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供应链金融资本配置研究
ISBN: 9787516428399
陈梅,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供应链金融、公司财务金融等。现执教于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200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东北财经大学做专职研究员、博士后工作。2006年6月取得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12—2013 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密苏里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在《管理世界》《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新华文摘》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平台供应链金融的演化博弈合作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其对资金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内源融资和银行贷款为主;而中小企业往往因成立时间短、运营不稳定、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不完善,且缺乏可抵押的资产,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支持。因此,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这些企业往往会通过延长供应商应付账款期限来延缓其流动性,而供应商只能接受付款期限的延长。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Coface 对中国企业支付状况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企业逾期时间比 2020年有所延长,平均逾期付款天数从2020年的79天升至2021年的86天。而遭遇超长期逾期付款(超过6个月)的企业比例从2020年的15% 升至2021年的19%;更糟糕的是,超长期逾期付款已经占年营业额10%以上的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从2020年的27% 跃升至2021年的40%。这些数据表明,中小企业的资金约束不仅没有得到改善,反而面临着来自核心企业支付的挑战。与此同时,反向保理作为解决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之一,受到了持续关注。反向保理是指在核心企业承诺付款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评级给予供应商资金支持,以满足供应商营运资金的需要。与传统的融资方式不同,反向保理的融资主体是供应商,通常由客户—供应商中的买方发起,并由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最终实现共赢。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平台运营和数据共享为特征的平台供应链金融模式应运而生。平台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金融平台为核心,通过平台将企业业务和行为线上化和数字化,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供应链运营状况和各经营主体的资信能力,并以此做出金融决策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依赖于核心企业线下确权合作不同,平台供应链金融通过线上平台数据合作,其具有两个优势。一是通过将业务线上化和数字化,有利于提升业务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金融平台将应收账款电子化、标准化为供应链票据,并借助平台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在多级供应商之间的拆分和流转,扩大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二是通过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提升供应链的可视性,有利于金融机构依据客观、真实、全面的数据做出信贷决策和风险管理,降低金融机构对核心企业主体信用的依赖;同时,利用数据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优化整个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提升各主体在平台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的收益。因此,提升平台运营效率和实现数据共享是平台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 尽管平台供应链金融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挑战。一是在平台运营效率方面,当供应链的数字化程度较低,平台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的规模不能达到一定水平时,不能有效提升供应链金融的运营效率;二是在数据共享方面,平台供应链金融提出的许多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与流程和治理相关的问题(Yeoh,2017;Osmani 等,2020)。例如,谁负责维护和管理供应链金融平台?如何解决平台主体的数据隐私和利益冲突问题?不同平台及主体之间如何保持严格和可信任的关系?总体而言,由于平台主体对商业机密泄露的担心,更加注重对数据隐私的保护,导致平台主体之间的数据共享受到了限制,影响平台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因此,在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参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双方如何在不同的平台合作场景下做出最优策略选择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书内容详实, 提出了核心企业与金融机构参与平台供应链金融合作的研究框架,并运用仿真模拟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验证,为促进我国平台供应链金融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