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经典:古代文学名篇十八讲

走近经典:古代文学名篇十八讲
作者: 廖可斌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走近经典:古代文学名篇十八讲
ISBN: 9787807702092

作者简介

廖可斌,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6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内容简介

导言: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与方法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昌盛。放眼世界,很少有国家和民族能够与之相比。只是在近代以来,特别是进入现代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才落后了。近现代西方人大多看不起中国,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过去,更不能预见中国的未来。也有些中国人自己看不起自己,盲目崇洋媚外,则是因为他们作为中国人并不等于他们就真正了解中国,他们对西方也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固然有很多黑暗面,甚至有惨不忍睹的地方,西方历史文化中又何尝没有骇人听闻之处?西方文化自有它的优点,中国文化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长处。因此往往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又能走出国门亲身触摸一下西方历史文化的人,能对中西历史文化的异同优劣,有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 人们在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异同优劣时,出于特定的动机,或受种种条件限制,往往呈现“斜角现象”,即用某种文化的长处,去比另一种文化的短处;或拿这种文化的短处,去比另一种文化的长处。除此之外,人们在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时,由于对两种文化的历史发展源流不了解,还往往出现另一种“错位现象”,即用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相比。这两种情况自然都得不出合理的结论。 我在欧美地区访学时,曾接触过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朋友。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有的历史那么短暂,甚或灾难深重;有的文化那么单薄,甚或支离破碎;有的体量那么弱小,在当代世界那样无足轻重,根本没有独立的国际地位和外交立场,只能随人俯仰,此时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伟大的祖先创造了与其他民族相比毫不逊色的文化,中国近现代的落后是近现代中国人的责任。中华民族至今仍然没有在世界上享有应有的地位,中国历史文化因此受到牵连,至今没有在世界历史文化中获得应有的尊敬,我们的祖先们因此是受了委屈的,近现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的子孙们应该感到愧疚。 我们既不能抱着“我的祖先比你阔多了”的阿Q精神,陶醉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辉煌,而无视近现代以来中国落后的现实;也不能因为中国近现代以来的落后,而否认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认为中国人从来就不如别人;更不能将近现代以来中国落后的责任,推到我们祖先的头上。炫耀祖先和归罪祖先,妄自尊大或自轻自贱,都既愚蠢又可耻。我们只有既对中国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充满自豪感,同时勿忘近现代以来中国落后挨打饱受的屈辱,并对当代中国仍然相对落后保持清醒,因此对奋起直追、振兴中华既充满信心又抱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有希望。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文学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一个亮点。由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建筑、雕塑等或许比不上古代西方,哲学、绘画、音乐等可能与古代西方互有短长,历史学、文学则总体上肯定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先秦两汉散文、六朝骈文到唐宋古文,从宋元南戏、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文言笔记小说、长篇章回小说到短篇白话小说,中国古代文学数量汗牛充栋,质量精美绝伦。最近我因忝列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委,承担审稿工作,又重温了《孟子》、《楚辞》和李白、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诗文,以及《西厢记》、《桃花扇》等作品,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这些作品在刻画人性、人生、人世,表达思想情感,追求艺术形式的精美和表达方式的巧妙,充分挖掘和尝试汉语言文字的表达功能等方面,真是达到了匪夷所思的高度。只要中华民族还存在一天,这些文学经典就将像闪耀着无比光华的日月星辰,高悬在天地之间。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讲得最多的课程之一就是“古代文学名篇赏析”。虽然它在大学里一般被定位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选修课,不像其它所谓专业课受重视,但我从来不拒绝上这门课。因为我觉得凡是大学生很有必要上这门课,基于教师的职责我们也应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从传统上看,过去中国大学都对本科新生开设《大学国文》之类的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就是古代文学作品。国外知名大学一般也都把“文学”作为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也以讲授古代文学作品为主。前哲时贤之所以这样设计安排,是因为他们对大学教育的本质和文学教育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 从个人角度看,加强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培养人的健全心智和完善人格。文学就是描写人性、人生、人世的,能在今天仍然流行的古代文学作品,都经过千百年历史淘汰和检验,都是精品。它们往往触及人性、人生、人世的某些本质的东西,揭示了人性、人生、人世的某些奥秘,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深刻性。我们阅读这些作品,通过了解古代的人性、人生、人世,就能加深对一般人性、人生、人世的理解,进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人生道路和生活状态有更清醒的认识。它们就像一面面镜子,照亮了我们的心灵。我们走进了古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也就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有反思能力;人的生活不同于动物的生活,就在于除了物质生活外还有精神生活。因此文学可以说是人类天生的需要。我们每一次以宁静的心情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在反省自己,都是在重温做人的感觉,都是在一点一点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生活多少具有一点诗意。在这个喧嚣嘈杂、物欲横流、容易让人迷失、忘却自我的商业化时代,这尤为必要。 ◆ 经典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史上永垂不朽的青春。 经典藏有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巨大力量。走近经典,走进古人内心的万水千山;透过经典,找到脱胎换骨的精神力量。 ◆ 本书是深受年轻学子喜爱的北大教授、文学博士廖可斌在中国最高学府上的课堂讲义实录,18篇讲义,讲述了18位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名人名作。有大家最喜爱的“男神”苏东坡,“敢于做自己”的陶渊明,“生活艺术家”关汉卿……时代横跨春秋战国到近代,从诗词文赋到小说戏曲,尽含其中。让读者一本书读透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文学的精粹,在愉悦中体味经典之美。 ◆ 每一篇讲义,廖可斌教授以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深厚的国学涵养,用时下年轻人喜爱的语言,点出可供现代人学习的要点精华,通过18部古文经典名著赏析×深度剖析创作手法×有趣有料的人文解读,引导读者发掘古典文学鉴古知今的乐趣与价值,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