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红旗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初心最美
ISBN: 9787505120761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宣传部
用生命书写励志歌 忠诚,是完成神圣使命与成就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古往今来,无论是做官,还是为人,忠诚都是天下至德,都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品质。岳飞“精忠报国”;杨家将满门忠烈,前仆后继、喋血沙场;林则徐抵御外侮,不辱使命、无怨无悔……这些感动天地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些英雄人物被一代又一代人奉为楷模,他们撑起了民族脊梁。 忠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惠及他人的一种大德,是服从内心的信仰与信念。拥有忠诚品格的人总是尽心竭力为国家、为民众做好事。忠诚作为一种尽责意识,受理性力量的驱使,是对履行责任的态度和行为的督促。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要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践行使命作为自己的基本立场和执着追求。自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无数共产党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冲锋在前,头可断、血可流,不背叛党、不背叛同志、不背叛信仰,为了胜利不惜牺牲生命,是忠诚。在改革开放和为祖国建设做贡献的事业中,敢想敢干,敢抓敢管,为了真理、为了事业义无反顾、无怨无悔,是忠诚。 在对祖国、对人民忠诚问题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倡导者、带领者和执行者,使命神圣,责任重大,必须具备比普通群众更严格的素质能力、更积极的精神状态,要有永远忠于职守、不完成使命绝不罢休的坚定信念,要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宁让生命透支、不让使命欠账的英勇气概。 2018 年7 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两颗小行星分别被命名为“郭永怀星”和“李佩星”。这对科学伉俪在空中重聚,光耀星空!郭永怀,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是一位在中国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领域均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期间,郭永怀与钱学森合作完成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他也因此在国际学术界声名鹊起,成为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 郭永怀30 多岁就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郭永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机密资料,于是美方就要他填一张调查表,其中一项是“你为什么要到美国来?”郭永怀回答:“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 当年,他和钱学森一样,是美国不想轻易放走的尖端科技人才。1955年8 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日内瓦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周恩来和美方进行了谈判。不久,美国政府取消禁止中国学者出境的禁令。郭永怀坐不住了,整天盘算着回国的事。美国的一些朋友劝他,康奈尔大学教授的职位很不错了,你的孩子将来在美国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什么总是记着那个贫穷的家园呢?别人越劝,郭永怀越发火:“家穷国贫,只能说明当儿子的无能!”郭永怀曾说:“我只是新中国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我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1956 年国庆节的前一天,郭永怀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回到祖国。到北京后,毛泽东专门接见了他。在与周恩来见面时,周恩来对他说:“有什么要求和想法尽管提。”郭永怀说:“我和钱学森等同志相比,已经回来晚了,我只想尽快投入工作。”他如愿和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刚组建的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1956 年年底,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怀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58 年9 月,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时,美国向中国台湾海峡地区大量增兵,将能装上核弹头的8 英寸榴弹炮运抵中国金门。随后,美国多次进行了针对中国的核战争演习。一时间,核讹诈、核战争的阴云密布在新中国的上空。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和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果断决定研制核武器,发展核工业。郭永怀临危受命,他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1959 年6 月,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资料,之后撤走所有专家。1960 年,郭永怀负责力学和工程方面的领导工作。当时九院(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首要任务就是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开展原子弹的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为了便于科技攻关,九院成立了四个尖端技术委员会,郭永怀领导场外试验委员会,负责进行核武器研制的试验和武器化。场外试验涉及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任务,郭永怀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加速建立自己的实验室,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前期试验。 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同时,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的思路。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他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一方案不仅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被中国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研制投爆一直沿用。 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 年,党中央决定将集中在北京的专业科研队伍,陆续迁往海拔3800 米的青海高原地区。那里气候变化无常,冬季最低温度零下40 摄氏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加上缺氧和物质匮乏,试验现场十分荒凉,50 岁的郭永怀因此显得特别苍老,许多研究人员都营养不良,出现高原浮肿。郭永怀与年轻的科研人员一起,同甘共苦,喝碱水,睡铁床,风餐露宿,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钻进帐篷恢复一下体力。 他们在这种不为人知的险恶环境中奋战着,在绝境中固守信念、开辟新路,闯过了一道又一道艰难险阻。有好几次,郭永怀累得差点晕倒,但他稍作休息,又硬挺着和试验人员一道作业,一道攻关;他指导科研人员反复进行物理引线、引爆方式、环境试验和炸药爆轰波理论计算及安全论证等研究,一项一项熟练,一项一项突破,一天一天地把研究试验推向成功。 1964 年10 月16 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当蘑菇云扶摇升腾之时,全体工作人员一片沸腾,无不欢呼雀跃,但郭永怀却满含热泪瘫晕在试验现场,他实在太累了!现场有人说:“让郭院长休息一会儿吧……” 1965 年5 月30 日,周恩来和邓小平、贺龙等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郭永怀等参加第一次、第二次核武器试验的专家和学者,并为他们设宴庆功。 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党中央的鼓舞激励,使“郭永怀们”士气大振。1965 年9 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启动,郭永怀受命参与“东方红”卫星本体及返回卫星回地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在核弹武器化的后期研究中,郭永怀不断提出了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主张,后来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郭永怀这些主张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对于氢弹,郭永怀也从结构形式、弹体重量、减速装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学见解,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试验的圆满成功。 1968 年12 月4 日,在青海基地忙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他急着要赶回北京,把这个新得到的数据带回去。同事们劝他:“晚上不安全,您就明天去吧。”郭永怀笑笑说:“晚上好,睡一觉就到了。” 12 月5 日凌晨,郭永怀带着第二代导弹核武器的一份绝密资料,匆匆乘飞机从青海基地赶往北京。飞机即将降落北京的机场时,不幸发生了。据唯一的重伤生还者回忆,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只听到郭永怀大喊:“我的文件!我的文件!”飞机不幸坠毁。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在场的人失声痛哭:郭永怀与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费了很大力气将他们分开后,中间掉出一个装着绝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无损。 当天,周恩来正在中南海怀仁堂会见外宾,这时,一位秘书慌忙走了进来,对他耳语,说机场的一架飞机着陆时失事,乘客中有郭永怀。周恩来当场失声痛哭。 郭永怀牺牲22 天后,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成功试爆,氢弹的武器化得以实现。“郭永怀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表率,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表率。”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曾动情地说。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评价他:“郭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有远见卓识的著名科学家和技术领导人。他理论功底深厚、思维敏捷、思路开阔,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在工作中准确把握科学研究的方向。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工作期间,郭先生始终深入到科研工作第一线,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中写道:“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 斯人已逝,事迹不灭,精神长存。郭永怀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2016 年10 月16 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2 周年纪念日之际,郭永怀事迹陈列馆在郭永怀家乡——山东荣成正式开馆。 郭永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讲述郭永怀故事的《爱在天际》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生入学的必看音乐剧;2003 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立了“郭永怀奖学金”,激励广大学子像郭永怀那样为建设祖国努力学习、认真钻研。 2007 年5 月28 日,89 岁高龄的李佩带着随身的花布口袋,走出归国以后一直居住的中关村科源社区13 号楼,来到中国工商银行海淀支行,将自己的全部积蓄30 万元汇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以补充2003 年成立的“郭永怀奖学金”。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作序推荐,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宣传部编写 郝鹏书记在序言中谈到,本书生动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战线部分先进典型人物的奋斗励志故事。这些先进典型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是国资国企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 ★国有企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必读书目,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优秀国有企业典型人物的生动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许党报国 国有企业的初心,在一代代爱国奉献、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国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个群星荟萃的光荣榜上,有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巨匠,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铸就了“两弹一星”彪炳史册的光辉伟业,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有以孟泰、王进喜等为代表的全国劳模,他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为振兴中华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 有以王启民、许振超等为代表的改革先锋,他们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书写了国有企业披荆斩棘改革发展的壮丽篇章; 有以罗阳、黄群等为代表的时代楷模,他们履职尽责、许党报国,在得失抉择中坚守本心,在生死考验中挺身而出,用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地; 有以陈建新、郭旭光等为代表的青年楷模,他们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向世人展示了当代国企青年奋发有为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