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
作者: 译者:潘树仁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孔子家语
ISBN: 9787508643625

作者简介

潘树仁,香港中知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座讲师,人文学会客座教授及课程部副主任,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客座讲师,济川文化研究会德育礼仪及生命教育课程总监。主要从事传统中华文化的现代应用研究,包括通识、生命教育、德育、管治学、水文化、文字学、气功等,并在**四地发表多种相关学术论文。著作有《济川·水的科学与哲学》、《历海笙歌·萧大宗师昌明传奇一生》、《容睿集之一·文字创意学之廿字漫画》等。

内容简介

《孔子家语》导读 潘树仁 提起孔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论语》,而《孔 子家语》,却知之者甚少。造成这种状况,可能有两 大原因:一是,《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内容 丰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而《孔子家语》则相 对内容驳杂,篇幅庞大,字数远远超过《论语》。二 是,《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 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历来对此意见比较统一,虽然 也有人对其版本有不同的意见,但无大的分歧;而《 孔子家语》的真伪则遭遇较大质疑,甚至一度被认定 是伪书,影响了它的流传。无可否认,学习研究孔子 的基本思想,当以《论语》为*可信赖的材料。但若 要全面了解孔子的人生事迹及其学说,感悟一位圣人 的立体生命形态,则不可不读《孔子家语》。 一、书名、作者与成书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者《家语》 ,是记述孔子生平和思想的著作,采用对话体的形式 ,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及其他人的对话、问答和言谈行 事,比《论语》的记载*为详尽具体。关于该书的作 者和版本问题,历来争论较多,莫衷一是。 《汉书?艺文志》*早著录《孔子家语》曰,凡 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作,其书早逸。而唐代颜师古 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 。他所谓今本,即流传下来的十卷本,题为三国时魏 王肃所注。宋代王柏首先提出《家语》实为王肃所撰 写,是一部伪作。至清代训诂派,如姚际恒《古今伪 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等都认为《家语》是伪 书。近代学界疑古之风盛行,《家语》乃王肃伪书的 观点几成定论。虽也有学者指出其并非伪书,但也多 认为《家语》经过了王肃加工,有相当部分内容为其 所增。 不过,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为古书真伪之辨提供了 很好的佐证。一九七三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出土西 汉墓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近 似。一九七七年,安徽省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 木牍,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内容同样与《孔子 家语》相关联。另外,随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的问世、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公布,人们对 于《孔子家语》伪书说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系列 新的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是有来历的,它很 可能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并流传,并非伪书,* 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大致可以理顺的是,《孔 子家语》是孔子后学所撰,曾被荀子带至秦国。孔子 十一世孙孔安国收集秦朝焚书后的各种版本,在西汉 武帝元封时重新编辑成书。后又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 纂、改动、增补过程,到三国时王肃从孔子后人孔猛 那里得到此书,为之写序,并作了注解,成为现在流 行的十卷四十四篇版本。 二、史料价值及研究情况 《孔子家语》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被疑为伪书, 其史料价值未*到足够的重视。虽则如此,它仍流传 不废。《四库全书总目》中说:“其书流传已久,且 遗闻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 不能废也。”可见,即便认为是伪书,古人也并没有 **否定其价值。在伪书说占主流的局面被打破以后 ,其学术思想价值*为人们重视和肯定。 今人通过对该书的系统研究,多认为其具有如下 几个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家语》对孔子的记载 比其他古籍*为完整。《论语》虽然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手资料,但它篇幅短小,内容简略,不能表达 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而《家语》无论是在篇幅 还是在内容上,都多出许多,它记载全面,又有孔子 言行的具体情节,显然*能展现孔子的人品和思想。 此书搜集孔子的详尽生平事迹,以及当时事件的背景 资料约二百六十多篇,*值得读者研习。例如,孔子 在鲁国做官,曾取得很好的政绩,使得社会环境和人 民生活都有改善,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件事,而本书第 一篇对此就有详细的记载。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家 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价值甚至超过《论语》。 其次,它保存了*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具有重要 的文献价值。通过将《家语》与传统文献比较,可以 看出《家语》的数据较为原始。例如,《家语》中的 《哀公问政》又见于《礼记?中庸》,将二者对勘, 可发现《礼记?中庸》语言*为简练,应进行过修改 、润色,这种改动明显带有西汉的历史印痕。如本篇 中“举废邦”一句,在《礼记?中庸》中为“举废国 ”,显然是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由此可断定,《家 语?哀公问政》成书年代早于《礼记?中庸》。由于 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对于考证上古遗 文、校勘先秦两汉典籍,有重要价值。 三、主要思想内容 (一)礼、乐、教、学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 时代,所以他致力于恢复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内涵, 要让社会**,重回大同的理想。他一生坚持这种理 想,从未放弃。我们通过分析本书的用字,可以约略 看出孔子的思想特点和理论方向。以书中十三个单字 的使用次数为例: “礼”三百三十二次,“道”二百二十次,“德 ”一百四十一次,“义”一百二十二次,“仁”一百 一十八次,“乐”一百零七次,“教”九十三次,“ 学”七十八次,“智”五十六次,“忠”五十五次, “孝”五十三次,“勇”二十六次,“恕”十三次。 可以看出,“礼”字的用量为首,“乐”在中间 第六位。“礼”可以作为道德哲学的命题,加以详细 探讨,“乐”侧重于心理情绪。但礼乐教育作为基本 的教育内容,除了教的工作外,也必须包括身体、行 为的经验学习,*包含德育及哲学,可分为身教、家 教、境教三大范畴。教的对立面是学。根据生命成长 规律,教育阶段可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校教育 ,然后是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每个人出生之时都是 一张空白的纸,必须接*教育,自己学习,再加以思 索融化,才有知识和理性思辨的进步,所以每一个人 都离不开教与学的过程。 古“禮”字即“豐”字,现在的“禮”字则是由 “示”“豐”两部分组成。“示”为表示,是原始祭 祀的开始;上部分的“二”字,即古“上”字或天的 意思;下部分“小”字三撇,即代表“*、月、星” 三光下照,意味着上天的恩德照临大地,令人类有光 明而赖以生存,故此人类祭祀以感恩。“豐”字下部 分是“豆”字,为高脚器皿,用以盛载祭祀物品,古 代以脚愈高,礼制规格愈高;上部分有如稻穗,或者 是玉石或贝壳串,是部落社会*珍贵的礼物。 社会需要法律来管束人们的行为,但不能所有细 节事情都写成条文,一切标准诉诸法律,则变成争讼 字眼和法律的灰色地带。人们普遍接*的行为,就成 为礼节,用来互相规范约束。但这只是礼表面的作用 ,礼的意义,*在于相互平等、尊重,约束自己,也 爱护别人,每个人有内化的克制能力,“克己复礼” 才是其*高内涵。人与**的分别,正是人能够用礼 尊重他人,自然恰当地展现自我的风采,举手投足的 礼仪,回归内心的观照,能体验人类心性融贯于天地 之间。 本书提到“知礼”与“好礼”两个观念,书中分 别有八处和六处加以论述。“知礼”是知识学习的过 程,包括了解社会人群*作礼仪的方法,订立礼制的 背景和原因,强调自己加以思辨和判断,而不是盲目 地依从,要在礼仪之中感悟礼的意义,思考礼的精神 内涵,逐步向内心发展德行的修养。《颜回第十八》 篇提到:“子曰:‘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 ,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用尽 全部精力来学习、研究礼,必然能令德行修养加强。 “好礼”是德行的表现,要完善礼的行为,一举手一 投足,不能有失礼的地方。好好学习每一种礼节,然 后将礼节推行和教导学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行 为,减少摩擦和争吵,维护社会**,都是好礼的重 要性。《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篇:“孔子曰:‘富 而不好礼,殃也。’”一个人有了钱财,而不能以礼 义待人,不但会被人骂为财阀,*有可能招致杀身之 祸。 音乐使人快乐,人类心中的快乐,有如一座音乐 厅在演奏音乐,回旋萦绕,抑扬顿挫,手舞足蹈,轻 松愉悦,令人回味无穷。孔子爱古琴,听韶乐,深知 音乐陶冶性情的作用巨大。礼乐的教育就是动静的搭 配,**恰当,有静态的**礼序,有动态的舒畅乐 韵,阴性的心境谦虚自信、互相尊重,阳性的体态抒 情愉悦、共乐平等。用身体艺术作为语言,结合礼乐 ,表达心中的道德情*,是一种行为艺术,是德育的 挥洒自如,确实是中华文化蕴涵深厚而独特的生命礼 乐教育。 至于学,古字“学”()与“教”()**相似 ,学由“手”、“爻”、“冖”、“子”组成,教由 “爻”、“子”、“手”组成,共通之处是“爻”、 “手”。“手”是老师的手或学生的手,或者是老师 执学生的手,“爻”是卦爻,代表《易经》的数学, 因为一划开天的数学符号和理论从《易经》开始,而 学习数学,就是开始理性思维。小孩子从数一二三开 始,就知道有秩序有理性,有逻辑可以运算,令数学 成为科学之母,**是宇宙大道呈现出自然的方程式 ,*后是觉悟真理的所在。终身学习的方法,是保持 开放客观的态度,谦虚的精神,完成生命自我的善德 修养。学以致用的**步,就是自身的心性修炼,渴 求真理,追求艺术的圆润,令生命花朵自然绽放,以 至探索融和天地一体的大道,才是绚丽人生的乐趣所 在,也是天人合一的无限境界。 (二)政教合一 大同与小康都是孔子的理想,社会**,人民生 活安宁幸福,是政治的基本目标。孔子在政治的实践 上,已经在小范围内实现了这种理想,《相鲁**》 篇里,孔子为政,先制定礼节,然后改善社会的风气 :“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 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在孔子眼中,政治不 是争名夺利的场所,而是充分使用权力,为民众谋取 利益,所以政治的核心便是“为政以德”。孔子形容 君主和人民的关系是水和舟,《六本第十五》篇:“ 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 。”水能载舟又能覆舟,君主需要运用他的权力和魅 力,说服人民接*政令,游说下属配合去执行。一位 仁德君主,散发着**的善良正气,使所有人都能感 *到他的威严,而君主在替人民祭祀祈福时,人民又 能感觉到他是一位关爱自己的领导。孔子先行制定礼 仪,让人与人之间互相恭敬,然后取得互信,下属可 以坦然忠诚,上司可以宽厚对待,各人遵守工作本分 ,不贪心、不奢华浪费,便没有盗贼和罪案。可以看 出,孔子的政治理论并不深奥,而且与个人修养相结 合。因而,政治就是教育,教人民各自修养,不论礼 乐诗书,还是仁义道德,结果都是要修养成为有仁德 的君子。君子必须“自强不息”,“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等到时机来临,便可以一展所长, 利民济世。 (三)道、德、仁、义 有些道家人士认为孔子只讲仁义,而脱离了传统 的大道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在《孔子家语》一书中 ,所用“道”、“德”二字共三百六十一次,比“仁 ”、“义”二字的二百四十次要多二分之一。孔子从 来没有离“道”而谈“仁”,这在正文的导读与赏析 中会一一细说。 “”是古代“仁”字,有三种解释,一是“忎” ,二是上“身”下“心”,三是上“人”下“心”。 从个人的心,到千人的心,或者心身一体,都包含有 内在的心性学问。本书的对答之中,问及“仁”者有 十九处,孔子的答复有两大类。《王言解第三》篇说 :“仁者莫大乎爱人。”《哀公问政第十七》篇说: “仁者,人也。”心性的学问,是生命的真实经历, 由自身出发,感通他人,因为人类平等、人人相同, 所以爱他人即是爱自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 是天理良心,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个人内涵修养。有 了这个基础,才可以谈论群体的人伦关系,两者不能 偏废,否则家庭与邦国的理想便不能实现。春秋战国 时期,对身心或心性的辩证,已经有很多的讨论,如 在《性自命出》这本书中,便有性由心生的说法,并 非到宋明时代,才衍生出心性的学问。心是通往天地 大道的途径,可知孔子论仁,确实有“推儒备道”的 整体性,并没有离开宇宙大道,也没有离开个体生命 而只谈人道。 “义(義)”,字形上“羊”下“我”,是善良 的自我威仪,现代人多理解为正义、公义、侠义,是 善良意志的坚守,甚至是侠义能力上的襄助。本书中 ,《哀公问政第十七》篇有孔子的回答:“义者,宜 也,尊贤为大。”善良的心,发动为外在行为时,必 须要合宜,不能过分,尤其不能伤及他人。简而言之 ,便是以贤者的行义为参考导引,这是**理智而实 用的行为模式,人的冲动义愤,往往令人做错事,* 终伤害自己。德行显示大道,仁慈的心性流露成为德 行,而因仁心彰示见义勇为的行径,且有礼的规范使 侠义的行为恰到好处,这便是道德行为显现、互相制 约的*佳配合。 (四)忠孝智勇之道 先秦儒家的忠孝之道,并不是后世的愚忠、愚孝 和单方面的服从。要实践忠君爱国之道,君主必须是 一位有道德的仁君,下属则尽职尽责,仁君忠臣互相 结合。“智”、“仁”、“勇”是互为配合的思想和 行动,以智为首,智慧和仁爱加以配合,才能达到正 确的德行。孔子开创的儒家哲学,注重“孝”道思想 ,比道家的讨论*为深入。老子《道德经》只有两处 提到“孝慈”,而孔子提倡人道为主的生命关怀,* 贴近大众的感情,是人文主义的践行者,提醒人们不 能放弃对生命的感恩,回报父母的大爱,必须通过践 履孝道,才是对真正生命意义的体验。 忠孝不能两全,家国不能兼顾,虽然二者有产生 矛盾的时候,但也*非根本的对立。一切道德行为都 要视乎细节以及当时环境条件,由当事人根据具体情 境做出*终的抉择,等到结果慢慢浮现,才明白该行 为是否恰当。所以“当下是道”,自我修身即可,不 要轻易去批评别人的道德,切忌自以为是,随意指责 他人的道德,必须首先反思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且道 德的高下亦不是判然分明的,孔子教导学生要从侧面 和多角度去思索问题,提倡行为简朴才是修养品德的 基础,平常*用之间即是大道的所在,不用强求。 (五)圣人楷模 如果读者再配合阅读孔子所撰写的《周易?系辞 》,便会发觉孔圣人的哲学思维深度通天达地、宽厚 宏博,令人赞叹。《孔子家语》比《论语》*全面地 勾画出孔子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圣人的面貌,使人了 解孔子修身以礼、从政以德、待人以恕等多方面的生 活态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孔子,是一个至圣、至仁 、至德、至博的圣者,品德修养已臻化境,挥洒自如 ,平凡当中显出伟大高明的德行,成为后人的道德楷 模,人人跟随学习,必为圣贤君子。 此次,因参与编纂中信国学大典系列之《孔子家 语》的机缘,我能够重新潜心投入书中,犹如站在圣 贤的身旁,聆听他们一字一句的教诲和交谈,理解这 些千古的德音,*益无穷。修身是先秦诸子共通的行 为,道家后来深入发展为性命双修的气功系统,而孔 、孟都没有离开身心合一的修养,后来的儒家*是发 展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孔子的修 身,是哲理思想的学习与身体语言的礼义相结合,个 人有修养并合宜地尊贤,就是义,如果不懂适宜的尺 度,也可按照习俗的仪规,这是退一步的礼义。孔子 推行六艺教学:礼、乐、射、御、书、数,他本人文 韬武略样样皆能,引导学生谨慎思辨,在人生大道之 中,坚持道德仁义,“虽千万人吾往矣”,培育出的 学生个个都是俊彦君子。所以孔子三千弟子,人人以 老师为傲,七十二贤各有杰出成就,人人感戴师恩。 知识无涯,孔子每事都虚心发问,温故知新,自然博 学多才。学思之后是实践,必须学以致用,灵活应世 。先有“好学不倦”,然后是亲切的家语,谆谆的提 点,在“诲人不厌”的工作中,以生命影响生命,永 不言休地执教于杏坛,整理古籍,删掉**的诗篇, 以春秋笔法评判历史,被后人赞为“一支妙笔,战胜 七雄五霸;几卷诗礼,流传亿万斯年”,成为“万世 师表”。 以下简略列出孔子作为圣人的品格与成就: (1)自强不息: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因家道 没落,幼年丧父,孔子在社会上身份低微,他仍然努 力实践君子之道,自强不息,自我构建人生大道。 (2)终身学习:三岁失父,十七岁丧母,生活 艰难困苦,却始终为生命而奋进,十五岁立志求学, 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3)礼行天下:三十岁学礼有成,齐景公访问 鲁国,与之会面,谈论天下大事,渐有名声而谨守礼 让谦虚,从不骄傲自大。 (4)教学并进:三十多岁开始教学生涯,“诲 人不厌,好学不倦”,教与学结合,是教学相长的模 范。 (5)因材施教:能够体察人性,结合学生的不 **格和资质,加以恰当的辅导和启发,引导人格品 德的完善学习和发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6)官绩**:做官时政绩显著,贼人闻风逃 避,*事上当机立断,兵不血刃收回国土,显示出文 韬武略。实行仁政和德政,创建富裕**的社会环境 。 (7)删书订礼:述而不作,阻挡负面信息流通 ,不畏王权恶霸,公正地记录客观历史。 (8)身教化育:待人接物和颜悦色,令学生* 到感染和启发,增进知识和才能,因而他去世后,很 多学生替他守墓三年,子贡*是守墓六年,古今所罕 有。 (9)有教无类:教育学生无论富贵贫贱,皆用 礼乐加以教化,诱发学生多元化兴趣,让学生亲身经 历每一个学习过程。 (10)万世师表:行住坐卧,都产生教与学的人 格魅力,*常生活中修身以礼、从政以德、待人以恕 ,处处散发人性光辉:至圣、至仁、至德、至博,成 为圣者。 《孔子家语》全书共十卷、四十四篇,本书对每 篇文字进行了精选,加以简明注释,并对经典段落和 名句进行点评,竭力为读者呈现全书的整体风貌。在 译注过程中,参考了北京中华书局王国轩、王秀梅注 本,特此说明,以表谢意。书中若有错漏与不足之处 ,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对于《孔子家语》以及孔子的 教育思想,在**角度下,不妨加入西方的生命教育 (The Holistic Curriculum)理念重新审视,希望 从中找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智慧,令孔子思想古为今 用,为下一代教育开辟新途,提供借鉴。完成此书后 ,感慨良多,故不揣鄙陋,为之歌曰: 家语丝丝,温馨燕尔, 圣贤钧道,悠然坦荡。 学习终生,修身力行, 齐家治国,孝德仁义。 礼乐教化,育才维新, 君子雍穆,恭顺敬慎。 忠贞厚恕,信诚*月, 大同康庄,**体一。 P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