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耕雨读(诗意中的生意)

晴耕雨读(诗意中的生意)
作者: 张晓刚|绘画:叶毓中
出版社: 中国发展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50
折扣购买: 晴耕雨读(诗意中的生意)
ISBN: 9787802343603

作者简介

叶毓中,画家、诗人、美术理论家、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美术家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成员之一、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主编兼社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晓刚,管理顾问、资深媒体人。长期关注国际政治、金融、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现代化等问题。 文革期间,作为“老三届”中最年幼者参加了上山下乡运、动。恢复高考后,作为第—批新生入读大学。80年代,赴美深造政治学、管理学。90年代,旅居纽约,一面聆听世界顶尖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教诲,一面参与中国第—批企业海外上市的工作。后移居香港,活跃于财经传媒业及金融服务业。与此同时,一直为海内外传媒撰写中国财经评论专栏。 现任《中国日报》(China Daily)总编辑顾问、中国日报网高级顾问,每周在《中国日报》和《中国商业周刊》(China Business Weekly)上发表有关中国经济、时政的专栏文章。

内容简介

过去的文化有很多不平等的地方。比如当一个男人发现了英雄,或者 为某青年后生指明了进取的方向,就会被称作伯乐,而假如一个女人做出 了类似的事情,充其量只能被称作慧眼。 人们可以想想红拂女的故事:她本是隋朝大臣杨素的家奴(据说本姓张 ),见前来发表时局见解却遭到冷遇的李靖气概不凡,当晚以男装入李靖居 所,告诉他隋朝已不可指望,随即结成夫妻去投靠后来建立唐朝的李氏父 子。如此“私奔”叫做指点迷津也未尝不可。难怪在故事里李靖的形象一 直未能鲜亮,尽管在现实中,他很会打仗,后来还成为军事名著《李卫公 问对》中一直与唐太宗对话、探讨兵法的李卫公。 在万马齐喑的明清两季,社会精英备感压抑,于是红拂的故事广为流 传。明朝大画家唐寅画过红拂女题材的画,然后又为自己的画题诗: 杨家红拂识英雄,着帽宵奔李卫公。 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 (题自画红拂妓卷) 当时的大文人(也是大画家、书法家)文徵明也曾为唐寅的红拂画卷题 诗: 六如居士春风笔,写得娥眉妙有神。 展卷不禁双泪落,断肠原不为佳人。 (题唐六如画红拂妓) 其实,红拂女和李靖的故事,关键并非谁发现了谁、谁看中了谁。在 现代社会中,经常也能听到有关谁谁谁“很有才”或者“有点小才气”的 说法,说明人们并不是不能发现人才。问题是发现了人才之后如何做。是 像对所有人说过的那样对他们不疼不痒地说“还是安心本职工作吧”?还 是出于对人的关怀,同时也是出于对单位、对社会的责任,想想把他们用 到哪里更能出效益? 就像我们从李靖的经历里看到的,要是没有他的参与,大唐帝国照样 可以建立,可中华民族就再也不会有《李卫公问对》这份遗产了。不但李 靖,后世的人们,都要感谢红拂姑娘——她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而且还知 道把这个人安插在哪里将会发挥出连他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作用。 顺便提一句,在民国名将蔡锷将军(他的素质或许远远不止是将军)的 追悼会上,人们看到他的仰慕者小凤仙送的一副挽联,上边竟赫然写着: “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未能有机会像红拂女一样生活, 在那个女人不能独闯天下的时代,曾经是多少中国女性暗自的遗憾。 体制的灵魂 一个体制是先缺人才而后走下坡路,还是先走下坡路再缺人才?表面 上看,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其实问题一定先出在人才上。 人才的多寡,反映出体制容量,而体制容量狭窄,就一定会很快走下坡路 ,而且不可避免会在下坡路上一直走到底。 在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红拂女的故事偏偏走红,似乎并非孤立现象 。大概那时社会的敏感人士(叫才子佳人也罢)已开始觉出制度的沉闷就像 天边的乌云,在生活的地平线上渐渐堆积起来。一些识文断字却扮演不了 任何社会角色的女子,也愈发起劲地往红拂的故事里寄托自己的精神。满 族女词人顾春写道: 世事多奇遇。快人心,天人合发,英雄侠女。阅世竟无如公者,决定 终身出处。特特问,君家寓所。逆旅相依堪寄托,好夫妻,端合黄金铸。 女萝草,附松树。尸居余气何须惧?问隋家,驱鱼祭獭,为谁辛苦?况是 荒荒天下乱,仙李盘根结固。更无奈,杨花自舞。悔不当初从嫁与,岂留 连,一妓凭君取。达人也,越公素。 (金缕曲·红拂) 从“尸居余气”到“盘根结固”,大概是词人设想的红拂女在李靖面前 的一番表达,完全是一副指点江山、解读趋势的大口吻,透出很强的未来 意识。 曹雪芹也托林妹妹之口赞叹红拂是充满自由精神的女中大丈夫,无视 “权重京师”的杨素,而瞧上的竟然是在体制外飘荡的“穷措大”李靖: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扬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红拂) 跟唐寅和文徵明的两首诗相比,顾春和曹雪芹的作品有一处明显的不 同——都提到了“尸居余气”。这四个字是唐人话本里红拂亲口对李靖说 的她对杨素的评价——灵魂上已是死人了,只不过剩一口气而已。在平日 对宫廷政治有足够观察的红拂看来,“尸居余气”也是对一个行将灭亡的 朝代的整体感觉——看起来庞大,却早已失去了活力。 这样的感觉,现代人也似曾相识:人才的流失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 走向衰败的最初征候。彼得·德鲁克说过,美国铁路部门从一战后便不再 对青年工程师具有吸引力了,尽管当时从经营上还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到 20年后二战结束,当其他产业迅猛发展起来,铁路的“尸居余气”却成定 局,衰败已不可挽回了。P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