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养殖系列丛书:现代生态养殖系列丛书:乌骨鸡生态养殖
作者简介
李丽立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员,作者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内容简介
一、场址的选择与布局 (一)场址的选择原则 鸡舍场址选择对于鸡场基础设施投资,乌骨鸡群生产性能的发挥,疫病防治工作的实施,周围环境的净化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合的场址建造,是养殖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应根据当地资源分布情况及综合条件,在调查研究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下列主要因素,慎重进行选择。 1地理位置:场址要求交通方便,道路平坦,但不可离公路主干道太近,至少要距离400米,距离次要公路100米以上。要求鸡场周围环境安静,远离居民住宅区和噪声大的工厂及娱乐场所。鸡场还必须远离化工厂、屠宰场和医院,以利于卫生防疫。 2地势地形:要求地势高燥,背风向阳,面朝南或东南方向。最好有一定坡度,以利光照、通风和排水,但地面不宜有陡坡。不宜在低洼潮湿处建场,否则鸡群易发生疫病,也不宜建在山顶或高坡上,否则风大不易保温。此外,基建用地力求地势平坦,以尽量减少线路与管道铺设的工程量。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可在果园或经济林地内建场(后文详述),使种养结合,相得益彰。 3土质:以含石灰质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这类土质能保持鸡舍内外干燥,雨后能及时排出积水。避免在黏质土地上修建鸡舍。在靠近山地、丘陵处建造鸡舍时,应注意防止山洪侵入。除土质良好外,还要求地下水位低。 4水源:鸡场用水量较大,要考虑水量充沛和水质良好。水源最好是地下水,水质清洁,符合饮用水卫生要求。如没有自来水,要打井取水,对其水质进行化验,合格方能使用。未经消毒的河水不能供鸡饮用。 5光照:充足的阳光对于鸡舍保温、节省能源、提高产蛋率和鸡群健康水平均有良好作用。 6电源:大中型鸡场的种蛋孵化、育雏、照明、饲料加工都要用电,在经常停电的地区,鸡场应自备发电机,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二)鸡场的分区与布局 1鸡场区域划分 一般将鸡场分为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及粪污处理区四个区,各区有各自布局的要求。 (1)管理区 管理区包括办公室、宿舍、化验室、车库和仓库(饲料仓库除外)等建筑。要求既与外界联系方便,又与生产区联系方便,设置在交通方便、地势干燥的上风处。管理区与生产区要严格隔离开,间距100米以上,严禁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生产区。 (2)生产区 生产区是鸡场的核心,包括鸡舍、饲料间等建筑。生产区地势应低于管理区或处于其下风向,周围有围墙或其他屏障隔离,为保证防疫安全,鸡舍的布局应根据主风向与地势,按孵化室、幼雏舍、中雏舍、后备鸡舍、成鸡舍的顺序配置。即孵化室在上风向,成鸡舍在下风向,这样能使幼雏舍得到新鲜的空气,减少发病概率,同时也能避免由成鸡舍排出的污浊空气造成疫情传播。 育雏区(或分场)与成鸡区应有一定的距离,在有条件时,最好另设分场,专养幼雏,以防交叉感染。综合养鸡场两群雏鸡舍功能相同、设备相同时,可放在同一区域内培育,做到全进全出。由于种雏和商品雏繁育代次不同,必须分群分养,以保证鸡群的质量。 (3)隔离区 隔离区包括病鸡隔离舍及死鸡处理间等建筑。应设置在低于生产区下风向地方,与鸡舍相距300~500米,并有围墙或天然屏障与外界隔绝,设小门进出。病鸡隔离区的道路不与鸡舍其他区的道路交叉;要严格控制病鸡与外界的联系。 (4)粪污处理区 粪污处理区包括粪污池与贮粪场等建设,应规划设置在远离管理区、低于生产区下风向的地方。粪污处理区应有倾斜度,使粪污不倒流入生产区。粪污池应加盖,防止粪污外溢和散发不良气味。贮粪场应保证在堆放期间不造成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及孳生蚊蝇。 2生产区建筑物的布局 (1)鸡舍朝向 鸡舍位置坐北朝南,或稍偏西南、东南较为适宜。冬季阳光直射或斜射入鸡舍内,有利于鸡舍的保温取暖;夏季阳光直射,太阳高度角大,南向鸡舍阳光直射入鸡舍少,有利于防暑。 (2)鸡舍间距 鸡舍间距指两栋鸡舍之间的距离。原则上应使南排鸡舍在冬季不遮挡北排鸡舍的日照,具体计算时一般以保证在冬至日9~15时这6小时内,北排鸡舍南墙有满日照。有关数据表明,距鸡舍排风口10米处,每立方米空气中细菌含量在4000个以上,而20~30米处为800~500个,减少80%~87.5%。因此,一般防疫要求鸡舍的间距应是檐高的3~5倍(15~20米),开放式鸡舍应为5倍,密闭式鸡舍应为3倍。 3场内道路与环境绿化 严格来说,大鸡场内的道路应设有专用线,即运送饲料、种蛋、种鸡、生产设施及产品的净道要与运送粪便、垃圾、死鸡的污道分开,不能混用或交叉,以利卫生防疫。在生产区与管理区、生活区之间应建一条10~20米宽的绿化带,在鸡场的西北面建立防风林带,在各幢鸡舍之间应种植1~2行常绿乔木或果树,以调节小区气候,减少紫外线辐射,美化鸡场环境。 (三)鸡舍建筑设计 1鸡舍建筑的基本要求 (1)保温及防暑 鸡个体较小,但其新陈代谢旺盛,体温也比一般家畜高。因此,鸡舍温度要适宜,不可骤变。尤其是1日龄至4周龄的雏鸡,由于调节体温和适应低温的功能不健全,在育雏期间受冷、受热或过度拥挤,常易引起大批死亡。 1日龄至4周龄雏鸡的适宜温度为21℃~35℃。夜间停止光照后,要提高舍温1℃~2℃。各种乌骨鸡种鸡产蛋的适宜温度一般为13℃~25℃。温度超过28℃以上时,鸡的产蛋量、蛋重、饲料转化比及蛋壳厚度均下降;29℃以上时,产蛋率下降,鸡因受热而变得衰弱;舍温超过35℃,种鸡可能发生中暑,甚至死亡;温度低至-9℃时,鸡冠开始冻伤。青年鸡舍一般认为适宜温度在21℃~25℃。 (2)通风 鸡舍规模无论大小,都必须保持空气新鲜,通风良好。由于鸡的新陈代谢旺盛,每千克体重所消耗的氧气量是其他动物的2倍,所以必须根据鸡舍的饲养密度,相应增加空气的供应量。尤其是在饲养密度过大的鸡舍中,如果通风不良,氨、二氧化碳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迅速增加,这些有害气体会由气囊侵入鸡体内部,影响身体的发育和产蛋,并能引起许多疾病。 鸡舍内保持适当通风换气量及气流速度的主要作用:一是控制舍温;二是有利于鸡体散热;三是排出鸡体呼出和排泄的水分;四是清除有害气体,维持空气新鲜。一般鸡舍可采用自然通风换气方式,利用窗户作为通风口。如鸡舍跨度较大,可在屋顶安装通风管,管下部安装通风控制闸门,通过调节窗户及闸门开启的大小来控制通风换气量。密闭式鸡舍须用风机进行强制通风,其所起的换气、排湿、降温等作用更为显著和必要。 (3)光照充足 光照分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自然光照主要对开放式鸡舍而言,充足的阳光照射,特别是冬季,可使鸡舍温暖、干燥和消灭病原微生物等。因此,利用自然采光的鸡舍首先要选择好鸡舍的方位,朝南向阳较好。其次,窗户的面积大小也要适当,乌骨鸡种鸡鸡舍窗户与地面面积之比以1∶5为好,肉用仔鸡舍则相对小一些。 2鸡舍的建筑形式 建筑鸡舍应适合本地区的气候条件,要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低造价,节省能源,节约资金。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专业户迫切需要了解一些适于集约饲养的、经济实用的新型简易鸡舍建筑的设计方案。以下是几种常见形式。 (1)组合式自然通风笼养种鸡舍 这种鸡舍采用金属或木制框架,夹层纤维板块组合而成。吊装顶棚,水泥地面。鸡舍南北墙上部全部敞开无窗扇,形成与鸡舍长轴同样长的窗洞,下部为同样长的出口。粪洞口冷天封闭,上下部孔洞之间设有侧壁护板,窗洞以复合塑料编织布做成内外双层卷帘,以卷帘的启闭大小调节舍内气温和通风换气。 (2)敞开式无窗鸡舍 该鸡舍为砖瓦结构,木制框架,石棉瓦做屋面,石棉板吊顶,砖铺地面。南北墙上部与舍长轴等长,敞开无窗,下部设进、出风洞。敞开部分采用复合塑料编织布做卷帘。地面或网上饲养乌骨鸡肉鸡或种鸡。 (3)舍棚连接简易鸡舍 该鸡舍系鸡舍与塑料棚连接组合而成。结构简单,取材容易,投资少,较实用,每平方米可养乌骨鸡肉鸡7~9只。晚间鸡进舍休息,白天在棚内采食、饮水、活动。该鸡舍的突出特点是有利于寒冷季节防寒保温。饲养200~500只规模肉鸡的专业户可参考运用。 (4)笼养结合式塑料鸡棚 该鸡舍将简易鸡笼同鸡棚连接成为一体,寒冷季节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它以角铁、钢筋混凝土预制柱或砖墩、木桩、竹竿做立柱和绷横支架,用竹片或铁丝网做成笼底(像兔笼底),铁丝或小竹竿等做栅栏,底部外侧挂食槽、水槽。笼体双列,中间为人行道,便于饲养员操作。笼的上部架起双坡屋顶,以草和泥或石棉板覆盖,借以避雨遮阴。若要多养鸡,也可以垂直架设2~3层笼。当气温降至8℃以下时,将塑料薄膜从整个鸡棚的顶部向下罩住以保温;当气温平均升到18℃以上时,塑料薄膜全部掀开;在温差较大的季节可以半闭半开或早晚闭白天开,以调节气温和通风,这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新型鸡舍。 全景式、精心介绍乌骨鸡养殖的每一个技术和管理环节,绿色生态养殖,适合初入行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