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从扶手椅到实验室的循环/心理学新视野丛书

读心--从扶手椅到实验室的循环/心理学新视野丛书
作者: 陈巍|总主编:郭本禹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80
折扣购买: 读心--从扶手椅到实验室的循环/心理学新视野丛书
ISBN: 9787544489690

作者简介

陈巍,1983年4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院长助理、学科副主任。2012年6月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师从郭本禹教授。2013年5月进入浙江大学“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李恒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史与心智哲学。 近年来相继在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CI,IF=7.837)、 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IF=2.6)、《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自然辩证法通讯》、《心理科学进展》、《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CSSCI检索51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文科学校学报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引14篇,论点摘要3篇。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特别资助、一等资助、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计划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获2013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担任国家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外审专家。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导论:他心之谜 读者或许会好奇:“为什么把人们彼此隔离开来会 让他们失去‘心灵’(mind)?”难道我们的心灵 生来就是为社会互动(socialinteract ion)服务的?换言之,与他人分享心理活动是心灵 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甚至是心灵“如其所是”的必要 条件吗?带着这些困惑,我们可以开启探索读心的跨学 科旅程了。 自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提出心灵私有的身心二元论 主张以来,自我如何通向他人心灵就成为一个悬而未决 的难题——他心问题(problem of ther minds)。这一问题在当代心灵哲学的十二个难题 中仅次于身心问题(bodymindproble m),位列第二(Searle,2005),自提出 以来一直困扰着哲学家。这一问题最初询问的是:如何 证明我心以外存在他心?随后,它被转换成询问与读心 (mindreading)有关的问题:在日常社会 交往中,我们能否理解自己以外的他人的心理状态(包 括情绪、意图、愿望、信念等)并预测他人的行为?其 基础、根据、途径、性质和过程等又是什么?虽然这种 转换淡化了怀疑论的意味,增强了自然主义的色彩,但 围绕这一问题的探索与争论一直是英美分析哲学内部的 热门话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继承分析哲学传统 的当代心灵哲学在他心问题的研究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并引领了认知科学的读心研究(Nichols & Stich,2003;Carruthers,20 09)。 几百年来,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围绕这个话题,以 洛克、休谟、罗素、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各种学派和思 想家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现代心灵哲学在此基础上进 行了更深入全面的讨论,并提出许多解决方案。然而, “虽然哲学史上对我心如何通向他心的追问拥有漫长的 过去,但以常识心理学(folkpsycholog y)的兴起为代表来系统回答有关理解和推测他人心理 状态的问题却只有短短四十年的历史”(陈巍,201 0,p.85)。 需要明确的是,常识心理学并不是一种心理学的取 向或分支,也并不是在理论上脱离约束(theore ticallyuncommitted)的关于心理 的通俗表述,而是我们对人类心理学的一种常识理解, 这种理解可以解释我们理解他人并与之互动的能力(C arruthers&Smith,1996;Gol dman,2006)。拉特克利夫和赫托(Ratc liffe& Hutto,2007,p.2)进一 步指出:“对常识心理学而言,已被认可的智慧可以浓 缩成两个主要假设:清楚那些需要借助组成不同命题态 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 s)的原因来解释的行为;这种活动主要关注对行为的 预测和解释。”雅各布森(Jacobson,201 0)更是直接将常识心理学视为一种关于行为如何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