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士兵日记1916-1919

茫:士兵日记1916-1919
作者: 编者:(新西兰)伊恩·特拉福德|责编:宋杨//李骁|译者:姜鸿玉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茫:士兵日记1916-1919
ISBN: 9787500880004

作者简介

伊恩·特拉福德,作家,摄影师。他是亚历克·特拉福德的孙子,他的父亲,也就是亚历克的儿子,没有依照父亲的吩咐毁掉日记,而是把它珍藏了起来。如今,伊恩润色了祖父的文字,使之成为引人入胜的战地故事。伊恩第一次见到这本日记的时候,还是个孩子,当时他就知道,把祖父的日记公诸于世是他的使命。

内容简介

1918年8月25日 午夜时分,我们在布洛涅下了船。穿过一座桥,我 们就到了布洛涅入市税征收处。 这里的景象与英格兰大相径庭。一排排候在岸边的 救护车将伤员送上船。满面愁容的女人在码头上走来走 去,有什么就卖些什么。可怜的法国苦难深重,人民生 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数十人跟随我们来到山上的营地, 兜售着啤酒和水果;成群结队的孩子围着我们乞讨食物 。 英国官员们一如既往的官僚作风严重。最后,我们 终于为每顶所需的帐篷准备了相关的文件,每人分得一 张毯子、一些口粮和热茶。与英国人在一起,茶的品质 总还是有保障的。 各部队成千上万的人集结在这里,吃着发放的食物 ,从行军锅里盛出水来饮用。 法国平民被德军的空袭弄得人心惶惶,这情有可原 。炸弹造成了极大破坏,到处是断壁残垣。所有村民跟 士兵一样,都去防空洞过夜。 这里的条件极其艰苦,我们又得和衣而卧。夜里下 起倾盆大雨,我们的帐篷像筛子一样,漏水严重。一切 又回到了老样子。 吃完简单的早餐后,我们离开了宿营地,迫不及待 地将不合时宜的英式条条框框抛诸脑后。我们又在车站 月台上等待了很久。1916年时,我作为伤员就是在这里 等待开往相反方向的列车。 回到熟悉的、逼仄的车厢里,我们坐着火车穿过哈 德洛特,进入埃塔普斯。数百名流离失所的孩子沿着铁 道乞讨,个个面黄肌瘦,一看就是吃不饱肚子,吃顿饱 饭对他们来说会大有裨益。 埃塔普斯的营地建在沙丘上,看起来乱糟糟的,是 一个充斥着沙子和罪恶的地方,一看就让人悲从中来。 一眼望去这里是个庞大的营区,各民族、各单位、各军 种的人集中于此,连中国劳工营也身在其中。许多女子 辅助军团的战士们分布在周围。防空洞、凹陷的帐篷和 弹坑证明德军曾频繁轰炸这里。 食物虽然粗糙,但味道却很家常。当然,这里没有 卖酒的下士餐厅,但我很高兴能和小伙子们打成一片。 来自科德福德营地的老朋友——尊敬的麦肯基上校 ——在这里担任负责人。他是一个很棒的长官,不喜欢 让部下提心吊胆,总是愿意亲切地与我们聊天,说些鼓 舞人心的话。早上在新西兰兵站进行防毒测试,首先是 催泪瓦斯,然后是氯气。我们戴着防毒面具鱼贯进入一 个房间,毒气被释放出来。对于幽闭恐惧症患者或神经 质的人来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返回的路上,每个人都随心所欲走在队伍里,犹如 散兵游勇一般。我们经过军犬训练场,数百只狗看到我 们,跳上狗窝,疯狂地吠叫。城里大部分地区都残破不 堪,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医院,不时出现在街头的护士和 修女们为这里增添了几分优雅和精致。一个巨大的公墓 里满是一排排崭新的十字架,预示着在未来的日子里, “海面风平浪静,要不是去打仗,这一切多么美好。” 他是亲历者,他是幸存者,他是6500万分之一 在那场规模空前的人类浩劫中,他没有声音 但对生与尊严的向往,却迸发出真实的全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