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寄东轩(《杨葵自选集》卷二)

静寄东轩(《杨葵自选集》卷二)
作者: 杨葵|责编:钱英//杨新月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3.90
折扣购买: 静寄东轩(《杨葵自选集》卷二)
ISBN: 9787521217001

作者简介

杨葵,1968年生于江苏,1979年移居北京。曾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98年获“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奖”。有《过得去》《坐久落花多》等多种著译,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举办“抄·写”“纸边儿”等个人书法展。

内容简介

沈从文和他的后半生 年轻的沈从文,觉得文学是个能独立存在的 东西,立志要用半个世纪的努力做好这件事,“ 和世界上最优秀作品可以比肩”。具体点说,他 以契诃夫为标杆,想着若干年后,可以凭自己几 十本小说集,像契诃夫那样。然而世事无常, 1949年后他放弃了已经成就不凡的文学创作。从 此直至八十年代因为时势变化,以及海外夏志清 、司马长风等人沈从文研究的内输,沈从文小说 得以一浪高过一浪地再版重版,这当中的三四十 年,沈从文都经历了些什么?近年不少文章、专 著都探索了这一问题,个人觉得张新颖教授的《 沈从文的后半生》给出了最翔实、最精彩的答案 。 很多人知道,沈从文1949年以后改行做文物 研究,用他自己的话概括,“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他们就从这一点出发,稍作进一步调查便开 始大发感慨,抒情议论,天才的毁灭、政治的牺 牲云云。话都不错,但是说和没说区别不大,最 多间接证明沈从文封笔时,文学成绩已相当了得 ——因而才会感慨。我的意思是,无论从文学角 度、历史角度,还是从心理角度、人性角度来考 察沈从文的后半生,都不能从一些结论蹦到另一 些结论。结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到底这三四十年 ,沈从文经历了什么,日常生活上、心理建设上 。 我说《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最精彩,一大 原因就是它尽量不给结论,只管从细节到细节, 依靠海量的沈从文作品、书信以及一切相关档案 的细读与爬梳,基本做到了把沈从文请出来亲自 给我们讲故事,而不是在帮沈从文下结论。对此 张新颖是自觉的,他说:“我尽可能直接引述他 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 ”这样的治学态度、传记书写的态度,以及研究 成果,以我个人目力所及,当下罕有。日常充斥 耳目的作家研究,都是粗读一遍作家作品,便一 头扎入各类评论专著的大海,忙着从结论到结论 去了,作家作品本身只沦为不时查阅的工具书。 不过趣味这东西,真的是千差万别,肯定也 有人对这种叙述者尽量隐身的写法不以为然。我 欣赏的一位青年学人读完《沈从文的后半生》, 就和我上述意见正相反,他觉得描述居多,分析 不足。他说这本书给出了what,但想知道why, 则付阙。对此我的看法是,what是有标准答案的 ,而why没有,它应该靠每个读者从这些what中 去感受。习惯听别人给出why不是什么好习惯。 但我明白,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趣味而已。 我读《沈从文的后半生》,解决了一些原来 的疑惑,比如那样一场社会转变带来的个人厄运 中,不少貌似坚强的人都选择了自杀,而沈从文 多年细读精读中的灵机触动 享受思考带来的喜悦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