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是灵魂的逆光(精)/大家读大家
作者简介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包括《红粉》《妻妾成群》《河岸》《碧奴》《黄雀记》等。他的作品获得多项殊荣,曾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五届庄重文文学奖、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并且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提名第6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蜚声海内外。
内容简介
我的读书生涯 很早以前,我读书几乎是不加选择的,或者是一 部名著,或者是一部书的书名优美生动吸引我,随手 拈来,放在床边,以备夜读所用。用这种方式我读到 了许多文学精品,也读了一些三四流甚至不入流的作 品。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对某几部名著我无法进入真 正的阅读状态。比如麦尔维尔的巨作《白鲸》,几乎 所有欧美作家都倍加推崇,认为是习作者所必读的, 但我把《白鲸》啃了两个月,终因其枯燥乏味,而半 途而废,怅怅然地还给了图书馆。那是好几年前的事 了,我以后再也没有重读《白鲸》。如果现在重读此 书,不知我是否会喜欢。但不管怎样,我不敢否认《 白鲸》和麦尔维尔的伟大价值。 令人愉悦的阅读每年都会出现几次。给我印象最 深的一次是读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那时我 在北师大求学,一位好友向我推荐并把《守望者》借 给我,我只花了一天工夫就把书看完了。我记得看完 最后一页的时候教室里已经空空荡荡,校工在走廊里 经过,把灯一盏盏地拉灭。我走出教室,内心也是一 片忧伤的黑暗。我想象那个美国男孩在城市里的游历 ,我想象我也有个“老菲芯”一样的小妹妹,我可以 跟她开玩笑,也可以向她倾诉我的烦恼。 那段时间,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我把能觅 到的他的所有作品都读了。我无法解释我对他的这一 份钟爱,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 地感染了我。我因此把《守望者》作为一种文学精品 的模式,这种模式有悖于学院式的模式类型,它对我 的影响也区别于我当时阅读的《静静的顿河》,它直 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而不是被经典所熏陶。 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完全摆脱塞林格的阴影,我的 一些短篇小说中可以看见这种柔弱得像水一样的风格 和语言。今天的文坛是争相破坏偶像的时代,人们普 遍认为塞林格是浅薄的误人子弟的二流作家,这使我 辛酸。我希望别人不要当着我的面鄙视他,我珍惜塞 林格给我的第一线光辉。这是人之常情。谁也不应该 把一张用破了的钱币撕碎,至少我不这么干。 现在说一说博尔赫斯。大概是1984年,我在北师 大图书馆的新书卡片盒里翻到那部书的书名,我借到 了博尔赫斯的小说集,从而深深陷入博尔赫斯的迷宫 和陷阱里。一种特殊的立体几何般的小说思维,一种 简单而优雅的叙述语言,一种黑洞式的深邃无际的艺 术魅力。坦率地说,我不能理解博尔赫斯,但我感觉 到了博尔赫斯。 我为此迷惑。我无法忘记博尔赫斯对我的冲击。 几年以后我在编辑部收到一位陌生的四川诗人开愚的 一篇散文,题目叫《博尔赫斯的光明》。散文记叙了 一个博尔赫斯迷为他的朋友买书寄书的小故事,并描 述了博尔赫斯的死给他们带来的哀伤。我非常喜欢那 篇散文,也许它替我寄托了对博尔赫斯的一片深情。 虽然我没能够把那篇文章发表出来,但我同开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