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百花文艺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31.50
折扣购买: 刘以鬯小说自选集(文学类)(精)/中国文库
ISBN: 9787530648841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字昌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小说家、报人,曾任香港作家联会会长。
16 亚杏躺在床上,凝视天花板。楼下那家唱片公司已经播送过很多张唱 片了。大部分是姚苏蓉的唱片。“做了红歌星之后,”她想,“不但每个 月可以赚一万几千,而且会有许多男人追求我。……许多男人。……许多 像柯俊雄、像邓光荣、像李小龙、像狄龙、像阿兰·德龙那样英俊的男人 追求我。……这些男人会送大钻戒给我。这些男人会送大汽车给我。这些 男人会送大洋楼给我。这些男人会送很多很多东西给我。……” 凝视天花板,天花板忽然出现聚光灯的照明圈。在这个照明圈中,一 个浓妆艳服的女人手里拿着麦克风,在唱歌。这个女人长得很美。她的背 后有几个菲籍洋琴鬼在吹奏流行音乐。奏的是“郊道”。亚杏很喜欢“郊 道”这首歌的调子,她也会唱。有时候,全层楼只剩她一个人,就会放开 嗓子唱“郊道”。她的“郊道”唱得不错。这个忽然出现在天花板上的女 人也唱得不错。她有点好奇,仔细察看,原来那个拿着麦克风唱歌的人, 正是她自己。 虽然从未有过醉的经验,却产生了醉的感觉。她是非常留连那种景象 的,睁大眼睛,久久凝视天花板。天花板上的墙景忽然转换了,一若舞台 上的转景。那是一间布置得非常现代化的卧房。这种卧房,只有在银幕上 才能见到。床很大,地板铺着地毯,四壁糊着鲜红夺目的糊墙纸,窗帘极 美。所有家具都是北欧产品。那只梳妆台的式样很别致,梳妆台上放着许 多名贵的化妆品。她坐在化妆台前,细看镜子里的自己。镜子里,除了她 之外,还有一个男子。那男子站在她背后。那男子长得很英俊,有点像柯 俊雄、有点像邓光荣、有点像李小龙、有点像狄龙、有点像阿兰·德龙。 那男子在笑。那男子在她耳边说了一些甜得像蜜糖般的话语。那男子送她 一只大钻戒。不知道怎么一来,天花板上出现许多水银灯,那是摄影场。 刚搭好的布景与现实鲜明地分成两种境界:假的境界极具美感,真的反而 杂乱无章。导演最忙碌。小工们则散在各处。摄影机前有两个年轻人:男 的有点像柯俊雄、有点像邓光荣、有点像李小龙、有点像狄龙、有点像阿 兰·德龙。女的就是她。 “红歌星的收入也许比电影明星更多;但是,电影明星却比红歌星更 出风头,”她想。“一部电影可以同时在十个地区公映,可以同时在一百 家戏院公映。” 她见到十个自己。 她见到一百个自己。 天花板变成银幕。她在银幕上露齿而笑。她的笑容同时出现在十个地 区,同时出现在一百家戏院的银幕上。 眼睛。眼睛。眼睛。数不清有多少眼睛凝视她的笑容。这时候,楼下 唱片公司又在播送姚苏蓉的“今天不回家”了。她也会唱“今天不回家” 。她觉得做一个电影明星比做一个歌星更出风头。天花板上有许多画报。 天花板上有许多报纸。《香港映画》、《银色世界》、《南国电影》、《 嘉禾电影》、《星岛画报》、《四海周报》、《星岛晚报》、《快报》、 《银灯》、《娱乐新闻》、《成报》、《明报》,每一种画报都以她的近 影做封面。 母亲走进卧房来拿剪刀,脚步声使她突然惊醒。今晚吃饭时,将有一 碗豆腐炒虾。那些虾下锅之前,必须用剪刀剪一下。 “什么时候吃晚饭?”亚杏问。 “七点,”母亲答。 “七点半,行不行?” “为什么?” “我要去看电影。” “五点半那一场?” “是的,五点半那一场。” 17 淳于白昂起头,将烟圈吐向天花板。他已吸去半枝烟。当他吸烟时, 他老是想着过去的事情。有些琐事,全无重要性,早被压在底下,此刻也 会从回忆堆中钻出,犹如火花一般,在他的脑子一瞬即逝。那些琐事,诸 如上海金城戏院公映费穆导演的《孔夫子》、贵阳酒楼吃娃娃鱼、河池见 到的旧式照相机、乐清搭乘帆船漂海、龙泉的浴室、坐黄包车从宁波到宁 海之类……这些都是小事,可能几年都不会想起;现在却忽然从回忆堆中 钻了出来。人在孤独时,总喜欢想想过去,将过去的事情当做画片来欣赏 。淳于白是个将回忆当做燃料的人。他的生命力依靠回忆来推动。 他想起了第一次吸烟的情景。那时候,二十刚出头,独个儿从上海走 去重庆参加一家报馆工作。有一天,在大老鼠乱窜的石级上,一个绰号“ 老枪”的同事递了一枝“主力舰”给他,烟叶是用成都的粉纸卷的,叼在 嘴上,嘴唇就会发白。淳于白第一次吸香烟,呛得土气不接下气。那同事 说,“重庆多雾,应该吸些香烟。” 给记忆中的往事加些颜色,是这几年常做的事。 邻座一个食客已离去,留下一份报纸。淳于白闲着无聊,顺手将那份 报纸拿过来翻阅。电讯版大都是越战新闻;港闻版大都是抢劫新闻。这些 新闻已失去新鲜感,使淳于白只好将注意力转在电影广告上。当他见到邻 近一家电影院公映的新片正是他想看的片子,他吩咐伙计埋单。 P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