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兴学二十年(胡建雄访谈录)

陪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兴学二十年(胡建雄访谈录)
作者: 编者:唐濛
出版社: 浙江大学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陪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兴学二十年(胡建雄访谈录)
ISBN: 978730819547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胡建雄口述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创办,是和浙江大学(简称浙大 )百年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我认为,浙江大学对城市 学院的影响主要是“求是精神”,践行的是教学科研与生 产实践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针。所以, 我想先回溯浙大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发展阶段,讲讲那些时 期浙大师生秉持“求是精神”,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 相合的重要事迹,这些对于说清楚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创 立、发展和未来都是很有必要的。 湄潭办学,艰苦岁月育英才 说到“求是精神”,就要先从浙江大学在湄潭办学的 那段“西迁”历史讲起。这段“西迁”历史是浙大办学过 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正是在“西迁”路上,竺可桢校长将 “求是”确立为浙江大学的校训。 1937年9月,我们的校长竺可桢带领师生从杭州出发, 横穿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6省区,行程 2600多公里,历时两年半。整个“西迁”过程非常曲折, “西迁”路上曾先后在於潜、建德、泰和、宜山等地办学 ,最终将校址迁到贵州省遵义、湄潭,并在那里办学7年。 在湄潭那段生活极其艰苦的岁月里,竺可桢校长坚持 倡导“求是精神”,强调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办 学方针。我记得竺可桢校长在1940年浙大建校纪念会上说 过一段很重要的话:“浙大之使命,抗战中在贵州更有特 殊之使命。昔阳明先生贬窜龙场,遂成‘知难行易’之学 说,在黔不达两年,而闻风兴起,贵州文化为之振兴。阳 明先生一人之力尚能如此,吾辈虽不及阳明,但以一千师 生竭尽知能,当可裨于黔省。”竺可桢校长引用了明代思 想家、哲学家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的事例来鼓励浙大学 子在湄潭做出一番成就,振兴贵州的经济和文化。我认为 ,浙大的“求是精神”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相通的 。浙大的师生在湄潭就是这样做的,一方面坚持科学研究 ,探求真理,一方面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为当地的经 济建设服务。 当时的浙江大学汇聚了一大批国内外颇有盛名的科学 研究人才,像竺可桢、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卢鹤绂 、谈家桢、贝时璋等,个个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大师级学 者。他们在遵义、湄潭潜心教学、研究,还大搞社会生产 ,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在教学方面,湄潭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像诺贝尔 奖获得者李政道,像叶笃正、谷超豪和程开甲3位院士都曾 在湄潭求学。李政道回忆在湄潭读书的场景时说,那时湄 潭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都十分艰苦,为了节省桐油,很 多学生晚上都要夹着书本到外面一家茶馆看书。他常常去 茶馆,泡一杯茶,看书、解习题,一待就是一整天。 在科学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要属王淦昌教授的中微子 研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王教授一直坚持科学研究, 在湄潭时期发表了《中子的放射性》《关于探测中微子的 建议》等6篇论文。王淦昌教授后来取得了卓著的成就,他 是我国的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记得 他曾强调过,湄潭期间是他的黄金时代,自己的一批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