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运河与白银: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

粮食、运河与白银: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
作者: 波音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粮食、运河与白银: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
ISBN: 9787500880080

作者简介

波音,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任国内某知名杂志总编助理、执行主编,常年担任经济专栏主笔。所写经济类、科学类文章发表于国内多家知名媒体。著有《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从此爱上经济学》《阅读宇宙》等丛书。其中《透过钱眼看中国历史》及本书的繁体版均即将在台湾出版。

内容简介

大河向东流的负面作用 打开中国地形图我们会发现,中国地势西高东低, 大江大河流淌的大方向是东流到海,这其实对于古代中 国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在人类刚刚跨入文明的时候, 古人们的产品主要是各种粮食、一些调味品比如盐,还 有一些畜牧产品比如毛皮、肉类。这些产品都是和产地 的气候条件紧密相关的,比如黄河流域种植小麦,长江 流域种植水稻,而蒙古高原出产毛皮和肉类,如果有人 非要把水稻种到蒙古高原上,他可能立刻就得破产。 中国东部大陆上的气候带从北到南,从寒温带一直 到亚热带,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物产。当古代中国人 试图和自己的邻居互通有无、交换一些产品的时候,麻 烦来了。古代交通十分不便,没有高速公路,甚至连沥 青马路都没有,能够有一条土路已经不错了。古代中国 人通过陆路运输货物,成本极其高昂,因此他们不可能 与相距太远的人做生意。而周边的物产和自己生产的东 西又没有什么区别,算了,还是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吧。 幸亏陆地上还有一些河流,可以让人们借助舟楫运 输货物,而且水路的运输成本也比陆路低廉得多,船的 载货量也比人们肩扛手拎大得多。但是古代中国人悲哀 地发现,自己身边的河流都是从东向西流淌,而气候带 也是沿着纬度分布的,这决定了某类物产的产地也是沿 着纬度分布,与河流的流向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人们如果通过水路交换物产,会发现自 己还是没什么生意。 可做!黄河流域的人都种植小麦,彼此没有必要互 换小麦;长江流域的人都种植水稻,彼此也没有必要互 换大米。除非南北方向上跨流域进行商品交换。古代中 国人不是没这么想过,但又是河流让他们烦恼。这些东 西流向的河流成为南北方向运输商品的天然阻碍,本来 陆路运输成本就已经很高了,现在还要跨越河流,更是 难上加难。 地理上的麻烦让早期的中国人知难而退,放弃了许 多经商的打算,专心致志地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 以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重农抑商”的思维并不是 文化的影响,而是地理环境造成的,这个见解颇有几分 道理。 只是在公元前,古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大一统的中 央王朝,秦朝和汉朝都控制了大片的领土,国土包含了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甚至扩展到南方的珠江流域。不 过在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南方地区 虽然有所发展,但经济总量无法与黄河流域相提并论,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只是黄河流域的小跟班而已。可是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黄河流域因为战乱,人口锐减,经 济遭到破坏,而流亡到长江流域的人们却促进了南方地 区经济的发展。此消彼长之下,长江流域的经济实力升 级到可以与黄河流域抗衡的程度。 这对于古代国家的大一统反而是个不好的消息,即 使勉强形成了统一的国家,地方经济接近甚至超过了都 城附近的经济,地方大员的势力就很容易膨胀到中央政 权无法控制的地步。看看从汉末一直到隋朝之前的历史 ,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长江流域崛起后中央王朝的麻烦。 三国时期,北方的曹魏与南方的孙吴、西南的蜀汉 长期对峙,西晋暂时统一天下后没有多久,国家又进入 了南北朝时期。这期间,南方依次出现了宋、齐、梁、 陈,北方则出现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 这期间的大动荡、大分裂固然有北方民族入侵中原 的原因,但南方地区经济实力已经足以支撑起强有力的 割据政权,能够和北方凶悍的入侵者长期划江而治,这 也是不争的事实。西晋曾经短暂地一统天下,但却没能 消弭北方和南方之间的经济对立。 到了公元589年,杨坚建立的隋朝攻破了南方的陈 朝,结束了南北朝,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又一次出现在了 中华大地上。 可是南北分裂造成的政治、经济隔阂,并没有随着 军事征服而消失。江南大族面服心不服,随时都有可能 滋事反叛。更为棘手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此时依旧虎 视眈眈,凶悍的突厥铁骑自不必说,东北方向,高句丽 又在长白山崛起,而且还积极策划联手突厥,企图逐鹿 中原。 西晋曾经面临的大难题,这一次摆在了隋朝皇帝的 案几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隋朝皇帝 选择了爆发。 五千年王朝兴衰的背后,金钱掌控的历史逻辑。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经济规律又如何决定了古代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