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视角下上海城市影像创新与对外形象传播

软实力视角下上海城市影像创新与对外形象传播
作者: 唐俊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43.92
折扣购买: 软实力视角下上海城市影像创新与对外形象传播
ISBN: 9787549643011

作者简介

唐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广播电视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视听传播、纪录片、媒体融合等。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论著3部(含合著),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担任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理事。

内容简介

我国城市形象宣传片发展概述及研究状况 一、 兴起于经济改革和大型活动中的城市形象片 城市形象宣传片将城市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建设成就、重大活动、历史文化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浓缩成简短的视频影像,使观众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大致领略一座城市的外在形态和精神风貌。城市形象宣传片又可细分为风貌类、旅游类、活动类和招商类等多种类型,在城市形象推广中承担着最为集中和直接的功能,是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资源营销的重要手段,亦是展示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重要窗口。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形象宣传片在我国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环境中,高度行政化运行的城市管理系统缺乏用影像手段进行自我推广的意识,影像宣传往往只限于具体的景点景区,而未将城市整体也作为宣传推广的对象。直到 1999 年 3 月,当时山东省威海市为了带动旅游业,吸引国内外游客,组织制作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用高度凝练的影像语言概括了城市的发展变迁,突出威海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对外宣传,各地宣传部门、文化旅游部门将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此背景下城市形象宣传片蓬勃兴起,其中既有纯粹的城市形象推广,也包括和大型活动、赛事、旅游、招商等相关的城市宣传片。而一些特大城市所承办的大型国际性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盛会和活动,如 2008 北京奥运会、2010 上海世博会等,更是极大促进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生产。高水平专业团队和充足资金的投入,促使制作水平持续提高。随着“入世”后中国深入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城市也开始重视通过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国际传播面向海外塑造城市形象。2011 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继而中国多个城市的形象宣传片也在国外陆续亮相,使形象宣传片成为国家、城市展现自身形象的重要影像工具和载体。 城市形象宣传片多由政府宣传部门、外宣部门推出,被称为城市的“视觉名片”,是对城市形象定位的直观诠释,对城市精神、城市理想的具象演绎,因而成为城市主流影像的代表。李普曼认为:“尽管我们必须在真实环境中行动,但为了能够对其加以把握,就必须依照某个更加简单的模型对真实环境进行重建。这就像一个人若想环游世界,就必须拥有一张世界地图”(2018:15)。形象宣传片也是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产物,通常篇幅不长,对城市特质的呈现正是高度浓缩化、模型化、框架化的,这也成为策划、创作的难度所在。当前,随着城市间软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外城市在形象片上的创意比拼日益激烈,不断推陈出新,为人们建构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城市拟态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也被运用到城市形象宣传片中,使城市形象的呈现更为立体丰富,更具现代感。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功能和作用。2010上海世博会申办和举办期间,形成了城市形象宣传片生产传播的高潮。世博会后的第二年,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名片”之城市形象片系列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陆续播出。上海是第一个亮相的中国城市。2012 年开始,上海陆续推出了“上海之城”系列城市形象宣传片。特别是 2018 年以来,随着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的举办,上海几乎每年都会围绕进博会主题推出新的城市形象宣传片 这是一本以上海的城市影像创新发展历程为考察背景和研究课题的学术专著。 作者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对非虚构城市影像类型的发展、特点、差距的原因,和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本书对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都具有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以上海的城市影像创新发展历程为考察背景和研究课题的学术专著。 作者研究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对非虚构城市影像类型的发展、特点、差距的原因,和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在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大背景下,本书对于城市形象的构建、城市软实力的展示,都具有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序 /001
绪论 /001
第一章 创作范式转型视域下的上海城市形象宣传片 /013
第一节 我国城市形象宣传片发展概述及研究状况 /015
第二节 “奇观化”创作范式及所存在的问题 /021
第三节 向“人本化”创作范式的转型 /032
第四节 时间、空间和类型的拓展 /044

第二章 纪录片中的上海城市形象变迁与发展策略 /057
第一节 上海城市纪录片的历史脉络简述 /059
第二节 海派纪录片的形成与发展 /067
第三节 新时代海派纪录片发展策略 /075
第四节 海派纪录片全球叙事和对外传播策略 /088

第三章 社交短视频中上海城市形象的多元话语建构 /105
第一节 短视频赋能城市传播 /107
第二节 上海题材抖音短视频传播概况 /114
第三节 引导短视频生产,赋能上海城市形象塑造 /134

第四章 5G 时代城市影像的技术应用创新 /151
第一节 超高清城市影像 /153
第二节 VR 城市影像 /160
第三节 智能化城市影像 /168

结语 /179
参考文献 /184
后记 /194

试读内容

我国城市形象宣传片发展概述及研究状况
一、 兴起于经济改革和大型活动中的城市形象片
城市形象宣传片将城市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建设成就、重大活动、历史文化和市民生活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浓缩成简短的视频影像,使观众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大致领略一座城市的外在形态和精神风貌。城市形象宣传片又可细分为风貌类、旅游类、活动类和招商类等多种类型,在城市形象推广中承担着最为集中和直接的功能,是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资源营销的重要手段,亦是展示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的重要窗口。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形象宣传片在我国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环境中,高度行政化运行的城市管理系统缺乏用影像手段进行自我推广的意识,影像宣传往往只限于具体的景点景区,而未将城市整体也作为宣传推广的对象。直到 1999 年 3 月,当时山东省威海市为了带动旅游业,吸引国内外游客,组织制作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用高度凝练的影像语言概括了城市的发展变迁,突出威海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对外宣传,各地宣传部门、文化旅游部门将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此背景下城市形象宣传片蓬勃兴起,其中既有纯粹的城市形象推广,也包括和大型活动、赛事、旅游、招商等相关的城市宣传片。而一些特大城市所承办的大型国际性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盛会和活动,如 2008 北京奥运会、2010 上海世博会等,更是极大促进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创作生产。高水平专业团队和充足资金的投入,促使制作水平持续提高。随着“入世”后中国深入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城市也开始重视通过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国际传播面向海外塑造城市形象。2011 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出,继而中国多个城市的形象宣传片也在国外陆续亮相,使形象宣传片成为国家、城市展现自身形象的重要影像工具和载体。
城市形象宣传片多由政府宣传部门、外宣部门推出,被称为城市的“视觉名片”,是对城市形象定位的直观诠释,对城市精神、城市理想的具象演绎,因而成为城市主流影像的代表。李普曼认为:“尽管我们必须在真实环境中行动,但为了能够对其加以把握,就必须依照某个更加简单的模型对真实环境进行重建。这就像一个人若想环游世界,就必须拥有一张世界地图”(2018:15)。形象宣传片也是这一思想行为方式的产物,通常篇幅不长,对城市特质的呈现正是高度浓缩化、模型化、框架化的,这也成为策划、创作的难度所在。当前,随着城市间软实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内外城市在形象片上的创意比拼日益激烈,不断推陈出新,为人们建构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城市拟态环境。随着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也被运用到城市形象宣传片中,使城市形象的呈现更为立体丰富,更具现代感。
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高度重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功能和作用。2010上海世博会申办和举办期间,形成了城市形象宣传片生产传播的高潮。世博会后的第二年,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举措 ,“中国名片”之城市形象片系列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陆续播出。上海是第一个亮相的中国城市。2012 年开始,上海陆续推出了“上海之城”系列城市形象宣传片。特别是 2018 年以来,随着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的举办,上海几乎每年都会围绕进博会主题推出新的城市形象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