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机械工业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三体智能革命/走向智能丛书
ISBN: 9787111544326
陈志成,计算机、大数据领域专家,人工智能创业家,北京格分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本书编委。 郭朝晖,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教授级高工,冶金自动化、智能制造专家,本书编委。 宁振波,中航工业集团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航空与国防领域信息化、智能制造专家,本书编委。 赵敏,中国发明协会发明方法研究分会会长,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与创新方法论专家,本书副主编。 胡虎,《人民邮电》报社要闻部副主任,工业4.0北京研究会秘书长,工信、智能化领域产业和政策专家,《走向智能》丛书发起人,本书主编。
当生活变得智能 除了机器人,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事物趋于智能。 最常见的,就是现代人随时随地都忍不住要掏出来看 一眼的智能手机。 手机是一种最常见的被冠以智能的机器。智能手 机的雏形是1993年推出的IBM Simon,许多人认为它 是智能手机鼻祖。最早的智能手机是1999年摩托罗拉 推出的“天拓A6188”,首次具备了触摸屏和中文手 写识别输入功能。苹果于2007年发布第一代iPhone手 机,依靠电容屏、多点触摸、惯性翻页、手势操控等 一系列崭新技术,重新定义或者“发明”了智能手机 。现今触摸屏大行其道,人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手机也 能这么随心操作,一触即通。 随着传感技术的进步,手机正变得越来越“智能 ”。谷歌发明了可以隔空操作的手机,手机内置的微 型雷达自动感知操作者手指所发出的转动、按钮、移 动等非触屏动作,搓搓手指、捏捏空气就能调试时间 、调节刻度和开启按钮等。 继智能手机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宣布进入 “智能时代”。除了手机,现代人头上戴的、手上套 的、腰里别的、身上穿的、脚下踏的,几乎所有产品 正在大规模智能化。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词——可穿 戴智能设备。智能门锁、智能厨具等家用设备也纷纷 加入了智能家居的行列。 关于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将在 本书第三章予以详述。 当工厂变得智能 随着大量引入数字化技术,制造业的物理设备、 生产过程、操作人员、物料、财务等传统要素,日益 被数字设备、工业软件系统、各种网络连接并集成在 一起,同时注入了大数据、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 (AR)、工业云等全新要素。一个崭新的、逐渐智能化 的工业体系开始出现。 第一个具有智能制造基因的数字化工厂是德国西 门子安贝格电子制造厂,它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里 仅有员工一千人。近千个制造单元在赛博物理系统 (CPS)的支持下联网互通,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操作 状态下进行零件部的挑选和产品组装,工业软件于无 形之中精确地控制着全厂的生产和质检活动,所有生 产“痕迹”都形成了生产大数据。大数据所构建出来 的数字世界精确映射、控制着物理世界的生产活动。 自动流畅的数据让极细微的生产缺陷都无处遁形。它 生产的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 到99%,追溯性更是高达100%! IBM著名的沃森认知计算系统已经进驻了中国某 企业。经过对产品质量大数据的分析,认知计算系统 可以诊断并早期发现产品的质量缺陷,进而判断出其 深层次成因。 关于软件、大数据和认知计算,将在本书第四章 予以详述。 “我想把我的照片放在洗衣机上。”“我的冰箱 从下单到生产一直到送货,我能够看到全过程吗?” “我能够任意选择空调的颜色、款式和性能 吗?”2015年3月,全球第一台用户定制的空调在郑 州的海尔互联工厂下线,用户的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满 意的答复。同年8月,国内家电行业第一个透明工厂 在海尔诞生,任何人都可以观察、监控产品制造的实 时场景。用户从产品的“消费者”转变为产品的“创 造者”。海尔已经启动了40多条无人互联生产线, 700多个工序实现自动化,大量生产设备正在逐步具 有某种“智能制造”的能力。 在全球工业界,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 这样的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都已经兴起了“智能制造”的新浪潮。德国把这一 体系叫作工业4.0,美国称其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 (AMP2.0)或工业互联网,而中国则称之为“中国制造 2025”。这些新工业体系和发展战略的共性,本质上 都是以数字化系统的普及、互联网的应用、机器人的 上岗、智能产品的研发和智能材料的应用等为特征的 一次新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预计将会打 造出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全新的生产关系。 关于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将在本书第五章予以 详述。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