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世界知识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5.10
折扣购买: 种德收福
ISBN: 9787501259380
一则 “教”之道 “学生犯错,老师该打还是不该打?” 大家对此各执一词,是非难分,于是前来请教于师。 师明白众人来意,便道:“该打,也不该打。” 学生不明其意。 其中一生打趣道:“师说了,也没说。” 师道:“师非戏言,事实如此。凡事都要就事论理, 不可一概而论。虽然棍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但要善用才 有收效。” 一生追问道:“打人是一种教育手段,此话怎讲?” 师道:“明白造字之理,也就明了‘教’之道。‘教(□ )’字右边为反文旁,造字之初,此偏旁形象显明,作一 手抓棍棒状,以示用其惩戒犯错的孩子。” “老师,这样的惩戒未必是好事啊!我知道有一老师 ,在课堂上打了学生,但这学生不服,顶撞老师。孩子回 家还告诉父母,父母又兴师动众,赶到学校与老师论理。 这样一来,岂不坏事了?” “你这真应了我所说‘该打,也不该打’之理。先不 说孩子和父母不懂教之道,就是老师,这一棒下去,估计 也是失当,所以才会招来如此麻烦。好的惩戒应该使孩子 心悦诚服,心生敬畏,不是心生怨恨。孩子为什么这样? 为师者需好好反省。这一棍棒下去是不是带着诚爱?如果 是,那就有效;如果非,那就失效,甚至反效。反效,便 招来怨恨和责难。所以惩戒里藏着智慧,会用者利人,乱 用者伤己。” “也是。学生还有一事讨教,同样为师,为何一师所 教学生敬而听之,一师所教则嬉戏之?” “且看‘教’左边之‘孝’字,还有三理。造字之初 ,上下各为一‘×’,下为一‘子’字。其意为长者画一 ‘×’,幼者跟着画‘×’,以示为师者身教之重要,所 以古贤道:‘上行下效乃教之道。’言行不一,学生自然 难生敬畏,此为一理。其二,教育不可信口雌黄,随意草 率,须谨言慎行,不违道统,不然便会偏离根本,自然难 见成效。而如果以圣贤经典为本,师者依此设教,为圣人 代言,教便合道,学生也自然敬而听之,岂敢嬉戏?其三 ,‘孝’重传承。清末大儒曾国藩先生言,‘读尽天下书 ,无非一孝字’,此‘孝’不光指孩子的孝心孝行,更在 传承父母长辈之心愿。当然,还有亲爱之意。长于幼之爱 为‘慈’,幼于长之爱称‘孝’,‘慈’易‘孝’难,如 水之顺流易,逆流难,所以更需教化助力,让爱心从孝而 始,自近而远,不断生发,以至于朋友、他人、家国。所 以古人又有‘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之说。识此 道之师,教育便有其宗,师者多慈心、爱心、善心,学者 便多孝心、诚心、真心,岂有嬉戏不敬之理!” “哦,原来这‘教’字里面藏着这么多智慧,真是不 教不知道。感恩老师了!” 二则 “吃”之道 孩子不认得这个“噢”字,便来问老师: “老师,这个什么字啊?” “是‘吃’古时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