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精)/大家小书
作者简介
阴法鲁(1915—2002),山东肥城人,著名古典文献学者,音乐史、舞蹈史专家。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毕业。1942年昆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首届研究生毕业。历任昆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助教,武昌华中大学(迁滇)副教授,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北京市音乐舞蹈协会副主席等诸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和中国文化史,侧重古代音乐舞蹈研究,在古代音乐与文学交叉领域的研究有突出贡献。主要论著有《唐宋大曲之来源及其组织》《从敦煌壁画论唐代的音乐和舞蹈》《关于词的起源问题》等,结集有《阴法鲁学术论文集》。20世纪70年代,参加中华书局本廿四史整理工作;还主编有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史》。
内容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下来的作品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各地区具有地方特点的乐歌,多半是民间歌谣。《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贵族的作品;《小雅》中有贵族作品,也有民间歌谣。《颂》是宗庙里贵族祭神祭祖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类。就作品的时代说,大约上起西周初年(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前6世纪),前后经历约五百年。 《诗经》中保存了很多舞蹈史料,许多同志已经做过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在我准备再提出《诗经》中描写的三个大型舞蹈——战车舞、《大武》舞和《大濩》舞的形象问题[ 以前,我写了两篇文章《〈诗经〉乐章中的乱》(《北京大学学报》1964年第3期)和《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词刊》1981年第3期),讨论过这三个舞蹈的问题,但语焉不详,也有错误,需要补充订正。战车舞的名称是我加的。 ],加以讨论,请读者指正。 一 战车舞 《邶风·简兮》篇说: 〔1〕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 〔2〕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籥(乐器),右手秉翟(雉尾)。赫如渥赭,公言锡(赐)爵。 〔尾声〕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诗三章,最后一章也许是全诗的“乱”段[ 乱,较长乐曲中的最后一段,是乐曲的高潮部分,往往使用多种乐器合奏。 ]。现在把这一章定为“尾声”。《诗经》中有些尾声或引子可能是选择另一个小曲或其他乐曲的一段而移植过来的,有时连歌词也带了来,所以有些尾声或引子的歌词在内容上就未必能和主歌配合一致。《简兮》也是这样。 “简兮简兮”,形容鼓声[ 《诗经·鲁颂·有》:“鼓咽咽,醉言归。”《陈风·宛丘》:“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咽”“坎”和“简”都是形容鼓声。 ]。健美的舞师在国君的朝庭里正准备表演万舞。关于万舞的解释,有的认为是“干(盾牌)舞”,即武舞;有的认为也包括羽舞,即文舞。至今还难以做出结论。但万舞大概是指大型舞蹈而言。从这篇诗看,万舞包括武舞和文舞两部分。舞师像老虎一样地有力气,那驾驭马的缰绳在他们手里却像丝带一样柔软。这是表演的武舞战车舞[ 当时在中原地区,人们还不常骑马,所以我们推断硕人表演的是战 车舞。 ]。武舞之后,又有文舞,舞师左手拿着排箫,右手拿着山鸡翎。舞师的人数大概不少。当时的国君可以用文舞“六佾”[ 《左传》隐公五年“考(祭)仲子之宫(庙),将万(表演万舞)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案“八”即“八佾”六十四人;“六”即“六佾”,三十六人;余类推。 ],即三十六人。舞蹈结束后,舞师累得满脸通红,国君赐给他们酒喝。这时,伴奏者演唱了尾声——一首情歌。这首情歌大概不是当时在场的人真正对舞师表示爱情的歌谣,因为这个表演的场合是国君的公庭,是不允许自由恋爱的。 二 《大武》舞 《大武》是歌颂周武王灭殷建立封建大国周王朝的乐舞。《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 《周礼》是记述周代官制的书。据学者考证,此书成于战国时代。但书中保存了一些较早的资料。 ]:以乐舞教国子(贵族子弟),舞……《大磬(韶)》《大夏》《大濩》《大武》。东汉郑玄注:“《大濩》,汤乐也。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言其德能使天下得其所也。《大武》,武王乐也。武王伐纣,以除其害,言其德能成武功。”古代的奴隶主阶级和封建阶级,利用艺术来宣扬他们的所谓威德,目的在巩固他们的 政权。 商代末年,即公元前11世纪中期,当时并立的以商纣为首的商政权和以周文王为首的周政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周文王死后,周政权的主要执政人物为周武王(姬发)、姜太公(姜尚)、周公(姬旦)、召公(姬爽)。周公和召公是周武王之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左传》成书于战国时代,但保存了春秋时代的一些史料。书中记载了一些重大事件,但对细节的描写未必完全可信。 ]。 大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战车三百乘,由周原(今陕西岐山)出发,联合一些诸侯小国,进攻商纣,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周武王封纣子武庚在原地统治殷(商)民,同时派管叔、蔡叔等就近监视。周武王班师南归,迁都镐京(今西安)。次年,武王病死,子成王嗣位,由周公、召公管理政事。武庚乘机联合管叔、蔡叔以及原商朝的许多属国和与国,共同反叛。周公旦于是二次东征,历时三年,才平定了这场大乱。改封商纣的庶兄微子启于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治理部分殷民。这时周朝的势力到达长江以南的地区。周公、召公在周朝总揽大权;并“分陕而治”,以陕(今河南陕县)之西归召公管辖,陕之东归周公 管辖。 《大武》的主题就是反映这一段历史故事的。公元前544年,吴国的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看到表演《大武》舞时,他说:“好啊!当年周朝的盛况,大概就像这个样子吧?”《乐记》一书曾记载孔子和宾牟贾二人关于《大武》的题材和结构问题的谈话[ 《乐记》成书于西汉,但其中保存了一些较早的音乐资料。 ]: 〔孔〕子曰:居(坐下),吾语汝(宾牟贾)。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 孔子认为,乐舞的创作是为了表现伟大事业的成功的。《大武》的舞蹈包含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舞队手执盾牌,像山一样地巍然而立,这是表示武王的成功;第二个重点,舞队奋勇冲杀,这是表示姜太公的志气;第三个重点,到舞蹈结束时,大家都坐下,这是表示周公、召公的文治。 孔子还继续论述《大武》各段的内容: 且夫《武》,始而壮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乐舞一成,即一个段落。缀,指舞者所在的位置。《大武》是由六段组成的:第一段,周武王出周原,北向纣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进军。第二段攻入朝歌,灭商。第三段,班师,南归周原。第四段,南国列入周朝疆土。第五段,周公、召公分职而治,为左右二伯;分陕而治,周公治东部,召公治西部。第六段,舞队回复原位,表示天下安宁,尊崇天子。 还有些舞蹈动作,孔子也做了解释: 夹振之而驷(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早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夹振之”大概是指两行舞队挥动干戚(板斧)等道具而言。一伐,即一刺一击的动作。舞队分为两行,挥动干戚,向四方刺击,这表示威震中国。舞队分头行进,这表示大功已迅速告成。舞队站在固定的位置上,很久不移动,这表示等待诸侯的到来。《乐记》采用了孔子和宾牟贾对话的形式,当然是出于假托,但记载的内容必有所依据,可以从这里约略想象《大武》舞的梗概。 古代所谓乐是指乐曲、舞蹈和歌词三者统一的整体而言。《大武》既有舞蹈,必然也有歌词。关于它的歌词,《左传》一书中提供了部分线索[ 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前597年)。 ]: 武王克商,作颂曰…… 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恩,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 这里提到的歌词三章,都见于《诗经·周颂》。《武》不知属于哪一成,在《周颂》中即名《武》篇。第三成的歌词,名《赉》篇。第六成的歌词,名《桓》篇。 这三段的歌词可以定下来了,其他三段的歌词是哪几篇?它们的先后次序如何?这需要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乐记》中的描写以及歌词的内容,加以比较,才能定下来。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已经做过研究。现在参考孙作云以及其他各家研究的成果[ 孙作云:《周初大武乐章考实》,见《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本文采用旧说以及现代名家的见解,不一一注明出处。 ],把《大武》各段的歌词排列并译注如下: 《大武》舞 第一段 〔历史背景〕周武王率师出周原,向北直趋朝歌至孟津,与诸侯会盟。 〔舞蹈形象〕“始而北出”。“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歌诗〕於铄王师[ 於(wū),叹词。铄(shuò),通“烁”,光辉,盛大。王师,归武王率领的文王之师。 ],遵养时晦[ 遵,指遵照文王遗命。养晦,韬光养晦。处于隐晦状态,不露锋芒。时,是、此。 ];时纯熙矣[ 纯,大。熙,光明。 ],是用大介[ 介,甲。这里用作动词,即被甲而战的意思。 ]。我龙受之[ 我,武王自称。龙,通“龚”,古“恭”字。受,继承。 ]。王之造[ (qiǎo),英勇的样子。王,文王。造,曹、众,这里指将士。 ],载用有嗣[ 载,乃。有嗣,后继者。指武王。 ],实维尔公允师[ 尔,你。指文王。公,通“功”,事业。允,诚然。师,效法。 ]。 ——《周颂·酌》 〔大意〕啊!强大的王师,本来遵照文王的遗命,处于隐晦状态;现在时代已大放光明,于是被甲执戈而战。我恭敬地继承了这一功业。英勇的文王的将士们,于是又都效力于后继人,唯有你的功业确实足以取法。 第二段 〔历史背景〕周军至牧野,与商军交战。周军以姜太公为前锋,冲入商军阵地。商军倒戈起义,商纣在朝歌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舞蹈形象〕“再成而灭商”。“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 〔歌诗〕于皇武王,无竞维烈[ 烈,功业。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遇刘[ 殷,商朝后期也称为殷。遏,制止。刘,杀戮。 ],遏耆定尔功[ 耆,致,做到。尔,指文王。 ]。 ——《周颂·武》 〔大意〕啊!伟大的武王,他的功勋无与伦比。文德卓著的文王,为后代开创了业绩。后继者武王继承了这一业绩,战胜了殷商,结束了战祸,完成了你的大业。 第三段 〔历史背景〕武王灭商之后,封纣子武庚统治殷民,武王班师南归镐京。分封大小诸侯国。 〔舞蹈形象〕“三成而南”。 〔歌诗〕文王既勤止[ 止,之。 ],我应受之[ 我,武王自称。应,通“膺”,承受。 ],敷时绎思[ 敷,布,推行。《左传》作“铺”。绎,延续。思,语助词。 ]。我徂维求定[ 徂,往。 ]。时周之命,于绎思。[ 时,是,此。 ] ——《周颂·赉》 〔大意〕文王经营过这一功业,我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使它延续无穷。我去讨伐殷商,只是为了求得安定。这个周国所受的天命,延续无穷。 第四段 〔历史背景〕武王病死,成王嗣位。武庚乘机联合管叔、蔡叔反叛。周公二次东征,平定了这场大乱。周朝的疆域往南扩大到江汉地区。 〔舞蹈形象〕“四成而南国是疆”。 〔歌诗〕於皇时周[ 於(wū),叹词。 ]。陟其高山,嶞山乔岳[ 嶞(duó)山,狭长的小山。乔岳,高大的山。 ],允犹翕河[ 犹,通“由”。翕(xì),汇合。河,指黄河。 ]。敷天之下[ 敷(pǔ),通“普”。 ],裒时之对[ 裒(póu),聚集。时,此。之,以。对,对扬,报答祝颂。 ],时周之命。 ——《周颂·般》 〔大意〕啊!伟大的周国。登上高山四望,大山小山罗列,从山间流出的溪川都汇合到大河。普天之下,万邦来朝,报答颂祝周国所受的天命。 第五段 〔历史背景〕周朝统一。执政大臣周公、召公“分陕而治”。 〔舞蹈形象〕“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分夹而进,事早济也”。“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 〔歌诗〕(缺) 第六段 〔历史背景〕周朝建成封建大国,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舞蹈形象〕“六成复缀,以崇天子”。“《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 〔歌诗〕绥万邦[ 绥,安定。 ],类()丰年,天命匪(非)解(懈)。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於天[ 於(wū),叹词。昭,明。 ],皇以间之[ 皇,大。间,代。 ]。 ——《周颂·桓》 〔大意〕绥靖万邦,屡次得到丰年,上天对于周国,永远不会厌弃。英勇的武王统率着将士,征服了四方,安定了国家。啊!他的威德也照耀到上天,伟大的周国代表上天主宰人间。 《大武》六成,应有歌诗六篇,但今本《诗经》中只保存下来五篇。有的学者认为有一篇失传,这种看法比较妥当,不必勉强选诗凑数。这六成的舞蹈形象不同,现存的五篇歌诗的格式不同,可见这六成的乐曲的结构旋律不同。这五篇诗,除《赉》以外,都不押韵。无韵诗也可以唱,也可能是朗诵的祝词。文字艰涩难懂,这里提供的解释,只供读者参考。 从诗的文字推断,《大武》舞的产生是很早的,大概是在周初。至春秋后期,仍然流传,经历五百年,自然有发展变化。最后一段即“乱”段,表示大功告成,已经到了偃武修文的时候了。周公、召公辅佐成王,施行文治,所以说“《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到了这一段,舞者有坐的动作。古人坐时,两膝着地,身子坐在脚跟上。“六成复缀,以崇天子”,这是结束的一个场面,突出地体现了《大武》的主题思想——尊崇天子。它有鲜明的倾向性,即威慑镇压被统治者以及其他反抗者。 孔子评论过《大武》,他把《武》和《韶》做了比较。他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所说的“美”属于艺术标准(形式),“善”属于政治标准(内容)[ 《论语·八佾篇》。 ]。相传《韶》是歌颂虞舜的乐舞,想必能引导观众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而《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乐舞,“言其能成武功”,想必充满了刀光剑影。孔子本着王道思想,认为《武》的内容是有缺陷的。 既然《大武》到春秋后期仍然流传,成书于春秋中期的《诗经》就应当全部著录它的歌词,况且孔子了解这个舞蹈,又整理过《诗经》,满以为《雅》《颂》各得其所;那么,今本《诗经》为什么对《大武》各成的唱词记载不全,而且散见两处,先后次序也陷于混乱呢?根据上引记载,可以推测,《武》诗本来包含六章,后来在《诗经》流传过程中,一章失传,五章分离而成为五篇,又另加篇名。其中《武》《桓》用诗中字名篇;《酌》《赉》《般》都不是诗中字,因此,朱熹怀疑这些篇名是“取乐节之名”[ 朱熹《诗集传》(《周颂·酌》)。 ],也就是一段舞蹈之名。此说可供参考。《赉》《般》篇名的来历不详。 窥探古人的文艺生活,了解历史上的唱唱跳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