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战国故事](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814/02/20240814021118455.jpg)
出版社: 中国画报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19.40
折扣购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 战国故事
ISBN: 9787514623697
林汉达(1900—1972)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擅长通俗读物写作,尤以写作历史读物见长,并尝试将语文与历史相结合。著有《中国历史故事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上下五千年》等。
三家分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不但灭了吴国(在江苏南部),而且率大军渡过淮河,当上了中原诸侯的领袖,做了霸主。一向被称为霸主的晋国(在山西),到了这时候,实际上已经不是一个统一的诸侯国了。有势力的大夫各人割据一块地盘,把晋国分成了好几个小国。他们之间互相攻打,互相兼并。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怎么能跟强大的越国对敌呢? 晋国的大夫当中,势力最大的原来有六家,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晋国的大权就归了四家:智家、赵家、魏家、韩家。那时候,列国的大夫占有大量的土地,他们直接统治农民,比国君富裕得多。农民生活在大夫的手下,也比在国君的统治下要好过一些。有不少农奴受不了国君的压迫和虐待,情愿逃到大夫的封地去做佃农。各国大夫的势力因而越来越大。像晋国那样,土地和人民实际上都落在这四家大夫手里了。 这四家——智伯瑶(yáo)、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之中,智伯瑶的势力最大。他对赵、魏、韩三家说:“咱们晋国一向当着中原的霸主。没想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先后起来,夺去了霸主的地位,这是咱们晋国的耻辱。如今只要把越国打败,晋国仍然能够当上霸主。我主张每家拿出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来给公家。公家的收入增加了,壮丁增加了,实力才会增强,才能重新当上霸主。” 这三家大夫早就知道智伯瑶想独吞晋国。他所说的“公家”,其实就是“智家”。可是他们三家心不齐,没法跟智伯瑶闹翻。智伯瑶派人去向韩康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韩康子如数交割了。智伯瑶派人向魏桓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魏桓子也如数交割了。智伯瑶就这么增加了二百里的土地和户口。接着,他又派人去找赵襄子,要一百里的土地和户口,但赵襄子不答应。他说:“土地是先人的产业,我不能送给别人。韩家、魏家他们愿意送,不干我的事,可我没法依!”来人回去把赵襄子的话向智伯瑶报告,智伯瑶气坏了。他让韩、魏两家和自己一同发兵去打赵家,还答应他们等灭了赵家之后,三家平分赵家所有的土地和户口。 公元前455 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知道寡(guǎ)不敌众,就带着赵家的兵马退到晋阳(在山西太原) 城,打算在那儿死守。这个晋阳城是赵家最坚固的一座城。当初由赵家的家臣董安于一手经营,里面盖了很大的宫殿,宫殿的围墙内部全用苇箔(bó)、竹子、木板做成,外面再用砖和石头砌上。宫殿里的大小柱子全是用上等的铜铸成的。所有的建筑又结实又好看。董安于之后,赵家又派家臣尹铎(duó)治理晋阳城。尹铎注意减轻刑罚,减少官差,因此很得人心。赵襄子一见晋阳城很严实,粮草充足,老百姓也乐意跟他在一起,他就放心多了。 没有多少日子,三家的兵马就把城围上了。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准交战。每逢三家攻打的时候,城上的箭就好像雨点儿似的落下来,智伯瑶他们没法打进去。就这样,晋阳城仗着弓箭守了半年多。可是箭都使完了,怎么办呢?赵襄子为了此事,闷闷不乐。他的手下张孟谈对他说:“听说当初董安于在宫殿里准备了无数的箭,咱们找找去。”这一下可提醒了赵襄子。他立刻叫人把围墙拆去一段,果然里面全是做箭杆的现成材料。又拆了几根大铜柱子,铸成无数的箭头。有了这么多的箭,再使几年也使不完。赵襄子叹息着说:“要是没有董安于,如今上哪儿找这么多兵器?要是没有尹铎,老百姓哪能这么不怕死地守住这座城啊?” 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城围困了两年多,还是没打下来。到了第三年,有一天,智伯瑶察看地形的时候,看 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就有了主意:晋水是由龙山那边过来,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的;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士兵在晋水旁边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城,又在上游造了一个很大的蓄水坑。在晋水上筑起坝来,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一连下了几天大雨,蓄水坑很快就满了。智伯瑶命士兵开了个豁(huō)口,大水就直冲晋阳城,灌到城里去了。不到两天,城里的房子多半被淹了。老百姓跑到房顶上和高地上避难。竹排、木头板子都当成了筏子。烧火、做饭都在城头上。可是全城的老百姓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赵襄子叹息着对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要是水势再高涨起来,咱们不就全完了吗?”张孟谈说: “我总觉得韩家和魏家决不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土地让给智家。他们也是出于无奈。依我说,主公多准备一些小船、竹排、木筏子,跟智伯瑶在水上拼个死活。我这边想办法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赵襄子当天晚上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去跟两家相商,约他们一同攻打智伯瑶。要是韩康子和魏桓子同意的话,赵襄子就有救了。 第二天,智伯瑶下命令,叫韩康子和魏桓子一同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说:“我用不 着交战就会得胜,就能叫这条晋水替我消灭赵家。你们看,晋阳不是快完了吗?早先我以为晋国的大河像城墙一样可以拦住敌人。照晋阳的情形看来,水能灭国,大河反倒是个祸患了。你们看看:晋水能够淹晋阳,汾水就能淹安邑(魏家的大城,在山西夏县西北),绛水也就能淹平阳(韩家的大城,在山西临汾南),是不是?哈哈哈!”韩康子和魏桓子连连应答着说:“是,是,是。”智伯瑶见他们答话有点儿慌里慌张,好像挺害怕,才觉得说漏了嘴。他忙赔着不是说:“我这个人哪,直心眼儿,有一句说一句,你们可别多心!”他们两个人又点头哈腰地说:“是,是!您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我们能够跟着您,蒙您抬举,真是非常荣幸了。”他们嘴里尽管这么说,心里却恨透了智伯瑶,决定要跟着赵襄子干了。 第三天晚上,约四更天,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到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衣裳和被子已经湿了,兵营里全是水。他还以为是堤坝开了口子,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士兵们去抢修。不大会儿工夫,水势越来越大。智伯瑶的家臣豫(yù)让带着水兵,扶着智伯瑶上了小船。 智伯决水灌晋阳 智伯瑶在月光下回头一瞧,就见士兵们在水里一起一沉地挣扎着,这才明白是敌人把水放过来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的时候,四面八方都响起了战鼓声。赵家、韩家、魏家三家的士兵都驾着小船、竹排、木筏 子,一齐冲杀过来,见了智家的士兵就连打带砍,一点儿不手软。队伍当中还夹杂着喊叫的声音:“别放走了智伯瑶!拿住智伯瑶的有赏!”智伯瑶对豫让说:“原来那两家也反了!”豫让说:“别管他们反不反,主公赶紧杀出去,上秦国去借兵!我留在这儿拼死对付他们。”说着,他跳上木筏子,杀散敌人,叫家臣智国保护着智伯瑶逃跑。 智国保护着智伯瑶,坐着小船一直向龙山那边划去。这一带没有追兵,智伯瑶才喘了口气。他们好不容 易把船划到了龙山跟前,急急忙忙爬上了岸。幸亏东方已经发白了,他们顺着山道走去,跑了一阵子,略略宽了宽心。不料刚一拐弯儿,他们迎头就碰见了赵襄子! 赵襄子早就料到智伯瑶准会从这条路上逃跑,预先带领一队兵马在这边埋伏着,当时就逮住了智伯瑶,砍下他的脑袋。智国抹脖子自杀了。三家的兵马合到一块儿,把沿着河边的堤坝拆了。大水仍旧流到晋水里去,晋阳城又露出了旱地。赵襄子安抚了晋阳的居民之后,向韩康子和魏桓子道谢。他们宣布智伯瑶的罪恶,并照古时候的习惯,把智家的男女老少杀得一个不剩。韩家和魏家的一百里土地和户口,当然由各人收回去了。智家的土地和户口,他们就平分了。 韩康子、赵襄子和魏桓子三家灭了智伯瑶,都想趁着这个时候把晋国分了,可是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能说干就干,总得找个恰当的时机才好。 公元前438 年,晋国的国君晋哀公死了,儿子即位,就是晋幽公。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见新君软弱无能,就商定了平分晋国的办法。他们把晋国的绛(jiàng) 和曲沃(wò) 两座城给晋幽公留着,别的地界三家就瓜分了。这么一来,韩、赵、魏三家就称为“三晋”,各自独立。晋幽公只好在三晋的势力之下凑合活着。他不但不能把三晋当作晋国的臣下看待,反倒要一家一家地去朝见他们,地位就这么颠倒过来了。 公元前425 年,赵襄子得重病死了。就在这一年,韩康子和魏桓子也都病死了。这三家的继承人分别叫韩虔(qián)、赵籍和魏斯。他们打算自己正式做诸侯。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成周(在河南洛阳东北) 去见周威烈王,要求他把他们三家 加在诸侯的名册上,还说:“韩虔、赵籍、魏斯都因为尊敬天王,才来禀告。只要天王正式封他们为诸侯,他们就能辅助天王。”周威烈王一想,不认可也没用,就封韩虔为韩侯,魏斯为魏侯,赵籍为赵侯。 这新起来的三个诸侯宣布了天王的命令,各自立了宗庙,向列国通告。各国诸侯都来向他们贺喜,只有 秦国不跟中原诸侯来往。中原诸侯当时还把它当作戎族(山戎的部族)看待,秦国当然没派人来。 晋幽公之后,到了他孙子的时候,三晋干脆把这个挂名的国君也废了,让他去做个老百姓。从此,晋国的统治系统就断了,以后只有韩、赵、魏三国,连晋国这个名称也不用了。 样张二 悬梁刺股 齐国用孙膑的计策,大败魏军之后,过了五年(公元前338 年),秦孝公得病死了。太子即位,就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做太子的时候,因为反对过新法,被商鞅定了罪,他的老师公子虔被割去了鼻子,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如今他当上了国君,公子虔和公孙贾他们就得了势。这一帮人都是商鞅的冤家对头,以前的仇恨可得清算一下。秦惠文王就给商鞅加了个谋叛的罪名,把他杀了。 秦惠文王杀了商鞅,可并没改变商鞅的法令。战国七雄里边,最强盛的就数秦国。是联合起来抵抗秦国呢,还是联合秦国来保存自己,六国诸侯都不能不考虑这个事,于是出现了“合纵”和“连横”两种主张。 “连横”就是说,中原诸侯应当跟秦国亲善,形成东西联盟的局面。从地理上看,东西连成一条横线,所以叫“连横”。“合纵”就是说,中原诸侯应当联合起来一同抵抗西方的秦国,形成南北联盟的局面。从地理上看,南北合成一条直线,所以叫“合纵”(“纵”就是“直”或“竖”的意思)。就在这种时势下,出来了两个能说会道的政客,借着合纵、连横的事儿,追名逐利,东游西说,闹得天下鸡犬不宁。 那个借着合纵出名的人叫苏秦。他是洛阳人,本来没有一定的主张,合纵也好,连横也罢,他只打算仗 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弄个一官半职就行。不论哪个君王,只要给他官做,都可以做他的主子。他想先去见周天王,可是人家不给他在天王跟前推荐,他就改变了主意,上秦国去了。他见了秦惠文王,就说连横怎么好,秦国这样强大,正好一步一步去兼并六国。谁知道秦惠文王自从杀了商鞅之后,就不喜欢外来的客人。秦惠文王听完了苏秦的话,挺客气地回绝了他,说:“我的翅膀还没那么硬,哪儿能飞得高呢?先生的话挺有道理。可是我得先准备几年,等到翅膀硬了,再请教先生。” 苏秦 苏秦碰了个软钉子,却没死心,仍希望秦惠文王用他。他费了好多工夫,写了一封长信,帮秦惠文王出主意,去并吞列国。他把这封长信献给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潦潦草草地看了看,就搁在一边了。苏秦在秦国耐着性子等了一年多,家里带来的盘缠都花光了,身上的衣服也破旧了,眼瞧着再待下去,连吃饭住店的钱也没有了,于是只好回家去了。 苏秦回到家里,仍想着怎么升官发财。他琢磨着:“秦国不用我,还可以去找六国。我拿利害去打动六国的君王,难道他们就没有一个肯用我的?”苏秦就开始研究起兵法来了。有时候念书念累了,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急了,骂自己没出息,拿起锥子在大腿上刺了一下(文言叫“刺股”),当时血都流出来了。这一下子,苏秦精神了,接着又念下去。据民间传说,苏秦读书有时候太累了,就趴在案头上打起瞌睡,他想办法不让自己打瞌睡,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一头拴住自己的头发。他犯了困,脑袋一顿,头发一揪,就把他揪醒了(文言叫“悬梁”;据记载,苏秦曾经“刺股”,而“悬梁”是汉朝人的故事)。他这么悬梁刺股,苦苦地熬了一年多时间,竟然也读熟了姜太公的兵法,记熟了各国的地形、政治情况、军事力量。他还研究了诸侯的心理,以便当说客时迎合他们,说动他们重用自己。 这时,苏秦觉得自己做官的资本准备得差不多了,就跟他兄弟苏代、苏厉商量说:“我的学业已经成功了。天下的富贵只要我一伸手就能拿到。要是你们能给我凑点儿盘缠,能让我周游列国,等到我出头了,我一定推荐你们。”他又把姜太公的兵法和中原列国的形势讲给他们听。两个弟弟被他说服了,拿出钱来送他动身。 苏秦到了燕国,见了国君燕文公,对他说:“燕国虽说有两千里土地、几十万士兵、六百辆兵车、六千多名骑兵,可要是跟西边的赵国、南边的齐国一比,就显出力量不够了。近几年来,赵国强大了,齐国强大了。可是强大的国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国反倒太平无事。大王您知道这里头的缘故吗?”燕文公说:“不知道。”苏秦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有赵国挡住秦国。秦国离燕国远,就是要来侵犯的话,也必须先路过赵国。因此,秦国决不能越过赵国来打燕国。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那就太容易了,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大王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挺远的秦国,这种做法很不好。要是大王用我的计策,先去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去联络中原诸侯一同抵抗秦国。这样,燕国才能够真正安稳。”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但就怕列国诸侯心不齐。苏秦说他愿意先去跟赵国商量。燕文公就供给他礼物、路费、车马和底下人,请他去跟赵国接头。 苏秦到了赵国,赵肃侯听到有燕国客人来,亲自去迎接。他对苏秦说:“贵客光临,有何指教?”苏秦说:“如今中原各国,最强盛的就是赵国,秦国最关注的也是赵国。可是为什么秦国不敢发兵来侵犯,还不是因为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吗?可有一样,韩国和魏国并没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若是秦国真的发大军去打韩国和魏国的话,这两国很难抵抗。如果韩国、魏国投降了秦国,赵国可就保不住了。我仔细研究了列国的地形和政治,中原列国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列国的军队比秦国多十倍。要是赵、韩、魏、燕、齐、楚六国联合起来一同抵抗西方的秦国,还怕打不过它吗?为什么一个一个都断送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国呢?六国不联合起来,而单独地向秦国割地求和,绝不是办法。要知道六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不足。要是大王联合诸侯,结为兄弟,订立盟约,不论秦国侵犯哪一国,其余五国一同去帮它。这样,一个孤立的 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国吗?我说咱们不如约同列国诸侯到洹(huán) 水(又叫安阳河,从山西流到河南) 来开个大会,商量共同抗秦的大事。”赵肃侯听了苏秦合纵抗秦的计策,完全同意。他就拜苏秦为相国,把赵国的相印交给他,又给了他一百辆车马、一千斤金子、一百双玉璧、一千匹绸缎,叫他去游说各国诸侯。 苏秦当上了赵国的相国,乐得轻飘飘的,好像在云端里似的。他准备先去联络韩国和魏国。刚要动身的时候,赵肃侯召他入朝,说有要事商议。苏秦连忙去见赵肃侯。赵肃侯对他说:“刚才边界上来了报告,说秦国进攻魏国,把魏国打败了,魏王向秦国求和,把河北的十座城割让给秦国了。万一秦国侵犯过来怎么办呢?”苏秦心里吓了一跳,他想:要是秦国军队到了赵国,赵国一定会像魏国一样割地求和,他那合纵的计策不就吹了吗?他做官发财的本钱不就没了吗?可苏秦没显出心慌的样子,他很镇静地说:“秦国的军队刚打了魏国,已经累了,一时半会儿不会打到这儿来的。万一来了,我也有退兵的办法。”赵肃侯说:“既是这样,你先别出去。要是秦国的兵马不过来,到那时候你再动身吧。”苏秦只好留下,请赵肃侯加紧准备,防御敌人。 苏秦回到相府里着实担心。末了,他想出一个法子来:他要利用一个人,叫秦国不来攻打赵国。可有一 层,那个人也非常机灵,哪儿能乖乖地让苏秦利用呢?苏秦必须使出很巧妙的高招儿来才行啊。 样张三 鸡鸣狗盗 秦昭襄王听说平原君收养了几千门客,叹息着对向寿说:“像平原君那样的人,恐怕天下少有吧。”向 寿说:“虽说如此,但他若比起齐国的孟尝君来,还差得远着呢!”秦昭襄王问:“孟尝君又是怎样的人?”向寿说:“孟尝君田文继承他父亲田婴做了薛公(薛,在山东滕州东南;田婴封于薛,称为薛公,田文继承他父亲,也叫薛公),就大兴土木,修盖房子,招待天下各种人物。只要是投奔他的,不管有什么能耐,他一概收留,吃、喝、穿、戴,他全包了。他的门下真是人才济济,平原君哪儿能比得上他啊!” 孟尝君 秦昭襄王说:“我挺尊重像孟尝君那样的人,怎么才能请他到秦国来呢?”向寿说:“这有什么难?只要大王打发自己的子弟到齐国去做质子,然后请孟尝君上这儿来。我想齐国是不能不答应的。等到孟尝君到了这儿,大王拜他为丞相(秦武王改相国为丞相),齐国也只好拜咱们的人为齐国的相国。这么着,秦国跟齐国联合到一块儿,若打算收服诸侯,事情就好办多了。” 秦昭襄王真打发自己的兄弟泾阳君到齐国去做质子,请孟尝君上咸阳来。就在这短短的几天,孟尝君和泾阳君交上了朋友。齐宣王在公元前301 年死了,他儿子即位,就是齐湣(mǐn)王。齐湣王不敢得罪秦国,只好让孟尝君去秦国。后来大臣当中有人对齐湣王说:“大王既然诚心跟秦国结交,何必一定要把泾阳君留在这儿做质子呢?”齐湣王就把泾阳君送走了。 公元前299 年,孟尝君带着一大帮门客,一同到了咸阳。秦昭襄王亲自去迎接他。他见孟尝君左呼右拥,威风凛凛,不由得对他更加敬重起来。两个人说了一些敬仰彼此的话。孟尝君奉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袍子,作为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当时就很得意地穿上,向宫里的美人们夸耀了半天。那时候天还暖和,他就把袍子脱下来交给手下的人并吩咐好好地收藏着。 孟尝君和他的一些门客到了咸阳之后,一些秦国的大臣怕秦王重用孟尝君,就在背地里商量着怎样排挤他。秦王择了个日子,拜孟尝君田文为秦国的丞相。接着就有大臣对秦王说:“田文是齐国的贵族,手下的人又多,现在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打算。要是他利用丞相的权力暗中谋害秦国,秦国不就危险了吗?”秦昭襄王说:“你们说得也对。那么,还是把他送回去吧。”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事他差不多全都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啊?”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了。 泾阳君为了建立自己的势力,在齐国的时候就跟孟尝君交上了朋友,这会儿听说秦王把孟尝君软禁了,还想谋害他,就替他想办法。泾阳君带了两对玉璧送给秦王最宠爱的燕姬,请她帮助。燕姬拿三个手指托着下巴颏儿,斜着眼睛,装腔作势地说:“让我跟大王说句话倒是不难,你把这两对白玉带回去,别的谢礼我一概不要,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子就够了。” 泾阳君把她的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皱着眉头说:“我就有那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儿还能要回来啊?”当时有个门客说:“我有办法。”他立刻去跟那个管衣库的人闲聊天儿,看准了门路。当天晚上,这位门客从狗洞爬进宫里,找着了衣库,准备去偷那件皮袍子。他掏出好些钥匙,正在开门的时候,看库的人惊醒了,咳嗽了一声。那个门客就装狗“汪汪”地叫了两声。看库的人就放了心,又睡着了。那个门客进了衣库,开了箱子,拿出那件银狐皮袍子,然后又锁上箱子,关上库房,从狗洞钻了出去。 孟尝君得到了这件皮袍子,送给了燕姬。燕姬就甜言蜜语地劝秦王把孟尝君放回去。秦王最终依了她,发了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回去。 孟尝君得到了文书,好像漏网之鱼,急急忙忙地赶往函谷关(在河南灵宝西南)。他怕秦王反悔,派人来追,又怕把守关口的人刁难他,就更名改姓,打扮成买卖人的样儿。他的门客中有个专门会假造文书的人,很巧妙地把那过关文书上的名字改了。他们到了函谷关,正赶上半夜。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口要到鸡叫的时候才许放人。他们只好在关里等候天亮。孟尝君十分焦急,万一天亮以前,秦王派人追上来怎么办?好在孟尝君的门客之中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大伙儿正发愁,忽然门客里有人捏着鼻子学起公鸡打鸣儿来了,接着一声跟着一声,好像有好几只公鸡在应和着,紧跟着关里的公鸡全都打起鸣儿来。关上的人就开了城门,验过孟尝君的过关文书,让这批“买卖人”出了关口。 孟尝君偷过函谷关 那边秦国有个大臣,一听到秦王把孟尝君放了,立刻赶着去朝见秦昭襄王。他说让孟尝君回去,好比“纵虎归山”,将来必有后患。秦昭襄王果然后悔了,立刻派人去追。那些追上去的人快马加鞭,连夜赶路。他们赶到函谷关,天还没亮。他们查问守关的人,说:“孟尝君过去了没有?”守关人说:“没有。”还拿出过关文书让他们瞧,果然没有孟尝君的名字。他们这才放了心,心想大概孟尝君还没到呢。 等了半天,孟尝君还没来,他们就起了疑,又跟守关的人说了孟尝君的长相,还有他带着的门客的人数和车马的样子。守关的人说:“哦!有,有!他们早就过去了,是第一批过的关。”他们又问:“你什么时候开的城门?我们到这儿的时候,天黑黑的什么都还看不清楚。难道你半夜里就开了城门?”守关的人一愣,说:“谁说不是呢?我们也正在纳闷儿,城门是鸡叫以后开的,可是等了半天,东方才发白。我们还奇怪,今天的太阳怎么出来得这么晚?”追赶的人一听这话,就知道赶不上了,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报告秦昭襄王。 ·市面上林汉达著作的版本较多,为什么首选《中国历史故事集》? 《中国历史故事集》(春秋、战国、西汉、东汉)相比《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篇》《上下五千年》等,是最能体现林汉达写作风格的一套书。首先,在组材方面,用“跟镜头”的方式,将主线“一线贯穿”,即一个故事关联下一个故事,中间不断线。 其次,在语言方面,使用口语化的表述,多动作、表情、心理等描写,犹如在道家常,无传统历史书那种居高临下之感。很少直接评论人和事,而是把态度融合在叙述的口气和用词上,与读者平等交流,亲切自然。 ·为何分为《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四本书? 分为四册是为了让每部书的内容体量适中,重量较轻,一来避免大部头书对孩子造成的压迫感,二来拿着书阅读时也不会太重。另外,分册也方便读者购买喜欢的朝代内容,给读者更多自由选择。 ·这是一本轻松有趣的历史启蒙书,也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语文“宝库”。 历史启蒙毋庸置疑,语文“宝库”主要体现在,书中涉及大量成语故事,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暗箭伤人”“唇亡齿寒”“退避三舍”“卧薪尝胆”“起死回生”“狡兔三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图穷匕见”“破釜沉舟”“约法三章”“暗度陈仓”“四面楚歌”“苏武牧羊”“投笔从戎”“得陇望蜀”,等等。 ·专为孩子设计的“状元”藏书票,凑齐四张,可解锁藏书票背后的“名画”拼图。 四张“状元”藏书票分别是明朝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六首”状元丁显、“圣旨建坊传美名”状元任亨泰、被“梦”选中的状元许观。名画为明代沈周的《东庄图册-知乐亭》。希望小读者像状元一样考试顺利,同时能在“知乐亭”中劳逸结合。 ·本套书不仅有96个有趣的经典故事,还有123幅难得一见的古画,图文相得益彰。 《春秋故事》24个故事,36幅图。《战国故事》26个故事,38张古画。《西汉故事》25个故事,27张古画。《东汉故事》21个故事,22张古画。古画与内容是有关联的,既形象生动,又能缓解阅读纯文字时的疲惫感。这些古画都出自古代典籍,较为难寻。 ·大字版,排版舒朗,阅读体验感好。 ·精编精校,生僻字注音。 本套书在原本的基础上做了精编精校。比如,原版为“放虎回山”,考虑到成语的规范性,也为了小读者积累最准确的成语,改成了“放虎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