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60
折扣购买: 相识燕归来晏殊/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人文江西丛书
ISBN: 9787556826476
武向春,公职律师。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南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散文集《当时若爱韩公子》。作品散见《花城》、《散文》、《美文》、《温故》等杂志,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诗选》(2014)、《201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江西六十年文学精选》、《南昌散文十三家》等文集。
第一章大风起于青蘋之末 晏殊近半个世纪的仕宦生涯,并无特别值得称颂之处 ,不过一介太平宰相。然而,他是那个时代风雅与富贵的 亲历者与记录者。他的词格局并不辽阔,珠圆玉润,有着 特有的典雅;纵是有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 来”的惆怅,依然保持了身段与格调;他沐浴着皇家的恩 泽,又感染了忧郁的调子,他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仿 若金针,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花摹朵,却针针线线都刺在心 上。他没有乘桴浮海的洒脱,亦没有西西弗斯式的绝望。 他的做派,暗合古老的中庸之道,在他身上,不可避免地 打着承平时代的烙印。就好比薛宝钗的衣服以蜜合色为基 调,显得温和典雅,她坐在宝玉床前拈针绣花,针尖、缎 薄,绣出的却是一派温柔敦厚。 纵览历史,众多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早年均出生微末 ,晏殊亦不例外。据欧阳修《晏公神道碑铭》记载,晏殊 的高祖晏墉,青州临淄人,唐咸通十年(869年)的进士, 任江南西道观察判院,任满将进,适胡乡兵变,始占籍高 安。晏殊祖父晏延昌,自高安迁徙,当来到抚河如玉带环 绕、青山如黛的临川文港镇,决定在此定居。后来晏家逐 渐没落,其父晏固为“本抚州手力节级”。节级,是士官 、军士的泛称,不过是官府担任杂役的差役。因为晏殊入 仕任宰的关系,其自曾祖以下才“皆用公贵”,祖妣俱被 追谥,哀荣无限。自此,在五代和宋初原本籍籍无名的晏 氏家族在临川开枝散叶,并一举成为江西四大望族之一。 1969年4月,文港镇划归南昌进贤县管辖。至今在进 贤的沙河晏家村仍留存着晏氏祠堂,系晏氏族人于清代建 筑,在民国时期进行了修缮。 晏氏祠堂掩映在拥挤的民居中,不过是江南寻常宅院 。祠堂大门前的楹联格外醒目:“笼内参岭收富范;门前 桃李重欧苏。”联中所言及的“富范”与“欧苏”分别指 是富弼、范仲淹、欧阳修、苏轼,意指这些朝廷重臣皆出 自晏殊门下。房屋两出两进,中堂堂前悬挂着“衮绣堂” 的镀金匾,色泽极为艳丽。“衮绣”典出“衮衣绣裳”, 古代天子祭礼所穿绣有龙的图样的礼服,以衣着之奢华借 喻显宦。“衮绣堂”乃南宋高宗赵构所题,敕赐给晏殊之 曾孙晏敦复。两旁有一副黑底镀金对联“狐裘风不改;姜 桂性犹存”,则典出“姜桂敦复”。据此种种,依稀可见 当年晏氏一族的繁华。关于晏殊的出生地,其实有待考证 。据《晏殊传》《晏公神道碑铭》等史料记载,晏殊的出 生地是为临川,然而根据涂木水的研究成果《晏殊的籍贯 和出生地小考》,却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晏殊的出生地却 可能在新昌。且不论晏殊出生地,文港镇系其成长生活之 所在,对此学界向无争议。文港镇是闻名遐迩的“毛笔之 乡”,生产毛笔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朝,及至唐初已有笔市 。文港毛笔制作精湛,毛笔四德“尖、齐、圆、健”兼备 ,刚中有柔,下笔铁划银钩。书法名家王羲之专用文港毛 笔,而清代的乾隆皇帝甚至要求文港人周虎臣制作御用贡 笔,定期上奉朝廷。近代乔石、赵朴初、启功、舒同亦对 文港毛笔赞誉有加。 在这个文风鼎盛的毛笔之乡,晏殊天资聪颖,兼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