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道](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20/20231113201332441.jpg)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6.10
折扣购买: 门道
ISBN: 9787550038370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任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zuxi、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老舍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曾被评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迄今已创作出版十多部长篇小说,四十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一千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五十余项。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等称号,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虫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酒缸》《红案白案》《规矩》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
瓷器的最高拍卖价达五个多亿 玩古董的都知道,就古玩鉴定的难易程度,书画绝对是第一,再往下排就得说是古陶瓷了。 我跟玩古陶瓷的大家马未都是老朋友,有一次,我问他:“你玩瓷器,玩古典家具,为什么不玩字画?” 他淡然一笑说:“我不玩,不是觉得古代的书画不值钱,是不敢玩。” “为什么不敢玩?”我问道。 “怕烧手。” “烧手?” 马未都沉思了一下说:“古代书画的鉴定跟古陶瓷鉴定是不同的学科,而且书画比古陶瓷鉴定还有难度。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要是搞古陶瓷鉴定就不能再搞古代书画鉴定了。” 其实,就鉴定的难易程度来说,无所谓大小。因为中国人在造假方面的智慧,加上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已经到了真假难辨的地步,因为古代书画和古瓷器价值连城,所以是造假的“重灾区”,这无形中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一件古陶瓷到底值多少钱?如果跟您说能换一栋楼,您也许会摇脑袋。但事实上,一个宋代或明代的瓷碗有时比一栋楼的价码还要高。当然,这得分是什么瓷碗、什么楼。 截至2017年,世界上最贵的一件瓷器,是2010年11月,在英国伦敦拍卖行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这件瓷器是以5.54亿人民币成交的。 2015年6月,在澳门中信拍卖会上,一件宋代定窑的“美人枕”,以3.6亿人民币成交。 在此之前的2010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巴掌大小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81亿人民币的高价。 在拍卖市场上,古代瓷器拍出过亿元人民币的还有: 2005年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的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成交价是2.67亿人民币。 2010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的清乾隆粉彩“万寿连延”葫芦瓶,成交价是港币2.52亿元,折合人民币2.7亿元。 虽说2015年以后,受反腐倡廉和经济原因的影响,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了持续低迷状态,但古陶瓷的拍卖行情并没受太多的牵连。 在2016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六瓣形盆洗,上拍时起价4000万港币,经过34轮的叫价竞拍,最后以2.07亿港币成交。 古陶瓷诱人的拍卖价,不能不让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人脑洞大开,并迅速膨胀,爆发出许许多多的奇妙遐想。 事实上,正是在艺术品市场古陶瓷收藏这种持续升温的背景下,才滋生了瓷器做旧的“地下活动”和交易上的“暗箱操作”,使古玩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赝品。 瓷瓶灯座卖了7852万港币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捡漏儿或所谓的“天上掉馅饼”,在古董上发意外之财的例子很多。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中,一只明代高温红釉玉壶春瓶,以7852万港币,约合1013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这一价位当时创下了明瓷拍卖的世界纪录。 经专家鉴定,这只高32厘米的瓷瓶,烧制于明初洪武年间,瓶身是缠枝牡丹纹,4朵怒放的牡丹,枝叶相缠,瓷瓶的瓶腹较宽,重心低垂,瓶颈细长,造型优雅。 据佳士得拍卖行的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多尔曼称:“这只瓷瓶是市场上仅存的一件最完美的同类型作品。” 这位首席执行官介绍,他们对这只瓶子并不陌生,在过往的20多年里,这只瓷瓶多次在拍卖会上露面。 像一个美貌少女,只要它一上拍卖会,必然会以打破纪录的高价成交。1984年,伦敦佳士得首次拍卖,就以42.12万英镑的高价,创下了当时佳士得东方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这只瓷瓶的买家是澳门永利度假村的zuxi兼首席执行官史蒂夫·温内。这位富商并不是玩家,他买下这个瓶子后,当场宣布,将它无偿赠给澳门博物馆。 他说:“这只瓷瓶是无价之宝,代表了中国瓷器和中国历史的优美篇章。我想把它作为一件礼物献给中国,献给澳门博物馆,这样所有的澳门居民和到那儿的中国人,都能看见这件精美的艺术品了。”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您也许想不到这只价值连城的瓷瓶,当初是被人拿来当普通灯座卖的,没有人知道它是一只中国明代的名贵瓷器。 “灯座”摆在柜台的角落里,落满尘土,无人问津。 一对苏格兰夫妇到这家灯具店买灯座,挑了半天,也没相中满意的。俩人正准备走的时候,妻子无意中发现了角落里的这个瓶子。 “这个瓶子卖吗?”妻子问店主。 店主走了过去,拿起瓶子用布擦去尘土,很难为情地说:“抱歉,这个不卖。” 他之所以说这话,是怕这两位顾客笑话,把这么不起眼的瓶子当灯座卖,挺丢面儿。另外他也觉得这两位挑剔的顾客,不会买这么一个破瓶子,所以索性说不卖。 想不到店主越说不想卖,这两位越想买,因为妻子确实看上了这个瓶子,但她也没明说。因为她知道只要她流露出要买这瓶子的心气,店老板肯定会抬高价位的,所以精明的她没说实话。 生意场上往往就是这种情况,您越说不想卖,顾客越想买。店主看这位夫人执意要买,便说了一个很低的价儿。那位女顾客毫不犹豫地把它买了下来。 这对夫妇看上的并不是它的价值,在他们眼里这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瓶子,只是它的釉色和造型让他们喜欢而已。他们把它当灯座用了几年,也没有觉得它是个宝贝。 几年后的某一天,这对夫妇到博物馆参观,看到有一件中国的古代瓷器,跟家里的“灯座”差不多。 “那个灯座是不是也是一件艺术珍品呢?”妻子犹豫着问丈夫。 “让专家做一下鉴定吧!”丈夫说。 于是,这对夫妇拿着“灯座”来到拍卖行,请专家掌眼。 专家一眼就看出这不是普通的瓷器,经过反复鉴定,确认这只瓷瓶是罕见的中国明代的釉星红。 在专家的劝说下,这对夫妇的瓶子上了拍。他俩想不到的是这只瓷瓶成了拍卖会的亮点,第一次上拍就卖了42.12万英镑。 十多英镑买的一个“灯座”,卖了42万英镑,您说这是不是发了一笔意外之财!当然,更让这对夫妇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这个瓶子卖到了1013万美金。 明清瓷器格外受宠 明清瓷器价位的大幅度攀升,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的。2003年,两件瓷器的价位首次在国内拍卖会上破千万大关。一件是清乾隆御制古月轩珐琅彩内佛手果子外花石纹题诗碗,成交价达3093.3万人民币。另一件是明成化斗彩花卉纹高足杯,以1051.3万元成交。 这并不是古瓷的最高价,2002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雍正粉彩蝠桃纹橄榄瓶,拍出了4150万港币的天价。 明官窑瓷器精品因存世量少,历来在拍卖市场上抢眼,永乐、宣德、成化各朝的官窑瓷器每件都在百万元以上。 粉彩是清康熙朝晚期在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的影响烧制的釉上彩工艺,因烧成的温度较五彩低,色调比五彩柔和娇艳,故有“软彩”之称。雍正年间极为盛行,其造型和彩绘技艺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而且传世较少,所以这两年颇受藏家宠爱。 从2000年开始,清官窑粉彩瓷器价位开始连年飙升。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历年上拍的清粉彩瓷器有五十四件,拍出去四十六件之多,而且成交价均在百万以上。2003年中国嘉德拍出的一件清乾隆粉彩白鹿尊成交价达335万人民币。 几年前以200万元成交的一件清乾隆粉彩出水纹琵琶尊,在2002年中贸圣佳秋拍上,以1100万人民币成交时,收藏界还感到惊奇。但想不到明清官窑瓷器一路上扬。2002年11月在英国伦敦拍卖的一件明成化青花百合纹碗成交价达1264.6万人民币。在2003年拍卖成交价前百位的古瓷中,明官窑瓷器有二十三件,都在500万人民币以上。 明清瓷器价位高点出现在2010年。当年11月在英国伦敦拍卖行,拍出的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竟然拍出了惊人的5.54亿人民币。 元代的青花瓷近年来在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格外受宠。2003年9月在美国纽约举办的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龙纹扁瓶以583.15万美元的成交价成交。 当时,国内的新闻媒体称:这一价位创造了中国瓷器公开交易的新纪录。谁知两年后的2005年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的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成交价达到了2.67亿人民币,让收藏界的人大感意外。 老瓷器为何卖不出高价 据行家分析,在股市风险加大、楼市投资收紧的局面下,艺术品投资即古董收藏将会成为投资热点,而古董中书画和古陶瓷依然是热门。随着一批新兴的收藏家在古瓷上的投资,未来几年,元、明、清瓷器的精品价格还会再创新高,康熙、雍正、乾隆“清三代”的官窑精品也将保持强劲走势。 但在古陶瓷收藏市场上,有一个让很多玩家感到困惑的事儿,那就是老窑的瓷器价位一直上不去,即便是宋代名窑的瓷器也卖不出好价钱,甚至有的拍卖公司干脆将老窑的瓷器拒之门外。 在玩瓷的收藏家的术语里,老窑是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通常元代以前的瓷器叫老窑瓷。 按说东西越老越值钱,从文物收藏和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来说,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瓷器,显然要超过元、明、清三代的瓷器,而且“五大名窑”的瓷器传世量极少,但是正因为这些因素,使老窑的瓷器“高处不胜寒”。 为什么“不胜寒”?因为老窑的瓷器假的太多,五大名窑瓷器传世的数量极少,而且鉴定起来难度很大。 此外,老窑的瓷器多是出土文物,而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出土文物不得进入市场随意买卖。所以出现了明清瓷器的价位高于五大名窑的特殊现象。大陆的高古瓷器价位长期上不去,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事儿。 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南宋龙泉窑粉青菊瓣碗才卖了200块钱,一件汉代绿釉带浮雕狩猎图的釉陶壶也不过千元,而同类的绿釉罐在日本的卖出价为多万元。 老窑瓷器在国内卖不出好价钱,在我国香港地区以及海外市场的拍卖价却一直不俗。香港佳士得2002年秋拍出的一件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碗,成交价达1239.4万港币。 其他老窑瓷器如唐蓝三彩凤首壶成交价28.6万港币,唐三彩骑马女俑成交价23.9万港币,北宋定窑玉壶春瓶成交价59.7万港币,北宋青白釉凤首壶成交价47.8万港币。 反观国内拍卖市场,老窑瓷器的价位确实很低,即便这样,还常常流拍,处境可谓惨淡。 汝窑玉壶春瓶怎么才值150万 这是几年前的事儿,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的周末版,有个《鉴宝》节目。一次节目现场,有位收藏者拿出一件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让现场嘉宾、瓷器专家杨静荣和毛晓沪先生鉴定和估价。 这位收藏者对这件藏品十分看好,自己估价在2000万到2500万人民币之间。当然他开的这个价码也不是凭空想象,参照的是海外市场的价位。 1993年在美国拍卖过一件直径8厘米的汝窑小碟,成交价是154万美金。他的这个瓷瓶不但比那个小碟个儿大,更具观赏性,而且汝窑小碟是10多年前的拍卖价,10多年后中国古代瓷器的价位已翻了几倍,他认为这个汝窑瓷瓶的价位当然要高一些。 专家组现场对这件汝窑瓷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最后给出的评估价是120万到150万人民币之间。 藏品持有者认为自己的汝窑瓶子值2000万到2500万,专家们的估价则是120万到150万,两者居然有如此大的差距,不但让藏品持有者感到意外,也让现场的观众大惑不解。 当时一件清“下三代”官窑的精品已经能拍出千万元了,而专家对宋“五大名窑”的瓷器才给出120万到150万元的评估价,这是为什么呢? 专家组的成员毛晓沪对我直言不讳地说:“这个价位其实只是‘安慰价’。” “什么叫‘安慰价’?”我问他。 他笑道:“稍微有点儿瓷器收藏知识的人都明白,汝窑的瓷器价值连城,像这位先生的器物如果是汝窑真品,一两个亿人民币都打不住。150万?这不是给他一个安慰价吗?” 拿出一件藏品让人鉴定,行话叫请人“掌眼”。专家给人鉴定,行话叫“量活”。现如今,瓷器赝品太多,常常让搞古玩鉴定的人“量活”时很为难。您说人家拿着自称几百万买的东西,或爷爷奶奶传下来的物件来让您掌眼,希望从您嘴里说出那个“真”字,您却告诉人家是假的,人家心里能承受得了吗? 现实生活中发生过鉴定家说出器物的真伪,收藏者血压升高,脑血管出血,当场欧喔(死)的事例,所以,搞古玩鉴定的人现在都学聪明了。行内也有潜规则:“量活”时,假的不说“假的”,说“不真”。要不就委婉地说:“我一时看不大真,您再找别的专家掌掌眼。” 现在,我从毛先生这儿又“涨姿势”(长知识)了,敢情专家给人“量活”还有“安慰价”一说。 “安慰价”,说白了就是这东西是赝品。当然,电视前的观众可能不明白怎么回事,玩家包括藏品的持有者能不明白吗?这是给他一个面子而已。 为什么“五大名窑”无人问津 说起来让人匪夷所思,那位先生亮出的这件宝贝并非“养在深闺人未识”,它的收藏者为了对它验明正身,已下了几年的工夫。 在上央视之前,这件玉壶春瓶子不知过过多少位专家的“肉眼”,其中也有大腕儿级的鉴定家。这还不算,他还通过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光谱仪做过测定,此外他还拿到国家博物馆,找专家做过分子元素分析,结论都认为它是宋代的瓷器,对这件器物是件真品没什么疑问。 所以他在央视信心满满。怎么到了杨静荣和毛晓沪这儿却出问题了呢? 毛晓沪对我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他们搞瓷器鉴定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汝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传世品极少,属于实实在在的稀世珍宝,而且大都收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民间和古玩市场上极难见到,甚至我们在故宫里见到的有些汝窑的瓷器,都是明清时仿制的,当然故宫里仿制的都有标记。 在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报告中,没记录过一件从墓葬中出土的汝窑瓷器。1987年,河南宝丰县man子营乡农民挖出的一批窑藏汝窑瓷器,绝大部分已被国家博物馆收缴。汝窑瓷器堪称稀世之宝。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汝窑瓷器的仿制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河南私营小窑烧制的仿宋代汝窑瓷器达到了几可乱真的程度,致使许多只具有书本知识而无仿制实践的鉴定家和学者大跌眼镜,包括有的科学仪器都很难鉴定出来。 汝窑仿品在短时间内迅速充斥了海内外艺术品市场,上当受骗者比比皆是,汝窑瓷器在市场上的认知度直线下跌。时至今日,除了那些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案可查、流传有序的以外,汝窑瓷器在古玩市场上几乎没人敢碰。 那位先生的汝窑瓷器虽然经过有的专眼”鉴定和科学仪器的测定,没发现什么问题,但杨静荣和毛晓沪等专家还是发现这件器物有不真的疑点,加上他这件瓷器的流传无案可查,出处不清,所以不能断定它是真品。之所以评估后给它一个“安慰价”,原因就在这里。 毛晓沪说,仿品的泛滥使宋代“五大名窑”的稀世珍品在市场上几乎无人问津,这不能不说是收藏界的悲哀。高科技的发展,已使仿品乱真,当赝品乱真的时候,真品必然跟着倒霉。 近些年,古玉的仿制水平也相当高,红山文化的玉龙,10年前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可达百万,流传有序者能卖到300多万元。现在一块红山玉在拍卖市场上能卖到10万元已属不易。而且旧货市场和地摊上到处可见“红山玉”,十几块钱就能买到手。 至于说宋代“五大名窑”的仿品,更是随处可见,几百块钱能买一件汝窑瓷器一点儿也不新鲜。您说上亿元的稀世珍宝卖出了白菜价,玩家们能不晕吗? 假作真时真亦假。玩主们自然难免陷入越来越迷乱的境地。 怎么样给古瓷估价 古代瓷器说起来让人眼晕。外行人看到不同朝代的那些造型各异、五花八门的瓷器,别说辨别真假,就是瞅着,脑袋都发大。 其实,把古陶瓷掰开了揉碎了,再抟起来大面儿上看,其粗线条的脉络就是那几大窑口儿,或者说几大名瓷: 唐代:主要有盛产青瓷的越窑、产白瓷的邢窑等。 宋代:主要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还有龙泉(弟窑)、景德镇窑,北方的耀州窑、磁州窑等。 元代:制瓷业主要集中在景德镇,创造了景德镇青花瓷。 明代:永乐年间皇家在景德镇正式设置了御窑,以后一直到近代,景德镇的制瓷业独霸天下。明代瓷器的高峰是永乐到宣德(俗称“永宣”)青花瓷及高温红釉,其工艺之精湛后来无可比拟。明代瓷器的辉煌亮点是成化年间的斗彩,当时就价值千金。 除了景德镇之外,龙泉窑和德化窑在元、明两朝也有相当高的成就。 清代:制瓷业的高峰是康、雍、乾“清三代”,无论是釉、彩,还是器型都有创新,最有名的是难度极大的珐琅彩,乾隆粉彩也创造了新的艺术高峰。 从历年上拍并成交的拍品来看,基本上是以元、明、清三朝为主的。 但同样的瓷器不一定价位都差不多,评估古代瓷器的因素很多,都有哪些因素呢? 毛晓沪坦率地对笔者说,评估一件瓷器,不能简单地根据某次拍卖会上相似的拍品成交价来类推,应该根据这件瓷器在市场的普遍认知度来确定。当然市场的认知度是估价的重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 那么,评价古瓷的收藏价值依据什么标准呢?根据古瓷器专家的观点,一件瓷器想在拍卖市场上卖出大价钱,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品相好。玩瓷器的人都知道品相的重要,器物上有点小毛病,价位肯定上不去。如果明清瓷器藏品上碰掉一个芝麻粒大小的瓷,价位能下降上百万元。 二是官窑的瓷器。有些人以为玩意儿越老越值钱,只要是古代的瓷器就一定能卖出好价钱,这纯粹是一种误解。 古代的瓷器得分是什么窑口儿,真正值钱的是瓷器的精品。通常官窑瓷器在制作工艺上,往往代表了一定时代烧瓷的最高水平,您想,给宫里烧制的瓷器能马虎吗?虽然民窑也有精品,但官窑瓷器的市场价位一直高于同时期的民窑瓷器。 三是代表作。历史名窑瓷器与同时期杂窑瓷器的价位绝对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点在拍卖市场上分得很清楚。 四是传世少。一般存世量少的藏品,其市场价格就必然高。物以稀为贵是世人皆知的常识。 五是专家鉴定过的瓷器。现如今大量赝品充斥市场,您手里的某件瓷器,拥有著名鉴定机构和鉴定专家出具的证书,在市场上的认知度肯定会提高。当然,专家和鉴定机构也有打眼的时候,这又另当别论了。 六是名人收藏过的瓷器。收藏界最讲名人效应。在很多人看来,名人收藏过的玩意儿往往保真。其实未必如此,但这已经成为公众普遍的心理定式。只要是名人的藏品,哪怕跟艺术品不沾边,也能卖出好价钱。名气越大,价格越高,您在拍卖图录上经常能看到“某某旧藏”的注解。 七是仿制难的瓷器。高仿现在已司空见惯,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这么发达,许多古代瓷器都可以仿制,但也有失传的工艺绝活,现代人找不到破解的秘方,仿制不出来。 如清珐琅彩瓷是康熙朝晚期烧制的,雍正六年(1728)以前用的都是进口的西洋珐琅彩料,色彩多达十几种,珐琅彩的制作先是从景德镇官窑选用最好的原料做素胎,烧好后再拿到宫里造办处做珐琅彩绘烧成。 珐琅彩的制作相当考究,成本高,成品少,传世不多。这种工艺仿制起来非常难,所以在海内外的拍卖市场上,珐琅彩瓷器的价格一般都在几百万到千万人民币。 一览十六位收藏大家跌宕人生 解构七十年文玩江湖隐秘往事 传承几世纪华夏民族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