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山与出塞(上下册)
作者简介
李零,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研究、著述范围涉及诸多领域,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以及方术史、思想史、军事史、艺术史和历史地理。这部《入山与出塞》与《波斯笔记》《铄古铸今》《万变》相类,都可归入作者的考古艺术史文集。此外,李零在三联书店还出版过:《我们的经典》《我们的中国》《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兰台万卷》《何枝可依》《小字白劳》等。他说,他的书都是阅读、行走相结合的读书笔记。
内容简介
治学之道有小大之辨。庄子尝言“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朝 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 逍遥游 》),荀子亦云“凡人之患蔽 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 · 解敝》),都 是讲“小不知大”在认知上的 局限性。而近人王国维倡三境界说,其第一界曰“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 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拿登高望远当大前提, 并不是一上来就讲埋头 苦干,“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考 古是长时段、大视野的历 史考察,除耐心毅力,眼界宽广也异常重要。近来 北大中文系开海外汉学 课,张鸣先生引朱德熙先生说,谓中国学者精勤有 余,而失之于陋,师生 都深有同感。俞伟超先生跟我谈考古,也有类似慨 叹。故今以眼界为话 题,举实例为佐证,撰札记二则申论之。 一 首先,我想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祭祀遗 址。这类遗址或近 在城邑之中、四郊之内,或远在名山大川、千里之 外。其网络不仅体现城 邑分布,亦可反映国土范围。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 ,古代城邑和与城邑有关的聚落、墓葬是发掘重 点。这些地点多为道路辐辏的人口密集区。但远离 其外的名山大川(和 尚、道士才去的地方),往往是 祭祀遗址所在,却常常被忽略,或者虽有 发现,也多出偶然,少有调查和发掘。我们所知只 是挖出来的“物”,而 不是保存它们的“坑”,这是非常遗憾的。比如: (一)泰山南麓,旧泰安城西南有个叫“东更道”的村 子(现在是 高楼林立的闹市区)。1954年,当地曾发现一个用 大石覆盖的“长方 形窖藏”,其中整齐放置着六件“铜罍”和一件三 足铁盘,从东到西作 一字排列。前者,两件有铭,旧释“右征胤”(盖 )和“楚高”(器), 曾被认为是楚器楚铭(以有“楚”字故)。“窖藏 ”面对山体,调查清 理者推测是楚灭鲁(前256年)后祭祀泰山的遗迹 。〔1〕现在看来,这个 “窖藏”其实是瘗埋祭物的“坎”。“坎”中器物 ,所谓“铜罍”,东 周以来多称“缶”。其器形与战国晚期的楚式盥缶 相同,纹饰也与战 国晚期的楚器(如朱家集楚幽王墓出土的铜器)相 似,但铭文字体属 燕,其实应释“右冶尹”(监造铜器的官员)和“ 入山”与“出塞”是李零梳理中国上古文明特色的两个独到视角,前者涉及对中国早期宗教传统的再认识,后者是指考古发现中的外来影响。这两个问题,都属于“睁开眼睛”看世界,在更宏阔的视野下思考中华文明的形成与演变。 张光直先生曾说,三代的研究是没有学科的。作者希望本书的读者不仅是关心考古的专家,也包括关心艺术的公众,特别是有各种探讨兴趣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