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天津市一等奖。多部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日文、韩文等在国外发行。 2004年起,应邀为日本奈良国立女子大学、新加坡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法国里昂国立时装设计大学、巴黎法兰西时装学院、新西兰服装技术研究院、新西兰国立南方理工大学等讲授中国服饰文化。
内容简介
中西合璧改良旗袍 旗袍,意为旗人的袍子。“旗”原是满族内部的军制,红、黄、蓝、白、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旗旗帜,代表八支部队。因此,汉族人曾将满族人笼统地称为“旗人”。满族女性常穿的长袍,也就被称为“旗袍”了。满族人长袍原本不分男女,都宽大厚实,因为要抵御中国东北地区的低温气候并需适合骑马,所以一般造型为直腰身,下摆开两衩或四衩,大掩襟。满族入主中原后,女子的长袍多不开衩,而且曾有一度袖子和下摆都很宽大。 清初旗袍实物,在内蒙古白音尔灯荣宪公主墓中出土了两件保存完好的。荣宪公主是康熙皇帝(1654—1722)的第三个女儿,随葬旗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与时代风格:通身用绸缎制成,上施彩绣;圆领,窄袖,衣襟右掩,腋部收缩,下摆宽大;领口镶一条狭窄的黑边,所绣纹样都是典型的传统题材。其中一件是在深黄色的面料上绣数十只彩色蝴蝶,彩蝶之间又绣上祥云和花卉;在胸背及两肩、膝盖部位,又各绣两对大蝴蝶,作相对戏舞状;袍的下缘还绣着山水、八宝等纹样。普通满族妇女穿的旗袍长度只到脚面,露出双脚;旗人福晋(太太)、格格(小姐)要穿木高跟旗鞋(高跟在脚心处),旗袍要盖住双脚,也就以常服和礼服的形式丰富了旗袍的造型。当年,满族人旗袍和汉族人大袄互相渗透、融合,特别体现在边缘装饰上,如衣领、袖口、前襟及所有下摆边缘都要绣上图案或镶上“直道”“狗牙儿”。乾隆(1736—1795)之后,北京城的妇女时兴过“十八镶滚”,就是十八道花边紧紧挨着,甚至连袖口处的衣里部分也绣上花朵。 1911 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满族皇帝退位。清代纯满族式男服已无人再穿,但满族女式旗袍却被汉族妇女接受,并成为与袄裙同时存在的一种服式。20 世纪20 年代起,这种旗袍演变为不绣或少绣花纹,衣身有意缩短。据说一批上海女学生剪短发穿合身蓝布旗袍,对旗袍改进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20 年代末期,西式服装风格对中国服装的影响愈益明显,古老的旗袍也产生了惊人的改进:长度再缩短,并开始收紧腰身,两边开衩。这时的旗袍应该称做改良旗袍了,它是一种中西服饰优点完美结合的产物。 20 世纪30 年代,旗袍进入辉煌的阶段,领、袖、襟的变化日新月异。满族入关以后的旗袍多无领,故而宫廷女性平时在室内也常围一条小围巾。改良旗袍的领子曾越来越高(领口有纽袢),待高到双颊时,转而又以低领为时髦;低到不能再低时,又将衣领加高。袖子也如此,长时遮住手腕,短时露出肘部。下摆忽而长可曳地,忽而短至膝间。发展到30 年代后期,有的旗袍索性剪掉了袖子,成为无袖长袍;40 年代后期起,旗袍衣衩越开越高,到50 年代,香港女士将两侧衩口上升到胯间,使穿着高筒丝袜的双腿隐约袒露。 一般说来,旗袍之美主要是以服饰形象的优长,突出表现了东方女性的典雅和娴淑。它可以用不同质料制成,又因此呈现出风格各异之美。粗布为之不寒酸,可以使穿着者更加含蓄大方;而装金饰银,以织金缎等为之,又显雍容华贵。 日本画家梅原龙三郎(1889—1986)认为“旗袍的设计很朴素,立领长身,在任何时代都不会丧失新鲜感”。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是感觉从何而来呢?他说:“高领托住了下腭,头部姿式必然端正;即便是坐着时,旗袍的开衩处腿的并拢的姿式也能收到美的效果。”梅原的系列“姑娘画”中的人物,大都穿着旗袍。 中国女性旗袍由不开衩一变而为开衩,不但给予女性以最大的行动自由,而且产生出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幻视之美。在古代,无论东西方女性都忌讳显露下肢,哪怕是隐隐约约的。欧洲宫廷贵妇那些将低领开至胸间,露出肩、颈及上半截前胸的裙装,也绝对要以肥大而多褶的长裙遮住下肢,有时连露出衬裙都被视为不雅。谁会想到,当西服东渐之风吹得改良旗袍也以崇尚人体美为时髦,大胆收紧腰身,将开衩加长时,受西方人设计影响的旗袍风格时装却难以令欧洲人接受。宣告紧身胸衣彻底灭亡的伟大的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Paul Poiret)曾设计了中国旗袍式的女服,两旁开小衩,衣身紧瘦露出女性身体曲线,但由于衩小,因而迈步困难。当时的欧洲女士穿上这种衣服,配上彩色的长筒袜和皮靴,由她们的丈夫或情人搀扶着,慢慢地行走在林荫大道上,落得个“蹒跚女裙”的雅号。即使这样,还是惹起了一些妇女的责难,认为其下肢隐隐可见,有失体统。连教皇皮斯十世也斥责中国式旗袍女装,并下令禁止任何女性教友穿着。如今,旗袍令西方人为之倾倒,在旗袍的诸多美点中,开衩所引起的美感不可或缺。 旗袍的掩襟在胸前变化万端,随着每一种旗袍掩襟设计的微妙差异,那条似乎有魔力的线组构成优美的音乐般的美感。如果从侧面看旗袍,可以将女性胸、腰、臀的曲线表现得格外动人,但这还只限于一般美感。真正能够领略到其风韵的,是直立的高领裹住颈部,不像西式服装那样另外上肩而是上身连袖,将女性肩部在不外露的情况下表现得柔美圆润,以至它比西方晚礼服直接显露肩部肌肤的美更为迷人。整件衣服并不像紧身衣、健美裤那样将肌体结构完全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是十分含蓄地创造出一种表现女性形体曲线美的艺术氛围。当她们向远处走去时,背后的身影更通过微微扭动的腰肢和由于走动而稍稍上下颤颠的略显轮廓的臀部,而将女性之美表现到极致。 旗袍的美还有很多,例如它上下一体,颜色花样一致,使矮个人穿起来也显得体态修长,适中身材更会是风姿绰约,婷婷玉立。略胖的女性可以在旗袍的统一造型和色彩中显示丰满而不臃肿,略瘦的女性又可以在旗袍的整体中显露一种精干与苗条。 20 世纪30 年代,时尚女性被称做摩登(modern)女郎,她们的改良旗袍乃至全身装束不断融入欧美新式样。摩登女郎讲究服装廓形上的流线型,这显然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审美情趣有关。一件考究的改良旗袍,天凉时要配西式外套或对襟毛线织的背心,再冷时出门则要套一件裘皮大衣并戴手笼。旗袍的前襟可以向两边开衩,也可以在前后开;领、袖部分开始出现融合西式的荷叶领、翻领、荷叶袖、开衩袖。很多人将旗袍下摆做成花瓣、花叶状。改良旗袍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原来旗人之袍无省的裁法,从而使之收腰明显,充分体现出女性的曲线之美。旗袍的基本形虽然简单,但款式、色彩等流行周期相当短。如1931 年前后,腰身逐渐缩小,开衩由通常的膝下部位开高至膝上;1932 年后呈现袍身加长的趋势,1934 年已是衣边扫地;随之,在上海演艺界、卖笑业中旗袍开衩高至臀下,但里面有长及膝上的衬裙和丝袜。从衣料上看,1937 年前,花布、条纹布和阴丹士林布风靡一时。 总的来看,20 世纪30 年代装束趋于奢华。女性在穿着旗袍的时候,讲究蕾丝衬裙,宝石、珐琅佩饰。时髦女子胸花、别针、项链、耳环、戒指、手表、玲珑坤包一样不少,“令肤色隐隐”的长筒丝袜配上高跟皮鞋,更是将女性的优雅风姿发挥到极致。 中国女性流行烫发,也是20 世纪30 年代的事。曙山在1933 年前著《女人截发考》,已经谈到烫发。不过,从大城市流行情况来看,烫发主要在1933 年以后。当时,也有将头发染成红、黄、棕、褐等各种颜色以学西方的。那是一个精致的时代。 几乎从服饰出现的那天起,人们的社会身份、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种种文化观念就已融入其中了。服饰的面貌是社会历史风貌最直观、写实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明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