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小说家创作实录(一场中二的冒险)(精)
作者简介
路阳,中国电影导演和编剧,200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2010年的导演处女作《盲人电影院》入围第1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并获得最受观众欢迎大奖,以及第28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2012年电影《房车奇遇》入围当年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之窗单元。2014年推出明代背景的写实动作片《绣春刀》,获得2015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奖年度青年导演奖。 电影《刺杀小说家》剧组。 张雄,《南方人物周刊》《人物》前主笔,为本书采访、撰文。 李政坷,单读设计师,负责本书的图片统筹、书籍装帧。
内容简介
导演自述(节选) 缘起:英雄是孤独的,独自完成冒险 2016年3月,华策的制片人万娟给我发了两篇小说,一篇是《翅鬼》,一篇是《刺杀小说家》 ,说你看完之后聊一下。那时我正在做《绣春刀2》的筹备,最后一个月工作特别多。等万娟再问我时,我们已经约了在公司见面,一个阳光挺好的下午。她问,你看了吗?我说,还没,很不好意思。她说,你现在就看。她在旁边喝茶,我用手机看《刺杀小说家》。小说不长,看完我当场就说,我想拍这个故事。 我觉得我能够体会到作者在写什么,他为什么一定要写出来,经历过什么样的心境、有什么样的遭遇。在那个小说里,他用一个小说家和一个失孤的父亲,其实是一组互为镜像的人物,来表达双雪涛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那种顽强抗争、特别愤怒、不被认可但还在努力的能量,特别打动我。为了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做出任何努力,我都是相信的。 小说里还有很多我们同时代流行文化的符号,用得很巧妙,很动人。比如久藏、千兵卫的名字,都来自日本,我很熟悉它们。后来我也在思考,电影如何把这些气息尽量地继承下来,让观众体会到。 我开始跟万娟打听这个作者,单纯地想认识他,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有很接近的体验。2010年前后,我从学校毕业之后,又等了很长时间才开始进入这个行业。那时不像现在有很多新导演计划,对新导演有这样的宽容度,电影市场还不像2011年、2012年之后突然间有快速的爆 炸式的增长,在面对新的创作者时,大家都是审慎甚至怀疑的。 所以我们其实面对过很多跟双雪涛相似的困境。雪涛原来是银行职员,他得下多大的决心,放弃这份稳定的工作,开始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它是否可以用来养活自己和家庭,是否可以成为一生的职业,都不知道。但他毅然决然地做了,这种力量就在他的小说里面,我完全能够理解。我特别希望由我来拍,不想把它让给任何人,想把它占为己有。 后来见到雪涛,我就像个粉丝一样向他去印证很多细节。我说,这个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因为你有这样的想法?这个地方的出处是不是来自那儿?我们很开心地聊了很多。我发觉,起码在这篇小说里面,我们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能够瞬间互相了解,能够明白对方在讲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当时我想,如何能够尽量不损伤小说的主旨和精神内核,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虽然有点无奈,但电影的观众确实远远多于读书的人,这是一个有力量的、值得大家去了解的故事,我希望把它里面关于人特别基本的信念和希望的部分传递出去。 故事的精神内核,说到底是关于一个人是否秉承一种信仰。当全世界都不认为你的信仰是正确的,你是不是还要坚持它,是不是坚定地认为只要持守住它,就能够做出某种改变?哪怕没有改变,我也付出了努力,而不是放弃对自己来说有价值的东西。电影是集体性的创作,小说家往往是一个人,没有任何人给他支撑,他要独自完成作品,这也是我觉得文学特别伟大的地方。 其实我也有类似的体验。在一部电影拍出来之前,你无法验证它。前面想得再多,也不可能知道观众喜不喜欢、能不能理解。电影需要冒险。我跟雪涛聊到这个问题,他有一种作家的谦逊,他说写作的成本很低,不像拍电影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时间和金钱,去完成一个庞大的工程,而在把它拿到电影院之前,没有人知道这个投入是不是能够收回来,它带有一种冒险和探索性。但是我跟雪涛说,电影和写作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我喜欢这个故事里关于英雄的部分。英雄是孤独的,他没有任何人的支撑,独自完成冒险。我之前拍的电影都有类似的命题,关于个体和集体、个体和体制,人如何考虑自己在这个系统里面的位置,如何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怎么面对这个世界。它一定会有某种反抗意味。但在《刺杀小说家》里,他反抗的东西更为强大,可能是命运或者某种神力,是凡人无法挑战的东西,无论肉体还是精神上,这需要更强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这可能是最近十年我一直在讲的故事的主题。 当我们记录下关于这次冒险的一切,即是说新的征程就要开始了。愿电影生生不息。 ——导演 路阳 中国电影从未停止过对商业类型片的探索,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刺杀小说家》至少是其中一种解答。 ——摄影指导 韩淇名 很难见到这样一本详实的中国电影幕后制作记录,这里面有关于《刺杀小说家》背后的一切。 ——美术指导 李淼 《刺杀小说家》太值得出这样一本设定集了,这是我们主创共同的期待。它记录着我创作过程的点滴,回馈给我的是一段生命的旅程。 ——造型指导 梁婷婷 读此书就会明白什么是“相信相信的力量”!一部好电影的背后凝结了多少信念、智慧、汗水,中国当代电影人的思想和力量都尽在此书中。 ——视效指导 徐建 历经千锤百炼,一部神奇而富有挑战的电影问世,随之而来的是精彩而难忘的回忆,一本书,一本设定集!太多奥秘,人生的记忆。 ——动作导演 曹华 对于《刺杀小说家》,除了留下了电影本身,很庆幸还能够留下这本书。它从另一个侧面叙述了我们那段美好的、燃烧的、热血的创作回忆。希望能有更多的朋友与我们共同感受这部电影“成长”的快乐。 ——演员 杨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