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中华文明(精)/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

黄河与中华文明(精)/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
作者: 葛剑雄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8.30
折扣购买: 黄河与中华文明(精)/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文库
ISBN: 9787100223836

作者简介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地理,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著有《西汉人口地理》《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等。

内容简介

源在天上:黄河上游 葛剑雄 黄河的正源是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雪山(海拔4900米,东 经95° 55′18″,北纬34° 55′52″)流出的卡日曲,长约156千米。它流经大面积出露的第三纪红色地层,携带大量红色泥沙,被当地的藏民称为“红色的河”(藏语卡日曲)。 黄河的另一个源头约古宗列曲发源于约古宗列盆地,处于巴颜喀拉山的北麓。巴颜喀拉山的主峰雅拉达泽山海拔5214米,山脊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冰雪,是黄河水的主要来源。约古宗列盆地河汊交接,泉眼溪流遍布,草甸湖盆相映。西南隅有一个三四平方米的小泉,被称为黄河第一泉。无数涓涓细流汇聚起来,逐渐形成源头最初的 河道——玛曲曲果(藏语,意为小河源头)。河宽水浅,流速缓慢,形成大片沼泽草滩,穿过18千米长的茫尕峡谷,进入星宿海。在卡日曲于 2008年被确定为黄河的正源之前,这里的玛曲曾被当作黄河源,并竖有“黄河源头”碑石。 无数涓涓细流汇聚起来,逐渐形成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曲果。 在河源区域的最北部,还有一条发源于查哈希拉山南麓的扎曲, 长70多千米,河道宽,支流少,上游平坦,中间要穿越峡谷,小湖密布,但水量有限,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断流。 卡日曲、玛曲、扎曲汇入约古宗列曲后进入一个狭长的盆地—— 星宿海,东西长30多千米,南北宽10多千米。河水流到这里,因地势平缓,河面骤然展宽,流速变缓,形成大片沼泽和众多湖泊。数以百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湖泊星罗棋布,登高远眺,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夜空中闪烁的星光,所以早就得了“星宿”之名。唐朝贞观九年(635), 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就曾“次星宿川”,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再探河源,有更具体的描述:“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弱,不胜人迹,逼观弗克,旁履高山,下视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 数以百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湖泊星罗棋布,阳光下熠熠生辉, 如夜空中闪烁的星光,故名“星宿海”。 (节选自《黄河与中华文明》第一章“大河上下”) 俯瞰中华文明史中的黄河 。本书书名为黄河与中华文明,却不是泛泛论述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而是通过中华文明史中的黄河这一着眼点,来细致描绘中华民族如何认识黄河的源头、如何遏制黄河的灾害、如何利用黄河的资源、如何造就黄河的繁荣……本书聚焦黄河,放眼文明史,是一部非常有启发性、趣味性的的历史地理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