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惠珠海”社会科学研究文库-风帆正举: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珠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简称珠海市社科联,是由中共珠海市委领导的哲学社科界别的人民团体,是中国共产党联系人民群众和统一战线的纽带和桥梁。作者成员包括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社科联、珠海市市委党校、珠海市市委党史研究室等相关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
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是珠海继往开来的宝贵财富 地处祖国南海之滨的珠海,毗邻港澳。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海防边防和发展渔农业生产,珠海县设立,经过不断探索和艰苦奋斗,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县级人民政府与集体、国有经济体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珠海也由此迎来崭新发展机遇。 1979年珠海撤县建市,1980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成立后,珠海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胆略,率先推动面向市场的经济改革,大胆尝试,首开“百万重奖科技人才”先河,开建中外合资的石景山酒店,创立首个跨境的珠澳工业区,举办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首创土地管理“五个统一”模式……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一路走来,珠海先行先试勇尝“头啖汤”,展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巨大勇气。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上述讲话不仅对特区精神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而且明确了经济特区新的方位、新的战略定位。 实践铸就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的改革开放精神与“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2021年9月,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一同列入党中央批准第一批公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在改革开放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珠海经济特区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同广大特区人、全国人民一道参与创造的改革开放精神和特区精神,赓续了珠海地区面向海洋、不拘一格、不畏艰险、渴求进步的历史传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敢”“闯”“干”都是这两种精神最突出的特征和最核心的精髓。正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指引下,立足于区位优势,得益于思想解放、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以干为先,珠海才从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生动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能建设得“快”,还能建设得“好”。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的巨大力量,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