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蹴鞠与马球/中国古代文化史话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汉魏以来的蹴鞠具有对抗性、竞技 性并兼有军事训练及娱乐功能。蹴鞠是 汉代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蹴鞠到了汉 代,开展很普遍,成为汉代有代表性的体 育项目。两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统 治者奖励农耕。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 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民间蹴鞠得到 了巨大发展。这可以从《盐铁论》中找到 线索。《盐铁论》是汉宣帝时的桓宽根据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 元前81年)二月在长 安召开的“盐铁会 议”的记录写成的。 在“盐铁会议”上, “贤良”们说,在汉武帝时,都城长安常见 “穷巷蹋鞠”。“穷巷”即陋巷,指平民居 住的地方。“穷巷蹋鞠”反映了汉代民间 蹴鞠运动就很普遍,一般小巷都有踢球 的。刘向的《别录》也说每年寒食节的时 候,人们成群结队到郊外踢球,即所谓的 “寒食蹴鞠”。这是汉代民间蹴鞠开展普 遍的一个最好说明。汉代才叫蹴鞠,所踢 之球又叫“毛丸”。《太平御览》卷七五四 引应劭《风俗通》说:“毛丸谓之蹴鞠。” 又引郭璞《三苍解诂》云:“鞠,毛丸,可 踏戏。”《汉书·艺文志》载有《楚鞠》 二十五篇,师古曰:“楚鞠,以韦为之实以 物,楚蹋之以为戏也。蹙鞠,陈力之事。 故附于兵法焉。”王应麟《汉书·艺文志 考证》:“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 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时记黄帝蹴鞠兵 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今军无事, 得使蹴鞠,有书二十五篇。’”可见蹴鞠 本身是一项军事训练项目。汉代时步兵 兴起,为锻炼兵士的体魄,蹴鞠就受到青 睐。汉代用于训练的科目很多,“材官、 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楼船“亦习 战射行船”,外加“五兵”(弓、弩、戟、刀、 剑)及体能训练,如“蹴鞠、角抵、投石、 超距”,手搏等。即踢球、角力、摔跤、投 掷、跳跃、拳击等。由于 蹴鞠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 练项目,所以不仅平时举 行,甚至作战间隙也举行。 《汉书·霍去病传》记霍去 病出征塞漠,“卒乏粮或 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 踢鞠”。刘歆在《七略》一 书中说:“蹋鞠其法律多微 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今军士羽林无事, 使得蹋鞠。”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 曾出土过一个鞠,内填丝绵,外用细麻绳 和白绢搓成的绳捆扎成球形,而发掘报 告却认为这是随军子女的玩具,未免失 之不当。这个鞠当是边郡军士举行蹴鞠 训练的例证。到三国时,蹴鞠仍然是军队 中主要的运动项目之一。《太平御览》卷 七五四引《会稽曲录》说:“汉末三国鼎 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 为学。” 蹴鞠还是一项娱乐竞技项目。如《西 京杂记》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 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但 刘太公却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习惯 了沛县丰邑的市井生活,喜斗鸡、蹴鞠。 于是,刘邦颁布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 处,仿沛县丰邑规模造起新城一座,将 丰邑百姓全部迁至新城,刘太公和刘媪 也迁往此处,开始“斗鸡、蹴鞠为欢”,刘 太公这才心满意足。 《汉书·东方朔传》记 载:“董君贵宠,天下 莫不闻,郡国走马、蹴 鞠、剑客辐辏董氏。 常从游戏北宫,驰逐 平乐,观鸡鞠之会,角 狗马之足,上大欢乐 之。”《盐铁论》中也 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 鞠斗鸡”为乐,普通人家也是在“康庄驰 逐,穷巷蹴鞠”。当时一些权贵收养卜 批包括擅长蹴鞠者在内的人,专门供自己 娱乐。《后汉书·梁冀传》记载梁冀“少 为贵戚,逸游自恣,性嗜酒,能挽满、弹 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而且 还出现一些狂热分子。《史记·扁鹊仓公 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 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昕,仍外出 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 世界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狂热“球员”。 汉末魏初,蹴鞠仍然是人们普遍喜爱的 娱乐活动。《三国志·魏明帝纪》引《魏 略》曰:“(孔)桂子叔林,天水人也。建安 初……桂性便辟,晓博弈、蹋鞠,故太祖 (指曹操)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这 反映出,蹴鞠与博弈都是当时常见的娱 乐活动,而统治者对善此技艺的人更是 喜爱有加。 魏代以来,蹴鞠比赛多是在专门的 球场——“鞠城”或“鞠域”中进行。从 东汉人李尤的,《鞠城铭》中颇能窥见汉 代足球运动的概貌:“圆鞠方墙,仿像阴 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 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 莫怨是非。”意思是说,蹴鞠的场地为长 方形,四周有墙,两只半月形球门遥遥相 对,鞠域一半各有六个球员,全场共有 十二个球员,裁判公正严明,比赛规则固 定不变;队员态度要端正、心平气和,服 从裁判。以踢进球门球数的多少来决定 胜负。此外在宫苑内还有“鞠室”一类的 室内球场。如“洛阳宫鞠室”“含章宫鞠 室”等。《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元年》 载:“洛阳宫鞠室灾。”胡三省注:“鞠室 者,画地为域以蹴鞠,因以名室。”这种 鞠室是宫殿一类规模较大的建筑物,平 时举行蹴鞠竞赛,专供帝王欣赏,故以其 “灾”而载人史书。此种“鞠室”,晋时 仍修建过。《文献通考》卷二九八《物异 考四》记载:“晋武太康十年(289年)十月 庚辰,含章鞠室修成。”陆机在《鞠歌行 序》中也说:“汉宫阁有含章鞠室、灵芝鞠 室。”这表明汉代足球已经将竞技和娱乐 融为一体,体现了体育比赛的公平与公 正,从而使我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 鞠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唐宋时期制鞠、踢球技术进步,蹴鞠 普及,其健身性能突出。 到了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 进。这时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 以物”的实心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 球。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九载:“抗革为 鞠,即后世皮球之斜作片瓣而缝合之, 故唐人借皮为喻,而为诗以诮,皮日休 曰:‘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焊了水中揉。 一包闲气如长在,惹踢招拳卒未休。’其 谓‘砌皮’、‘皮气’,即今之气球也矣。 古今物制,固多不同……师古曰:‘鞠,以 皮为之,实之以毛,蹋蹙而戏也。’今世 皮球中不置毛,而皆砌合皮革,待其缝砌 已周,则遂吹气满之,气既充满,鞠遂圆 实,所谓‘火中焊了水中揉’者,欲其皮 宽而能受气也。详此意制,当是古时实 之以毛,后加巧而实之以气也。”唐韦庄 《丙辰年漉郧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 五云:“雨丝柳烟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 笙。永日迢迢无一事,隔街闻筑气球声。” 上述的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唐代的“气 球”是用八片皮革缝制成的,已类似于现 代足球的制作方法;然后,在用皮缝制 成的球壳内,塞进一个动物尿脬并充足 气成为气球。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 明吹气的球是在11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 三四百年时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 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制鞠技术的改进,使得唐代蹴鞠运 动的形式比较丰富,有比赛颠球次数的 “打鞠”,还有“白打”,即比赛时不用球 门;可以二人对踢,也可以多人对踢,。以 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还有多人参与拼 抢的“跃鞠”。“球门”代替了原来的“鞠 室”。《文献通考》卷一四七《散乐百戏》 记载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 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 这已经非常近似于现代足球比赛的球门 样式。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 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 不能移动。 球轻巧了,女子也加入了蹴鞠的行 列,采用个人独踢或多人互踢的形式,以 踢“白打”为主要形式。有的女子踢球技 术还很高超。唐人康骈写的《剧谈录·判 将军》中记载了一个女子踢球的故事:京 兆府的小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 胜业坊北街,“时春雨初霁,有三鬟女 子,年可十六八,衣装褴褛,穿木屐于道 侧槐树下,值军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 直高数丈,于是观看渐众”。这个三鬟女 子能够接住军中少年踢漏的球,而且穿 着木屐,一脚把球踢了数丈高,是具有 一定技术水平的。由此可见当时足球活 动的普及。《文苑英华》卷八十一载唐人 《内人踢球赋》,描写当时女子踢球的情 景:“球体兮似珠,人颜兮似玉”,“疑履 地兮不履其地,疑腾虚兮还践其实”,把 球、人与踢球技艺等描写得睢妙惟肖、形 象逼真。韦庄《宫词》亦云:“内宫初赐清 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在唐代,蹴鞠活动逐渐大众化,普及 于民间,这是唐代蹴鞠蓬勃发展的重要 标志。清明节前后,人们最爱玩蹴鞠和秋 千。王建的《宫词》之八十一写道:“寒食 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描写的 就是宫中女性在寒食节踢足球的场面。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说:“蹴鞠屡过飞鸟 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清明》诗中 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 同。”《酉阳杂俎》续集中还有荆州百姓 郝惟谅“武宗会昌二年寒食日,与其徒游 于郊外蹴鞠”的记载。可见于寒食节在郊 外蹴鞠,是当时民间比较普遍的风俗。 P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