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尚志(NO.1)

民国风尚志(NO.1)
作者: 周利成
出版社: 花山文艺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民国风尚志(NO.1)
ISBN: 9787551122252

作者简介

周利成,1965年生,天津人。天津市档案馆编辑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2008年获授天津市档案系统编研专家衔。从事天津近代史研究二十余年,利用档案资料编著有《档案揭密——近现代大案实录》《天津老戏园》《外国人在旧天津》《旧天津的新生》《旧天津的大案》《天津老画报》《北京老画报》《上海老画报》等,主编有《船王董浩云在天津》《档案中的北辰》《天津商会档案·钱业卷》《津海关档案精选》《天津金融档案·大陆银行卷》《天津老商标》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从茶园到戏院 后台的座位是按行当划分的,不能乱坐。旦行坐 大衣箱,生行坐二衣箱,净行坐盔头箱,武行、上下 手坐三衣箱,龙套坐旗把箱,丑行可随便坐。特别是 装有彩娃子即喜神的大衣箱只有旦角才能坐,因为女 衣都放在大衣箱内,而且抱喜神的也多为旦角。 据说打鼓佬的座位曾是唐明皇坐过的,故名九龙 口。这个座位不能空,从开戏到散戏,打鼓人始终不 能随意离开座位。如需换人亦须待后继者来到才能起 立。倘后继者迟到或因故始终未到,亦须候人或坚持 ,绝不能擅离座位。若在台上出现差错,两角互相指 责、推诿,则由打鼓佬评判。因各角台上的一举一动 ,鼓佬尽收眼底,故打鼓者的评判最有权威,也较为 合理公正。 梨园的祀神,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封建迷信,但从 本质上讲,却是各戏班、戏园利用祖师爷至高无上的 地位,统治艺人们的灵魂,以达到从容管理目的的一 种最有效手段。因为,无论你是何种信仰,也不管你 是多么不服管教的“半吊子”,一到祖师爷面前,都 得俯首称臣,躬身下拜。 自1927年春和大戏院首创对号入座、预售戏票后 ,全市各戏园竞相效尤。开演前半小时,观众持票鱼 贯而入,但他们的戏票却不尽相同,除有普通的包厢 票、池座票和散座票外,还有客票、飞票和加价票。 某戏班儿初到某地,在某戏园演出第一场戏,行 内称“拜客戏”。为了演出顺利,免生额外事端,照 例要打点好军、警、宪、特和地方官员,然后还要以 角儿和园主的名义下请帖,附上几张戏票,请他们来 园看戏。夹在请帖里发给一些特殊观众的招待票就是 “客票”,这种票看戏人不仅不用花钱而且还保证有 好座。 每场演出通常角儿有几张客票,专给自己的亲朋 好友和梨园行前辈。园主也有几张,除给地方官员外 ,还要给新闻记者。可别小瞧了新闻记者,他们在小 报上好歹写上几篇文章,兴许角儿就红了、戏园子就 火了;也兴许角儿臭了、戏园子黄了。客票经社会局 批准后可以不上税,因而社会局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40年代末,为了避免戏园多报逃税,社会局、财政局 联合发文取消客票,勒令各戏园嗣后不准再报客票。 飞票是以高出票面价格出售的戏票,与现在“黄 牛一族”手中的黑票差不多。这种票常出现在名角儿 演出拿手好戏、戏票供不应求的时候。最早是票柜、 茶房见戏好,就扣下几张好座的票留给熟客,熟客得 票后,除付票面的钱数外还要额外给点小费。后来有 人见有利可图,就与园主、茶役相勾结,设法得到好 座位的戏票,然后再走街串巷往各阔人家送,常获利 一倍以上;如不能完全售出,就到戏院门前兜售。没 关系的人就得自己下工功夫、花时间买票再倒卖,他 们往往是一听说某园子有好戏,就带着铺盖卷连夜到 戏园排队购票,用他们的话说:“我们赚的就是辛苦 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批专靠倒卖飞票赚钱的 群体,人们称之为“吃飞的”。P8-9 <p>★ 本书内容为**开发,首次与世人见面,选取民国时期上海、天津、北京三地*典型的一百二十多种时尚画报,依据翔实史料遴选撰写文稿16万余字,配发各种鲜为人知的画报图片近200幅,写尽民国时尚圈旧事逸闻。<br/><br/>★ 作者周利成是知名档案编辑研究专家、天津市档案馆编辑研究部副主任,十几年往来于全国各地图书馆、档案馆,扫描复制数百种画报并潜心研究,为国内民国老画报研究领域标志性人物。<br/><br/>★ 封面插画为我国*早的商业美术家、中国**代装潢艺术家、20世纪上海*杰出的广告画家杭穉英先生代表作品。<br/><br/>▲ 回看光怪陆离的民国百态,玩味无法复制的民国风尚。<br/><br/>▲ 老画报、档案编辑研究专家搜集**手民国老画报资料,带你重返民国现场,看大时代的小传奇,大世界的小生活<br/>◎ 戏楼、茶园、舞场、影院,恩怨风云,一网打尽;<br/>◎ 个性、风骨、怪癖、荒诞,人间世相,尽收眼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