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气象(全三册)
作者简介
渤海小吏,微信公众号长篇连载“渤海小吏的封建脉络百战”作者、B站2023年度黑马UP主、知乎历史专栏优秀作者。 渤海小吏因写公众号连载文章而逐步成为全网五百万粉丝的博主,擅长穿越层层的历史迷雾去还原完整的历史现场,把人性、人情世故、决策的底层逻辑置于宏大的战争场景中一一剖析,展示了历史的广度、深度、宽度,揭示出人性的幽微与奥秘。
内容简介
一部有趣有洞见有知识点的历史普及读物 破案式写法:有悬念,有逻辑推理,有史料佐证 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为主要材料来源,对重要的历史事件设计一个话题,然后做有逻辑地分析与层层推理,得出言之有据、有理的结论,如对玄武门之变的分析、对太宗是否修改史书的分析、对中国历史拐点的分析等。 擅长讲故事:有趣、挖细节、能共情 生活化、接地气的语言,有趣、有味道,代入感很强。善于挖掘人物心理,如对李渊、李治、姚崇、李林甫、房琯等人的心理分析,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 强大的共情能力,感情充沛,容易引起共鸣,如讲李世民封神之战、武周时代的酷吏带来的暗黑破坏、张巡等英烈的睢阳保卫战等。 3.写透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剖析政治生态、底层逻辑 杨广是如何挖空心思上位的? 李密是如何逐渐掌握瓦岗军大权的? 起义元老刘文静为什么会被李渊杀掉? 史上心眼总量最多的父子四人宫斗戏是如何展开的? 李治登上皇位的过程中有哪些政治博弈? 权力狂人李治与武则天是如何相爱相杀的? 武则天重用狄仁杰的政治目的是什么?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权力博弈是如何展开的? 功高震主的郭子仪功成身退保全家人性命的秘籍是什么? 张巡、许远坚守睢阳,为什么周边友军不来救援? 出道即巅峰的大唐,为什么在中期就迎来了藩镇割据时代?
书籍目录
序 / 1
第 1战 隋 崩
一、开皇的底色 / 003
二、“二圣”前传:隋基因的底色,无冕女皇独孤伽罗 / 017
三、杨坚之死,狗血谜案剖析 / 030
四、大业帝杨广的大基建 / 044
五、无向辽东浪死歌! / 057
六、烽火狼烟中,李渊不为人注意的两段关键经历 / 072
七、天可汗前传,姨爷爷与岳父为李世民提供的巨人肩膀 / 088
八、“桃李”入瓦岗的奇幻漂流,天选之子的命运馈赠 / 111
第2战 大唐创业起居注
一、李世民改史方向与天赋能力详解 / 129
二、叉腰的李渊,插刀的李密 / 147
三、李渊,纵享丝滑 / 161
四、伟大的唐王又回到了他效忠的大兴城 / 178
五、潼关绝命战,武德时代的前奏曲 / 190
第3战 秦王破阵
一、天下熟人齐聚牛家村 / 205
二、李世民“一战灭国”背后恐怖的“经济时间账本” / 222
三、瓦岗头香熄灭,隋末霸王终章 / 242
四、死亡笔记的又一个名字,李渊丢脸前的天运加成 / 260
五、操作猛如虎的唐皇,扶起弱爹的秦王 / 271
六、三百里不眠不休追杀,雀鼠谷李唐国父加冕 / 288
第4战 虎牢关天策封神
一、好汉的“驯化”秘籍 / 313
二、不退!三千五百人都有!跟我去虎牢! / 331
三、一战灭双王,秦王诛心天下! / 344
第5战 玄武门之变
一、当你拆除了核武器,你就失去了所有待遇和谈判筹码 / 365
二、李靖由张良变成韩信的惊悚漂流 / 380
三、秦王领十二卫大将军,府兵最高统帅的明牌 / 391
四、苦“秦”者联盟拉来的救命融资 / 406
五、武德九年的恐怖秦王 / 421
六、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方拜上将军 / 438
七、来,看真实的武德九年六月初四 / 452
第6战 天可汗
一、突厥很遗憾,转型遇到李世民 / 471
二、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 482
三、李世民的“草原均势”策略 / 495
四、李靖:报告,北境已回归,颉利目前情绪稳定 / 508
五、吐谷浑衰落,吐蕃崛起 / 522
六、贞观西部大开发,巨唐画卷展开的起点 / 533
七、女皇骑唐的蝴蝶效应源头 / 544
八、日渐控制不住欲望的皇帝天可汗 / 561
九、个人奋斗与伟大历史进程的互动 / 578
十、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 593
第7战 武曌骑唐
一、大唐政事堂的宰相职位演变 / 609
二、“比丘尼”变成“武战友”的时代机遇 / 624
三、李世民为李治留下的最重要遗产 / 639
四、李治得了“不死癌症”后的权力最优解 / 652
五、贞观红利被吃干抹净,大唐由盛转衰 / 665
六、精致利己主义者死了,恶龙的封印解除了 / 679
七、太宗嫡孙与英公之后,让武则天提前加冕 / 695
八、寂静岭 / 709
第8战 武韦之乱
一、她知道,她从一开始就什么都知道 / 725
二、她都要,她只要活着一天就都要 / 740
三、之前的浪荡是贪玩老女孩回头后的一场大梦 / 755
四、神龙政变 / 768
五、兴风作浪的武韦集团 / 785
六、景龙政变失败,复盘政变三要素 / 798
七、唐隆政变,政治天赋的重要性 / 813
八、先天政变,是终点也是起点 / 827
第9战 盛唐的最后挽歌
一、灭霸的人口理论小幽默 / 847
二、节度使出现的时代土壤 / 865
三、节度使的解题思路,玄宗朝的聚敛基因 / 878
四、三郎建构的极乐幻境,宦官的全盛时代到来 / 891
五、中国历史的拐点:李林甫粉墨登场 / 906
六、“霹雳飞猪”的升腾之路 / 921
七、“出将入相”的制度性毁灭 / 939
八、魔相死,拐点至,妖孽纵横 / 957
第10战 安史之乱
一、渔阳鼙鼓动地来 / 977
二、拉胯的安西将,脊梁的颜家军 / 995
三、哥舒翰为何不得不出潼关? / 1017
四、中国史的千年转折点 / 1036
五、乱世打翻了调色板 / 1057
六、香积寺会战,盛唐武德的终极汇报演出 / 1076
七、诗在!书在!青史在!华夏就在! / 1094
八、“安氏之乱”到“安史之乱”的演变 / 1116
九、藩镇的军阀气质觉醒 / 1132
十、整个北境节度使的藩镇化正式确立 / 1149
十一、大唐季终章 / 1168
试读内容
李世民“一战灭国”背后恐怖的“经济时间账本”
武德元年(618)六月初十,长安接到消息,薛举入侵泾州,李渊以李世民为元帅,率八总管兵拒敌。
双方的首战是新近归顺的从五原南下的张长逊进击薛举大将宗罗睺。
在张长逊和宗罗睺交战后,薛举带着全体人马下陇山来援,一口气扎进泾州,军逼高墌城(又名浅水城,今陕西咸阳长武县北浅水村)。薛举纵兵掳掠,触角伸向豳州(治所今陕西咸阳彬州)、岐州(武德元年由扶风郡改,治所今陕西凤翔),已经要将战火杀到关中平原了。
薛举这次东下陇山,走了一条与以往不同的路。
半年前的617年十二月,薛举派儿子薛仁杲劫掠扶风郡,被李世民赶到后暴打,一直追到陇山脚下。所以这次薛举并没有再往防范严密、支援迅速的陈仓地区打,而是突然扎进泾州展开围攻,泾州城的唐军守将刘感坚守已经相当困难了。
薛举这是什么意思呢?
他要斩断关中和灵武的联系,他要和突厥与梁师都建立联系。
由于薛举此时的粮道需要翻越陇山,因此他的军粮是最大难题,李世民来到战场后选择深沟高垒不与其交战。
对峙到七月份,李世民得了病,将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长史刘文静,并且嘱咐道:“薛举悬军深入,带的粮食少而军兵疲惫,如果他们来挑战千万别搭理,等我病好了咱们再收拾他。
结果刚从李世民军帐中出来,《西游记》中李世民的御弟唐僧的姥爷,此时的三把手军司马殷开山就对二把手刘文静说:“秦王担心您不能退敌才这么说,胡虏听说秦王生病后必然轻视我军,最好趁机破贼,怎么能把敌寇留给王爷呢!”过了段时间殷开山再次对刘文静说:“王爷这病没完没了,贼人估计都看不起咱们了,现在应该显示我军威力!”
刘文静没禁住殷开山的怂恿,出军了。
这两个人之所以不拿薛举当回事,是因为两点:
1.半年前薛仁杲被李世民暴打过,这张西北考卷我们答过。
2.我们人多,队伍威武雄壮啊!
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细节大家要注意一下:刘文静和殷开山都是太原起兵的元勋,李世民明确定下的方案这两个老臣是不搭理的。这两个老臣把此战当成是给自己加码的功勋战了。
天策上将可不是一天炼成的。
刘文静和殷开山不听李世民的方案,其结果是他们率领唐军出战在高墌城西南列阵,倚仗己方人多而未设防范,刚一列阵就被薛举从背后袭击。
双方战于浅水原,唐军八总管皆败,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全都落薛举手里了。
这场战役唐军打得极其窝囊,全军精锐超过半数阵亡,堪称覆国级大败了,八个总管中只有刘弘基一个率军苦战,那七位都是毁灭性溃败。
八月十七,李渊命李世民挂帅再战:“老二,爹在长安为你压阵(祈祷)。”
九月,李世民率兵到来,薛仁杲派宗罗睺领兵对阵,宗罗睺几次挑战,李世民坚守不出。
诸将请战,李世民道:“我军刚刚失败,士气还沮丧,现在敌人恃胜而骄,有轻视我们的心态,我军应深沟高垒以待之,等他们兵骄气堕,我们把士气攒起来后就能一战而胜了。”他定调下令:“敢言战者斩!”
将领指挥一次战役前,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先算账。
现在唐军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军粮。
薛家的粮食需要翻越陇山来调,他们现在吃的多是从泾州地区搜刮到的存粮;而李世民此时是雍州牧、尚书令,他能够背靠以永丰仓为核心的关中源源不断地把粮食调过来,而且他还有泾水可以利用。
此时唐军最大的劣势是什么?是士气。
上一次战役唐军被打崩了,诸将貌似很英勇地喊着要作战,但这代表全军将士们都是这个心理吗?
所以李世民现在用《孙子兵法》中说的,要治气——把敌人的士气治下去,把自己的士气治起来。
怎样治敌人的气?
所谓“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要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对方想复制上次辉煌趁热打铁我方偏不跟你打,让对方的心气掉下去。“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对方旗子都还坚挺的时候不要搭理他,对方军阵还严密的时候让他在外面随便嚷嚷,“谁要和你硬碰硬”?对方的“硬状态”是不会持久的。
怎样治自己的气?
要以治待乱,以静待哗,让全军静下来,把心养定,慢慢就会胸有成竹;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让自己始终处于饱满状态,等待敌人的精力、体力下降。
这道理听着很简单是吧?那为什么刘文静和殷开山上一战不知道呢?
因为他们半年前暴打过对方,觉得自己军力多,因为“行军长史刘文静、殷开山观兵于高墌,恃众不设备”。也就是说,他们对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胜与负”的初级阶段。
我们往深入里挖掘,你的军力多、战力强,你就一定要当时堂堂而战和他对决吗?你的每一个动作都意味着成本,做什么事情都要成本思维利剑高悬。
你战力强、人数多,即便马上和满血的敌人打也能赢下战役,但可能会伤亡一万人;如果你饿上对方一个月,等他快崩盘时再打,可能只会伤亡一千并且俘虏全部的敌军。
前者意味着己方战死的一万精兵需要时间再去进行招募和训练;后者则意味着己方可以士气高昂地迅速开展下一场战役,而且还收获了敌人的大量精兵,不需要招募和训练,做做思想工作打散了就能整编成自己的人马。
同样都是胜利,但效果完全不同。
相持六十余日后,薛仁杲的粮食快要没了,其将梁胡郎等率部曲投降唐军。李世民决定打了。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再等一个月呢?等薛仁杲彻底粮尽崩溃后再直接收割多好?
因为那样薛仁杲就该逃回陇西老家了,李世民再想灭他就需要翻越陇山,那时走的全是山路,没有水路可借,唐军的物流成本将成为噩梦。所以,李世民一定不能再放这匹西北狼回陇山。
十一月初七,休整了两个月的李世民命行军总管梁实扎营于浅水原诱敌。
宗罗睺大喜,在自己军中粮尽的同时唐军来战了,面对这次窗口期,宗罗睺尽率精锐攻营,梁实则守险不出。
新扎营的这个地方营中无水,人马好几天都没有水喝,宗罗睺因此昼夜强攻,把精力全耗这里了。
李世民抛出梁实这个集火点后估计宗罗睺此时兵势已疲,于是下令全军集合。快天亮时,李世民派右武候大将军庞玉作为第二梯队列阵浅水原去救援梁实。宗罗睺又分兵来攻庞玉战阵。
不得不说陇西兵是真能打,唐军养精蓄锐那么久后仍然要崩。就在庞玉作为第二集火点也快不行时,李世民率领大军自原北出其不意现身,宗罗睺被李世民亲自率数十骁骑冲阵打崩。
在李世民作为突击队长打崩了敌军战阵后,唐军士气开始狂飙,里外爆发,呼声动地,宗罗睺军临阵被斩数千级,宗罗睺率军往折墌城逃窜。
李世民率两千多骑兵紧紧追击宗罗睺,窦轨拉住马苦苦劝道:“大胜至此已经可以了,薛仁杲还占着坚城,我们虽然打败了宗罗睺但不能轻易冒进,咱们再观察一下吧!”
李世民道:“这事我考虑很久了,现在已是势如破竹,机不可失,舅舅你别再说了!”随后带兵追击。
薛仁杲在城下列阵,李世民据泾水扎营对峙。结果薛仁杲手下的多个骁将临阵来降,薛仁杲很害怕,担心手下都跑过去,于是带着兵将回城拒守。
天将入夜时唐军大部队赶来了,随后围城。至此,李世民完成了自己的战略构想:
1.打崩了敌军。
2.把薛仁杲的归路堵死了。
3.阻拦了薛军败兵入城重新形成战斗力。
半夜,守城者争先恐后扔绳子从城头爬下来投降唐军。薛仁杲见大势已去只能出降,李世民收得一万多精兵、男女五万口。
战后诸将皆贺,问起了李世民的战斗依据:“大王一战定陇,舍弃步兵又没有攻城器具,轻骑直逼城下,我们都认为您赢不了,但您却突然就赢了,这是什么原因啊?”
李世民道:“宗罗睺所率的陇西军队,将骁兵悍,我们只是出其不意把他们打败的,其实斩获不多并没有将对方打残,顶多就是把他们打散了。要是我们行动慢了,这些散了的队伍逃回城被薛仁杲收拢抚慰后就又能形成战斗力了,到时候我们得打多少仗才能打完这支队伍?大家想想,仅仅把他们打散就耗了我们两个多月。我率骑兵急逼城下,这股被打散的队伍就没法回到薛仁杲手下,薛仁杲被我军吓破胆后肯定会投降。”
二十一岁的李世民此时已经明白了战争的本质:打赢不是最重要的,一劳永逸地解决才是成本最优解。
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就需要把出现的战机抓到极致,避免对手调集资源再上牌桌。
李世民此战不是简简单单地自卫反击战立住了国,而是将一个本该需要好几年才能消化的敌人体量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彻底扫平了。这意味着: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去布局攻打下一支势力;节省下来的粮食可以去准备下一场战争;节省和俘获的兵员可以扩大自己的战争实力。
李世民最恐怖的一点,不在于他是个战无不胜的将军,而是他通常只用别人十分之一的成本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李世民三十三岁就灭了东突厥成为东亚天可汗的核心密码并不仅仅是他战无不胜,而是只要让他瞄上了,他就会通过一场战役的整体布局彻底掏了对方的心,从而达成别人百场战役的战略效果。
战后收获的精骑很多,李世民做了一个出乎全军意料的决定,他仍然任用薛仁杲兄弟及宗罗睺、翟长孙等原薛氏集团高级将领带领旧部兵马,并跟他们游猎驰射,根本没有任何芥蒂。李世民就这样把整个陇西势力给拿下了,那些归降的人彻底服了这个小伙子,纷纷对李世民宣誓效忠,皆愿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