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优秀教师一起读马卡连柯/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马卡连柯/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
作者: 沈伟|主编:汪明帅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27.00
折扣价: 19.31
折扣购买: 和优秀教师一起读马卡连柯/常青藤一本书读懂世界教育家丛书
ISBN: 9787500698609

作者简介

沈伟,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系博士。研究广泛,涉猎于教育质量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等领域,对教育史尤为热衷。在《教育发展研究》、《全球教育展望》、《当代教育科学》等期刊发文多篇。

内容简介

马卡连柯坦言在自己从事苏维埃教育工作的16年中,把主要的精力都用 在解决集体和集体机构的建立、解决权能的制度和责任的制度等问题上了。 本篇主要介绍集体机构建立的要素、机构内部的权能关系、集体影响的逻辑 及教师的作用。前景、纪律等在下文有专篇介绍。 在马卡连柯的教育实践中,向学生群体提出要求是建立集体的第一步。 马卡连柯认为这种要求应该是真诚的、坦率的、有说服力的、热忱的、坚定 不移的,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既能够以情动人,也能够以理服 人。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或者凭借动摇不定的劝说,是不可能建立学生集 体的。 同时,要求的提出要具有逻辑性,马卡连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 段是坚定地提出合理、可行的要求。第二阶段是巧妙利用学员中积极分子的 影响,以促进学员向更高的要求迈进。第三阶段是要求内化为集体的目标, 集体将对个人提出要求。 马卡连柯在论述要求时,提出一个教育原则:永远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 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他。他认为在辩证法里,这两者是一个东西: 对我们所不尊重的人,不可能提出更多的要求。①这一原则充分反映了马卡 连柯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教育学的辩证法思想。马卡连柯认为苏联全部的教育 制度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对人的关怀的号召”上。对人尊重表现为重视人 的尊严,给予人信任。这种信任,并非任学生自由发展,还应该结合社会的 需求,对学生不断提出要求。反之,不断的要求学生也表现了教师对学生的 关怀与尊重。 美国“热血教师”罗恩在面对一个毫无秩序的班级时,他对学生提出了 若干要求:用日记记录下梦想与心愿;排队去餐厅用餐;与教师对话要称呼 “先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后来,这些要求成为他享誉世界的55条 班规的基础。但是,最初的几条规定是如何形成的?充满逆反心理的儿童对 于教师的要求可能置若罔闻。罗恩唯一的方法就是坚定不移地重复要求,并 督促学生实行要求。例如,坚持学生集体排队用餐,否则餐厅不供餐或者让 全部学生等待个别学生遵守规定,这些做法与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几乎如出 一辙。 马卡连柯在接受高尔基教养院工作之初,没有意识到要求对学生集体的 重要性。他试图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唤醒学员的心灵。 我们殷勤地接待他们,从早就预备了特别美味的午餐。女厨子戴上雪白 耀眼的头巾,寝室里的床都搬了出去,在腾空出来的地方摆上盛大的宴席。 我们没有台布,就用新被单代替了台布,倒也很像样。教养院的全体参加者 都集合在这里…… 我(马卡连柯)讲了话,讲到了未来的劳动生活,讲到应该忘记过去,应 该不断地前进。学员们不大听我讲话,他们不住地窃窃私语,带着恶意和轻 蔑的神情打量着摆在房间里的那些行军床(床上的棉被已经相当旧了),又打 量着那些没有漆过的门窗……(《教育诗》,许磊然译,第17页) 和风细雨的方式对流浪儿童没有任何教育效果。接下来的日子愈发糟糕 ,学员们开始戏弄教员、讲粗口、抢劫农民的财产,拒绝听从教师的要求。 最终发生了一件事,马卡连柯自称“从教育学的绳索上摔了下来”。 “在一个冬天的早上,我(马卡连柯)叫札陀罗夫去砍点柴给厨房用。我 听到的是平常那种高高兴兴的、挑衅式的答复:“你自己去砍吧.你们的人 多得很!” 这是第一次对我说“你”。 过去几个月的种种事情把我逼到绝望和疯狂的地步,这时候我又恼又恨 ,我挥起手来对着札陀罗夫的脸就是一记耳光,我这一记打得很重,他站不 稳了,一下子倒在炉子上。我打了第二下,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拉起来,又打 了第三下。 我当然看见,他已经吓得面无血色,双手哆嗦着连忙把制帽戴上,后来 又一会儿脱掉,一会儿戴上。要不是他轻轻地呻吟着说:“原谅我吧,安东 ·谢苗诺维奇……”我大概还要打他。 我朝着他们转过身去,用火棍敲敲床背说:“大家马上给我到树林里去 工作,不然给我滚出教养院!”(《教育诗》,许磊然译,第14页) 这些孩子服从了马卡连柯的安排,一同去森林砍伐树木,师生之间有了 进一步的交流。甚至那个被打的孩子在午饭期间,走到马卡连柯面前,“脸 上带着非常认真的神气”说道:“我们并不是那么坏,安东·谢苗诺维奇! 一切事情都会好起来。我们懂得……”难道“拳头”胜于要求,可以带来奇 迹般的改变?亦或对待顽劣的儿童只能“以暴制暴”。这两种想法都有悖马 卡连柯的教育理念。他对自己的打人行为进行了反思,指出这(打人)是一件 复杂的事情,学生知道他可以不这样做,但这的确是“一种对自己很危险, 但很近人情,而又不形式主义的做法”。此外,学生也知道教师为他们做了 很多事情,“他们终究是人”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若干年后,马卡连柯在 回忆这件事的时候,提到“(打人这件事)首先表明我作为一个教师的修养是 很差的,表明我对教育技术的掌握是很不够的,表明我的神经不够健全,表 明我悲观失望。但是,这并不是惩罚,这也是一种要求”。其次觉得自己足 够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学生,挨打了,却能笑嘻嘻地走近他,告诉他,“ 一切事情都会好起来”。P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