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画传
作者简介
金梅,上海市浦东人。就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短期留校任教,1961年起从事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直至退休。天津市作家协会编审。业余爱好文艺评论、传记、散文、随笔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文海求珠集》、《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的文体与写作》《傅雷传》、《理想的艺术境界:傅雷论艺阅读札记》、《寂寞中的愉悦——嗜书一生的孙犁》、《孙犁的创作景观与风格因素》、《悲欣交集:弘一法师传》、《李叔同影事》《长天集》(上、下编)等十余种。曾多次获得天津市鲁迅文艺奖和社科优秀成果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1927年旧历九月底,弘一法师由弟子宽愿陪同, 从杭州到沪,住在江湾立达学园丰子恺家。他这次来 沪,是想就托送新近印出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 一事,与内山完造等商量办法。 夏丏尊、丰子恺在功德林餐馆招待法师,除了引 见内山完造,也是想介绍几位对他向往已久的朋友。 功德林楼上,法师站在靠窗左角光线最明亮的地 方,脸上略带微笑,细小的眸子里放射着晶莹的光。 每当一位陪客进来的时候,由夏丏尊或是丰子恺居间 介绍,法师则双手合十,表示欢迎。 叶圣陶、李石岑(1892-1934,著名哲学家,湖 南醴陵人)、周予同(1898-1981,著名经学史家, 浙江瑞安人)等近十位客人,已分别就座长方桌两旁 ,等候着另一位与今天宴会主题密切相关的客人—— 内山完造先生的到来。法师坐在右排上首,悠然地数 着手里的念珠,每数一颗,默诵一声阿弥陀佛。大家 默默地坐在那里,好像没有多少话要和法师交谈似的 。或许是僧俗殊途、尘净异致造成的矜持吧,餐室中 的气氛有点儿寂寞凝注。事后,叶圣陶在回忆此情此 景时说:“晴秋的午前的时光,在恬然的静默中经过 ,觉得有难言的美。” 内山完造,即与鲁迅有颇多交往的内山书店老板 。夏丏尊事先告诉过他,弘一法师是过午不食的,因 此他在十一点钟之前赶到了功德林。 餐会当然是素席。作陪的几位友人,看到法师用 那双曾经挥洒书画弹奏音乐的手,郑重地挟起一荚豇 豆或是一片蔬菜,欢喜满足地送入口里去咀嚼时的那 般神情,直惭愧自己平时狼吞虎咽的吃相。 “这碟子是酱油吧?”法师指了指说。 以为法师要酱油,坐他旁边的人就把酱油碟子移 到他面前。 “不,是内山居士要。”法师说。 果然,内山先生道谢后把碟子拿过去。法师于无 形中体会到了他人的愿欲。 李石岑先生是位哲学家,爱谈人生问题,写过《 人生哲学》、《人格之真铨》、《中国哲学十讲》等 著作。席间,他请法师谈一点有关人生的意见。 “惭愧”,法师虔敬地回答说,“没有研究,不 能说什么。” 法师这样回答,容易使人误解:学佛的人而对于 人生问题没有研究,依通常的见解,至少是一句笑话 。是他有研究而不肯说吧!但看他那恳切的神情,又 觉得不该有这样的想法。他说话的神情,说明他的确 没有研究过所谓人生问题。研究某种东西,是要与其 接触的,法师一心持律,一心念佛,他没有余裕再去 接触别的东西。不谈人生问题,谈佛学?大家又觉得 不是餐桌上的话题,所以只好客气地吃饭。 饭后,法师与内山先生稍作寒暄。内山知道法师 留学日本,就用日语同他谈话。看神情,内山的话, 他都懂得,但又好像把日语全然忘了的样子。 法师用五六年时间、几易其稿编定的律学巨著《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由穆藕初出资于近期出版。 夏丏尊拿着这本新著对内山先生说:“法师的意思是 ,想把三十册交给您,代为分赠日本有关方面。” 内山道着谢,说:“法师的隆情厚意,我很感动 ,尽力办好吧。不过还要请问法师,您希望送给哪些 机构呢?” 法师说:“一切都拜托您了。” 内山因此书之缘,以及稍后代送《华严经疏论纂 要》一书和弘一法师通过几次信,法师送过他几幅法 书,其中写有“戒定慧”的条幅,后来转送给鲁迅先 生了。 离开功德林时,法师说:“约好了去新闸路太平 寺拜见印光法师,哪位居士愿意,可以一起去。” 印光法师的名字,大家是晓得的,也见过他的文 钞。有机会拜见这位现代净土宗的大师,自然很好。 同去者有七八人。 很快就来到太平寺山门。寺役进去通报时,弘一 法师从包袱里取出一件大袖僧衣,恭而敬之地穿上身 ,眉宇间异常地静穆。沿街的一间僧房里,有个躯体 硕大的和尚,刚洗了脸,背部略微佝偻着站在那里。 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印光法师。弘一法师一行人,向印 师的僧房走去。 只见弘一法师跨进房内,便对印师屈膝拜伏,动 作严谨而安详。在随行者以往的印象中,弘一法师是 和尚里的浪漫派,见了他现在这种行状,又觉得他完 全不像先前所想象的那般模样。 两个和尚,一个清癯灵盈,一个粗黑壮硕。当他 俩并肩坐下的时候,在叶圣陶等人的印象中,形成了 绝妙的对比;一个水样的秀美,飘逸,另一个则是山 样的浑朴,凝重。 这是弘一法师第二次参礼印光。他合掌恳请说: “几位居士都喜欢佛法,有的曾经看过禅宗语录,今 天随同弟子前来拜见法师,请有所开示。慈悲,慈悲 。” “嗯,看了语录。看了什么语录?”印光法师的 声音带有神秘的意味,话里面或许就藏着什么机锋吧 。 没人答应。弘一法师便指指李石岑,说是这位居 士看过语录的。 李石岑说,他并不专看哪几种语录,只是跟从某 先生研究过法相宗的义理。 印光法师说:“学佛需得实益,只是嘴里说说, 作几篇文字,没啥意思的。对人来说,眼前最要紧的 事是了却生死,生死不了,非常危险。你跟从的那位 先生,只说自己的那一套才对,别人念佛就是迷信。 他真不该那样说呢。”他说话的声音有点严厉,还间 以呵斥。听他训示的几位来客,屏息静气,面面相觑 。 弘一法师再作第二次恳请,希望就佛法儒说的会 通之点给大家有所开示。 印光法师说:“佛法儒说,二者本就一致,无非 教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不过儒家说这是人的天 职,人若不守天职就没有办法。佛家则用因果来解释 ,那就深奥得多了。行善便有福,行恶便吃苦,人, 谁愿意吃苦呢?” 弘一法师第三次“慈悲,慈悲”地恳请,是说跟 来的几位居士想请几部讲经义的书。印光法师说,这 里书很多,大家可以自选几种带回去。 临别时,弘一法师又屈膝拜伏,恭敬之至。等到 大家走了出来,他又郑重而轻捷地拉上了印光法师的 两扇房门。 听了印光法师开示时的语气、声调,看了他的动 作神态,叶圣陶等几位访客觉得,比较起来,弘一法 师好像青原上的一枝小树,毫无愧怍地欣欣向荣着, 但他没有凌驾其他卉木而上的那种气势与魄力。事后 ,叶圣陶记叙了弘一与内山、印光会见的经过,为中 国现代散文史贡献了一篇名作:《两法师》。就因了 叶先生的这一名篇,弘一、印光两法师,才更广泛地 为现代中国人所熟知。 P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