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森林资源法制化管理新论

现代森林资源法制化管理新论
作者: 张才琴//蒲能//朱志超|责编:曹环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5.00
折扣价: 64.60
折扣购买: 现代森林资源法制化管理新论
ISBN: 9787510878619

作者简介

张才琴,1958年10月生,女,汉族,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法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重庆法学会知识产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一东盟知识产权研究会研究员,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部环境法制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协同创新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环境法、知识产权法。已编写《森林生态系统法制化管理模式研究》、《中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研究》、《自然资源法治论》、《论森林资源保护的现代法制》《大数据视野下的个人信息安全法律保护研究》《生物多样性知识产权保护新论》等10部专著;公开发表《我国个人信息计算机比对制度刍议》、《西部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全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论文30余篇。2007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研究》(2011年结题),201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森林生态系统法制化管理模式研究》(2019年结题)。2013年7月参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法律保障机制》,2015年8月—2016年7月参研国家知识产权局项目《产业链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工作机制研究》,任第二负责人。2017年6月—2018年6月重庆市知识产权局:新时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创新研究,第一负责人;2018年6月-2020年6月,中央高校智库建设与区块链产业发展法律规制研究,项目负责人。重庆市知识产权局: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危机与法律规制对策研究,项目负责人。蒲能,男,1981年1月10日生,汉族,重庆鲁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法、知识产权法。 朱志超,1995年10月生,男,汉族,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环境法。已经在《管理科学》等杂志上发布《论人脸识别的法律保护》、《论电商平台经营者的审查义务》等法学文章5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森林资源新型法制化管理模式研究》、《智库建设与区块链产业发展法律规制研究》等4项课题研究

内容简介

一、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就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和银山。这充分表达了党和政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明确态度和坚定决心。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中也明确指出,树立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就是国家的生命源泉。生态的兴起会带动文明的兴起,生态的衰落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他深刻地指出,“我们不应该为人类战胜自然而陶醉。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中国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和太行山地区,人口、植被稀少,这些地方曾被森林、山脉和河流覆盖,适合种植、灌溉、种草和畜牧业。但是,人类的森林砍伐活动严重破坏了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楼兰古城最终的衰亡,与不断地垦荒和引水灌溉,引发孔雀河改道不无关系。由于开垦、灌溉,楼兰古城衰败,孔雀河转移,塔克拉玛干沙漠蔓延,摧毁了繁荣的丝绸之路。我们必须认真地总结这些深刻的经验教训。 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五千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保护环境的经验。古人早说,春天的三个月,不得上山砍伐树木,“以成草木之长”;夏季的三个月,禁止入湖泽河川捕鱼,“以成鱼鳖之长”。孔子还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吕氏春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除此之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治国理念,“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名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大家箴言,蕴含着质朴睿智的自然价值观。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为现代化的中国传承了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文化保藏。 二、现代化一词,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科学研究中开始流行。现代化的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和先进水平。“生态学”这一术语,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学就是动物与无机、有机环境的关系。生态学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就是整个自然界,包括人与自然界的运行,而且可自成一个体系。1895年,VALMIN为植物生态学奠定了基础。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必须与环境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生物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个生物之间都有异同,即生态系统。梅多斯等人于1972年在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报告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发展前途的不懈争论:地球上的资源和环境是否足够人类长期发展所用?如果不够,我们应该面临什么选择?如何保证我们拥有持续不断的自然资源?虽然如此,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世界范围内对生态管理的运营都是失败的,污染到处扩散而不是减少。在这一背景下,1985年胡贝尔教授在德国的马丁路德大学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1)生态改革的核心机制是现代科学技术;(2)建立新的环境议程,建立风险管理模型和制定环境管理公约;(3)对于危机,看到机会作为一种工具来减少经济的竞争力,而不是需要额外的补充和结束时的生活昂贵的治疗技术维护;(4)预防性环境政策被使用,是因为采用了预防原则,采用了积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结构性变化做了长期的准备工作;(5)尊崇生态学原理的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6)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 1986年,发生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重大事故,让人们对现代技术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提高了警惕。同年,联邦德国的贝克教授出版了《风险社会——走向新的现代性》。他在书中提出了后来产生广泛影响的两个概念:风险社会和再现代化。这两个新生概念在国际学术界风靡一时。再现代化理论认为:(1)世界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包括普通现代化(正统现代化)及再现代化。其中,普通现代化的概念是指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再现代化。(2)建立现代工业社会,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普通现代化的目的。这构成了普通现代化向工业社会转变,而再现代化又带来了风险社会的依次变化。(3)再现代化的特点是人们将进行自我解构,人们更加自觉地适应新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模式,这些理念的产生,需要我们很多人用很多时间来慢慢认识和实践,再现代化是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化。(4)对新的科学领域和未来知识的学习和认知将成为人们努力去探索的目标,工业社会将解体,并克服了传统程序给人们带来的依赖性,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相互依赖,再现代化的两个方面表现为个性化和全球化。(5)是通过即时的、非政治的促进来实现的两个社会时代间的转变。新社会并不总是在痛苦中诞生,还有其他可能的方式来进行。(6)再现代化的发生,是工业社会前无声息的变化,没有提示,没有预计。一般发生在现代化的后期或者末尾。不管怎么变化,政治制度常规不变,就不会发生根本改变。(7)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工业社会的基础也是在不断地被消除、冲击和重组。(8)工业社会现代性为普通现代性,风险社会则是反射现代性。普通现代性被称为第一现代性,反射现代性则为第二现代性。在许多先进国家,森林生态保护的管理制度是在生态现代化提出后开始改革和创新的,现代林业要求林业生产力的持续和稳定,并要求代际公平。即在发展林业时,要考虑后代人是否能够享受森林资源。 二、森林生态保护的管理制度在许多先进国家是在生态现代化提出后开始改革和创新,新的现代林业理论产生了。现代林业是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建立现代管理模式,创新使用各类社会条件,吸纳全体社会成员的参与,保护和维持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将森林的各类价值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配合和适应现代人们生产生活,精神文明的需求。林业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概念,虽然各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国策的不同导致了其在发展和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千差万别,但是,都是为了在实现林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追求生态平衡,所以在内容和标准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多样性。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功能,也就体现了对现代林业的管理和经营的多样性,包括公益功能、国民经济基础、现代农业的生态屏障等。(2)科学性。科学性表现为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和经营中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技术装备的现代化。(3)社会经济特征。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森林产出的同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满足人们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享受,所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林业的公益性,公益性一定是最具有社会性的特征的。反过来说,现代林业的社会性要求森林生态的公益性积极为社会服务来体现其价值,注重林业的全球化。 现代林业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规划的基石,要求我们积极发展和努力,追求我们常说的代际公平。代际公平即发展当代的同时,惠及千秋,将后代的利益与需求也同时考量在内,这也是现代林业的宗旨和我们的方向。同时也要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统一生产与消费。林业发展的全球化也是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因为各国林业的发展要相互支持、相互合作,才能达到保护森林生态和生态平衡的目标,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是各个国家公认的。新型生态林业法制化管理模式则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现代林业经营模式可实现林业和林区经济与生态功能高效、协调、持续发展。其生产不仅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求随着森林经营的发展逐步趋于良性循环,木材和林产品产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自然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才应是生态林业的本质特征,达成这样的要求,才可称为可持续的高效产业。生态林业赖以发展的理论基础我们称之为生态平衡理论。森林生态系统最稳定的时期是森林达到演替顶极时期,而此时期也是拥有较高的生物量的一种最佳平衡状态。我们的科学观念在于可调节性,根据自身需要来对系统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使得目标森林长期处于适合人类需求的某一时期,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变化。生态林业内容包括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现代林业的主要方式为林业生态工程,主要生产手段为现代生产技术,主要管理方法为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多管齐下,才可以实现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有效管控、调节。 中国对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由国家林业行政机关依职权管理。因此,过于宏观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独立于政府和企业。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者的经济实体地位从未真正建立起来,管理往往被行政管理所取代。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资产所有权和宏观经济性管理权利没有区别,商业实体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权责关系混乱,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建立是因为企业没有法人财产权。以林业为根本的企业没有真实有效的森林资源所有权,即便国家参与到企业的宏观管理之中去,从资本运作的各个方面上来讲,国家宏观监督权实际效率并不突出,无法对所有权实行内部监督。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监督流于形式,森林资源管理失控,资产流失。中国实施林业现代化战略就要打破国有林区原有的运行机制,引入现代管理模式;完善分类管理法律制度,完善森林物种,分类管理,建立森林物种分类新体系,有针对性地管理作业。彻底解决管理职位空缺的核心问题,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分类管理组织;明确森林资源财产权,将人、财、物联系起来,建立科学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国有森林经营机构履行投资者的职责,承担政府管理职能的责任,享有所有者的权益;组织承包商委托经营,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和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