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茶岗

春到茶岗
作者: 储兆庆|责编:李莉//项清
出版社: 安徽人民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8.90
折扣购买: 春到茶岗
ISBN: 978721210718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茶岗,江淮分水岭上的一块岗地,北临瓦埠湖,西倚大别山,东南则是省城,历史上是个交通要道。从瓦埠湖码头,北上是淮河,沿河上溯,经正阳关可到颍河、淠河,顺河而下,便是洪泽湖、大运河;往南经东淝河翻过江淮分水岭,可进巢湖、通长江。岗上有片树林,林中多是合抱粗的重阳木,南来北往的过客上得岗来,多感身乏脚酸,通常会在大树下休息。 岗地上本来荒无人烟,不知何年何月始,有一杨姓人家看中了这块地方,遂在岗上搭庵卖茶,“茶岗”由此得名。岗下的一王姓人家也来撑棚卖面,后来老吕家、老罗家也加入进来。茶岗的先辈们沿路摆摊、起集、建房、繁衍,几经变迁,形成了今天的茶岗集。茶岗村因茶岗集而成立,茶岗镇则因茶岗村而得名,集村镇一体,杨王吕罗一家。 随着公路、铁路的兴起,内河水运逐渐没落。公路、铁路都撇开湖、河而去,曾经带来交通便利、孕育了茶岗的瓦埠湖、东淝河,现在成了制约茶岗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茶岗镇成了被现代交通遗忘的角落,茶岗集也就一落干丈。 茶岗集很小,但故事很多。 有传说多年的老故事,如杨王吕罗四大家族间的情与爱、冷与暖。 有就在眼前的新故事,如王有根回乡扶贫、杨凡平回乡创业、“豆腐西施”改嫁等。 现在,就一起去看看茶岗的那些事儿。 1 一心要给丈夫王有根一个惊喜,派嫂田静没有打招呼,就带着儿子颠到了茶岗。想起来可笑:记得是两人刚认识不久的那个五一长假,王有根从市里摸到城北一中来接自己。在校门口看到不停地向校内张望的王有根时,田静着实是又惊又喜,现在倒好,她也从城里跑到乡下给他送惊喜来了。 家里的车被王有根当作驻村的交通工具了,母子俩只好乘长途汽车。打的或者借辆车也未尝不可,但这都被田静否决了,她决定带儿子体验体验长途汽车,可不能让孩子养成出门就开车、没车就打的的习惯。 听说是乘长途汽车去,刚开始儿子有点儿不高兴,说妈怎么这么抠,不过一进长途汽车站,热闹的候车大厅带来的新鲜感顿时就驱散了那些不快。从市区到偏僻的茶岗没有直达的客车,母子俩七点多出门,花了四个小时换了三次车,到茶岗下车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了。 茶岗来过几十次,只歇了一年多没来,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沿街参差不齐、五颜六色的店招广告换成了整齐划一的门匾,两侧占道的摊点不见了,人行道也铺上了彩砖,街面上新铺的柏油路面画上雪白笔直的标线后,越发地显得干净利落、整洁有序。要不是看到茶岗大酒店、老电影院、好又多超市等几个有些印象的标志性建筑,田静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 只是茶岗村的村部田静从来没有去过,没去过也没有关系,按照王有根曾经讲过的路线,再配上手机导航找过去,找不着再打电话也不迟。母子俩在好又多超市门前下了车,从超市南侧路口向东拐,大约走了一百米,便看见不远处有面高高飘扬的国旗。 国旗是村部的标配,估计那儿就是村部。 果然是村部,楼顶上就竖着“茶岗村党群服务中心”几个一米见方的红字。字再大也没有用,横看成岭侧成峰,打西边过来时是看不清的。 “你们找哪个?”当田静推开村部的玻璃弹簧门时。门厅里一个坐在长条木椅上系着围裙、戴着护袖的中年妇女起身问道。 “请问王有根在吗?”田静几乎是同时答问。 “王队长在楼上开会,凑中午吃饭人齐了开个会。你们坐这儿等一会儿。”听说是找王有根的,中年妇女说开了,“王队长是市里下来的,有事儿找他就找对了,什么事儿到他那儿没准都能办成。找他的人可多了。” “真的吗?他有这么大本事?” “你还不要不信,我们村里有个贵州的蛮子,嫁过来二十多年了,娘家也没有人了,路又远,听说还是山区,没有户口办不了身份证,买不上保险,王队长一联系,昨天派出所就给办下来了。” 田静知道,这事不可能因为某个人一联系就能办,过去难办或者办不了现在办成了,一定是赶上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实这中间肯定是走了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绿色通道。只是群众不明就里地把这功劳记在了王有根的名下而已。 “我们来找我爸爸的,不找他办事。”没等田静再次张口搭话,儿子似乎有些不耐烦了,抢先答上。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