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三七二十一](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807/22/20240807221158584.jpg)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5.86
折扣购买: 不管三七二十一
ISBN: 9787523606520
江波,科幻作家,中国科幻更新代代表作家之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华语华人科幻协会副主席。2003年发表首篇作品《最后的游戏》,迄今累计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六十余篇。2012年开始发表长篇小说,代表作品《银河之心》《机器之门》。作品多次荣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2023年作品《命悬一线》提名世界科幻文学雨果奖。
第一讲 绪论:国运与科幻,兼论科幻的意义 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运势,和它的文学之间,是否有什么强烈的关联?国家不幸诗家幸,是否为一种普遍规律?这可能是文学史的专家所感兴趣的问题,我也无力作答。但中国的科幻文学发展,恰巧和中国的国运关系紧密,这或许也只是个巧合,但结合中国的国运谈一谈科幻,我深以为有必要。在我看来,科幻文学,事实上是一个社会对科技接受程度的表征,在科技时代,科幻文学不昌,只能说明要么科技尚未进入到普罗大众的生活,要么它受到了某些刻意的压制。在中国,两种情况都曾经发生过。 在西方用坚船利炮叩开中国的国门之前,中国未尝有现代科学,对于各种现代技术也缺少兴趣,这种背景下自然不会产生科幻。但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幻想和惊人之举也是有的,比如万户飞天,有时也会被当作一种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但一来这种举动并非理性精神的反映,更多地是受到狂放想象的驱动;二来,即便真的把这些算作科学探索活动,这也只是偶然性事件,更改不了大趋势。现代科学体系在西欧发展壮大,现代工业革命也发轫于西欧,随着欧洲列强的全球扩张,这些才进入中国,科幻文学也随着国门打开之后科学技术的到来,一起到来。 所以谈论中国科幻,就要从清末民初开始。 步入正题之前想要厘清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虽然中国的国门是被迫打开的,但科学技术的输入对于中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而非负面。但这并不能消除侵略战争的罪恶,也不能抵消西方列强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痛。整体而言,中国清末民初科学和技术的扩展,并非一种受到主观美德驱动的主动行为。侵略者想要获取更大经济利益,中国人民想要摆脱被压迫和奴役的命运,这两者的合力,自然推动了中国科学和技术的不断扩展。这个规律在任何一个前殖民地国家都会得到体现,绝不可以将它视为帝国主义的一种恩惠而走到侵略有功、殖民无罪的荒谬历史解释上去。 第二个问题是虽然古代中国没有产生现代科学体系,却有技术(虽然技术的发展在明清也趋于停滞),所以中国传统想象之中被带上技术元素,是一件自然的事。中国小说的发展,并非缺乏想象力,而是缺乏科学基础,因此在对事物的解释上,会以超自然的神秘性为主。此类想象仍旧可以被看作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和回应,这和科幻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趣味类似。这一类文学,我们把它称为传奇,称为神魔小说、武侠小说。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情景,在此类想象文学中可以找到一定的对应。比如针对“长生不老”这个话题,仙人给仙药,是神秘宇宙观的体现,并非科幻。然而如果以基因药物或者手术甚至人体改造的手段来实现长生不老,就是科幻。再比如人类飞行的梦想,其相关的想象从神话时代开始就比比皆是:到天上去相会的牛郎织女、月亮上的嫦娥玉兔……先人留下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甚至还有《枕中记》这种人间方一日、地上已千年的时间相对性故事,被略微加以改造、赋予科学世界观,就是活脱脱的科幻小说。 如果古代那些想象文学作品都不算科幻,那么究竟什么才可以被认为是科幻?科幻和一般的幻想性小说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 以我的浅陋见解来看,科幻就是根植于科学世界观的想象力。科学世界观是什么,就是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可解释的,非神秘的,不存在什么超自然力量,自然规律支配一切。科学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科学的发展就是自然规律不断被发现的过程。虽然科学仍旧有力所不能及的领域,但这并不因为它是神秘的、不可解释的,而是因为科学发展的阶段还不够。此外,科学世界观中还包括已经发现的客观事实,直接反对这些客观事实的幻想,自然也会被排除到科幻之外。 了解了这些对科幻小说一般性的探讨,我们再来看一看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 西方的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一般会把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视为第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发表的时间是1818年。中国的小说中开始出现科幻元素,其实并不比这个时间晚多少,甚至相差无几。《镜花缘》最后成书时间约为1818年,里面有快捷的机械飞行器,可以乘坐游历四海;《荡寇志》成书于1847年,其中存在各种新式武器,如“奔雷车”“飞天神雷”。这与西方的科幻小说诞生在相近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人受到西式武器、器械影响的结果。所以《镜花缘》里对飞行器的结构描述,近似于齿轮转动的西式钟表;而《荡寇志》里的各种武器,都由一个叫做白瓦尔罕的西洋人发明。这些西来的元素,被嫁接在中国流传的古典故事上,成就了一些中国19世纪的想象作品。但真要把这些作品称为科幻小说,却也不当。因为虽然《镜花缘》对飞车的描述相当地科幻,整体却是神怪的路子;而《荡寇志》,则完全是对《水浒传》的新演绎,其中西洋人白瓦尔罕所起的作用,相当于猎奇。对比《弗兰肯斯坦》,很容易看出其中志趣的差异。 …… 1.解码世界经典科幻作品,深入探讨科幻热议话题,多届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银河奖得主江波二十年科幻创作心得! 2.读者于此,可从名作解读中领略科幻之魅力,感受科幻思想与科学世界观的碰撞,既长知识又润心灵,值得一读。 3.不仅是科幻小说爱好者的必读书,更是一部兼具教育意义的科幻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