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实际规模测算研究](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220/16/20230220163053936.jpg)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110.00
折扣价: 86.90
折扣购买: 中国经济实际规模测算研究
ISBN: 9787030648037
第1章 中国经济实际规模测算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本书的研究隶属于宏观测度(macro-measurement)领域,更为细致地说,应归属于空间维度的价格和物量测度。正像Irving Fisher所述:
“在所有的数理科学领域,第一要务就是定义测度的单位。在经济学中,我们一直缺乏从购买力意义上对货币单位价值的衡量,这种现象让我感到惊讶。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美元的价值历经了数次的大幅波动,有时币值翻倍,有时减半。”
Irving Fisher 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单位货币的实际价值在不同时点变动很大,我们应该使用购买力这一恒定的度量单位来测度不同时点上单位货币的实际价值。Irving Fisher 的话语切中了时间维度价格和物量测度的要害,即时间维度价格指数测算的根本目的在于衡量单位货币在不同时点上的购买力情况。国民核算账户中提供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等一系列宏观经济价格指数,这些正是测算单位货币在不同时点上购买居民消费品、工业生产品的购买力变动情况的指数。
单位货币的实际价值不仅在不同时点上会出现较大波动,而且在同一时点上的不同空间内也会存在较大差异,这就提醒我们,价格和物量测算不仅在时间维度上是有必要的,在空间维度上也是同样必要的。从较小的空间范围来看,一个经济体内部不同区域间单位货币(一般为同种货币)所具备的购买力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从较大的空间范围来看,不同经济体单位货币(不同种货币)所具备的购买力可能差异更为明显。由此可以看出,使用购买力这一恒定度量单位来测度同一经济体内部不同区域乃至各经济体单位货币的实际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意义体现在:①进行经济体间价格水平差异的比较;②从物量层次比较经济体间的实际经济规模。
1.1 研究缘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开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绩效越来越受到其他各经济体的影响。准确了解一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真实实力和发展水平对其政府把握经济走势和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对从物量层面进行的实际经济规模的测算和国际比较提出了内在的要求。作为各经济体官方统计部门采纳的标准核算框架,SNA为各经济体编制一套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连续性、可比性的经济核算账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但货币度量单位的不同及价格水平的差异使得不同经济体间的经济总量数据并不具备物量意义上的可比性。实际经济规模测算和比较的实质在于找到一种空间维度的价格指数用以调整不同经济体间经济总量内生的价格水平差异,从而进行物量水平的比较。汇率作为一种最为常用的货币转换因子,长久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国际比较 。但汇率法在应用于国际比较时存在的诸多缺陷也使其饱受争议,这推动着学者和国际组织去寻找一种更为恰当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国际比较。如何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之下寻找一种货币转换因子将各经济体以本币度量的经济总量指标转换为使用统一货币度量的经济总量指标,并同时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就成为实际经济规模测算和比较的中心目的。基于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使用购买力平价方法进行的国际比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由世界银行主导的ICP是目前全球最为庞大的国际统计合作项目。ICP致力于使用购买力平价法对世界各经济体实际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进行比较。世界银行发布的官方手册中对购买力平价是这样定义的:一单位基国货币可以在基国购买一定量的一篮子货物和服务,则购买力平价是指在本国购买上述同一篮子的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本国货币量(World Bank,2013a)。从统计角度来看,购买力平价是一种空间价格指数,通过对不同经济体购买同样一篮子货物和服务所需要的货币支出的比值进行计算,反映经济体间价格水平的相对值。基于购买力平价,我们可以将各经济体以本币度量的经济指标转换为同种货币单位来进行度量,并同时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实际经济总量的比较成为可能。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得到的经济总量指标具备了物量意义上的可比性,因此,一般称之为实际经济总量指标。
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是ICP的基础工作。由于经济体间购买力平价测算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目前购买力平价的测算仅在某些选定的基准年份进行。购买力平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价格指数,计算购买力平价需要收集各经济体既具备可比性又具备代表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格水平和支出数额,在此基础上使用指数汇总方法进行最终汇总计算。购买力平价的测算可能会受到价格数据误差、支出数据误差及汇总方法的影响而出现一定偏差。
2005年轮是中国首次正式参与ICP。2008年公布的最终测算结果表明,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2005年中国GDP总量为5.33万亿美元,比2007年发布的世界经济指标中的相应值低出约40%(World Bank,2008)。这个测算结果一经公布,便引起国际社会和诸多宏观测度领域权威学者的广泛质疑。关于2005年轮中国测算结果准确性的讨论更是甚嚣尘上。Angus Maddison更是直接撰文指出,2005年轮ICP的测算结果严重低估了中国经济的实际总量规模(Maddison,2009)。
2011年轮ICP比较结果已由世界银行于2014年4月公布。相比于世界发展指标2013年版提供的相应数据 ,2011年轮ICP的数据显示,发展中经济体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总量都普遍大幅上调。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世界发展指标2013年版中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总量为9.97万亿美元,而2011年轮ICP比较结果则显示,2011年中国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总量为13.50万亿美元。2011年轮ICP的比较结果相较世界发展指标2013年版的结果上调幅度为35.41%(World Bank,2013b,2014a)。更有甚者,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19年版数据显示,中国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GDP总量自2014年起便超过了美国 ,实际经济总量目前稳居世界第一。
不同年轮ICP提供的中国经济实际规模的测算结果差异巨大,这表明,基于购买力平价法对中国经济实际规模的测算研究还未得到一致性结论,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争议亟待解决。本书在系统回顾已有测算研究的基础上,将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归结为如下三点:①基期测算结果的准确性争议较大;②非基准年份的测算结果迥异;③测算方法的视角较为单一。本书的研究试图对这三个争议问题进行解答。
1.2 中国经济实际规模测算研究的现状
实际经济规模的测算研究对理论与数据都有较高的要求。考虑到学者与国际组织在获取数据的能力及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上的巨大差别,笔者将分别对他们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
1.2.1 国际组织的测算
由于国际比较的复杂性及对跨国可比性数据的需求,国际组织在国际比较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节将对ICP、世界发展指标和宾大世界表对中国经济实际规模的相关测算研究进行总结。
1. ICP。
联合国在1968年推出了ICP以促进世界范围内不同经济体间的经济比较,中国在1993年、2005年、2011年和2017年参与了ICP的调查活动。ICP是一项全球性统计合作项目,主要目的是测算各经济体货币的购买力平价,以便用购买力平价作为转换系数,将各经济体GDP转换为用统一货币单位表示,从而比较和评价各经济体的实际经济规模和结构。ICP从1968年开始进行第一轮调查,截至2020年已完成9轮的调查。2021年为全球最新一轮ICP的调查基准年。
1993年我国开始试探性参与ICP,2005年又以11个城市参与全球性ICP,2011年,我国决定全面参与ICP,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全面参与ICP。另外,在1996年和2009年,我国还参与了亚太区的ICP,1999年参与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的实验性合作比较活动。从历次参与ICP的经验来看,我国参与的范围从早期的局部试验性参与扩大到现在的全面性参与,所用的比较方法从双边比较已拓展至多边比较。结合历次ICP的代表性及资料的可获得性,经选定,我们将对1993年轮ICP、2005年轮ICP、2011年轮和2017年轮ICP这四轮的参与情况进行系统总结。总结的主要方面包括:数据收集,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
(1)1993 年中国以部分地区、双边比较方式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第六阶段比较,预计的参与地区为上海和广州,但由于数据收集的问题,最终选择广东进行了实验性双边比较。
数据收集。根据1993年轮ICP确定的数据收集框架,需要收集的基本数据包括GDP支出法下的基本分类支出数据,以及兼顾代表性和可比性的规格品价格调查数据。GDP支出数据包括140项基本分类数据。规格品价格调查在广东省的11个调查地区开展,调查一共涉及871种规格品价格,包括:761种居民消费和服务规格品价格、89种机械设备规格品价格、6种建筑规格品价格和15种政府职务报酬数据。
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1993年的比较采用的是双边比较方法。由于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数据仅在基本分类以上层次才能获取,因此基本分类以下和基本分类以上层次的购买力平价应使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在基本分类以下,首先计算所有代表规格品的价格比率,然后将同一基本分类下的规格品的价格比率取几何平均,就可以得到基本分类购买力平价。在基本分类以上,以基本分类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数据作为权数,利用上一步中获取的基本分类购买力平价,使用Fisher指数进行逐级汇总计算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层次的购买力平价。
(2)2005年,中国以11个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哈尔滨、武汉、广州、西安)参加ICP的调查活动,该轮调查中价格调查的范围和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数据范围都得到较大的扩展。
数据收集。根据2005年轮ICP确定的数据收集框架,在上述11个城市所需要收集的基本数据包括:地区生产总值支出数据——155 项基本分类数据。规格品价格调查一共涉及723种规格品价格,其中有580种居民消费价格、91种机械设备价格、34种建筑规格品价格、18种政府职务报酬数据。亚洲开发银行的国际比较专家小组将 11 个城市的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加工进而得到全国层面的价格水平和支出数据。
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2005年轮ICP采用多边比较方法进行购买力平价的计算。为了保证多边比较结果的可靠性,多边比较方法的实施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在亚太区域内部进行比较。对于基本分类及以下层次的购买力平价,采用国家产品虚拟(country-product-dummy,CPD)方法进行计算;对于基本分类以上层次,利用基本分类的支出数据,采用GEKS方法对155项基本分类的购买力平价进行加权平均,计算GDP总量层次的购买力平价。其次,使用环国法将亚太区域的比较结果链接到全球层面。
(3)中国全面参与以2011年为基准调查年的全球第八轮ICP。这是中国第一次全面参与ICP的调查活动。在此轮ICP中,中国开展调查的地区范围基本覆盖全国,包括30个省区市80多个调查地区。
数据收集。亚洲开发银行2011年轮ICP协调小组负责亚太地区的调查框架设计,本轮调查涉及的代表性规格品价格数量为1200个,其中居民实际最终消费价格955项,政府公共支出价格22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价格223项。
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和2005年轮ICP相比,2011年轮ICP对基本分类购买力平价计算方法及区域链接方法进行了更新。2011年轮ICP虽仍采用CPD方法的基本思路进行基本分类购买力平价计算,但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调查环节,根据实际重要程度的不同,对规格品赋予了一定的重要性权重,因此,计算方法改进为——加权的国家产品虚拟(country product dummy-weighted,CPD-W)方法。2011年轮ICP使用核心产品清单法并利用国家间再分配(country approach 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