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
ISBN: 9787101162646
1.评解者:杨天才,1962年生,甘肃兰州人。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副教授。先师从兰州大学教授张崇琛研究先秦两汉文学,再师从易学大家张善文先生研究唐前文献学,完成博士论文《周易正义》研究。现在浙江农林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古代汉语,文献学概要,《周易》导读(选修课),《周易研究》(专业选修课)。出版专著有《周易通解》《周易》(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国学十典·周易》等。
“谦谦君子”无所不利 亨。君子有终。 《谦》卦象征着谦虚:亨通。君子若保持谦虚的美德,就能得到美好的结果。 《谦》,卦名,艮下?坤上?。艮为山,坤为地,山本应在地上, 而在《谦》象中,高山却卑处地下以象征“谦虚”。《谦》以“地中有山” 象征着谦虚谨慎、乐善好施的美德。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六,谦而又谦的君子,可以涉越大河,吉祥。 初六失位,动则变,变而上应六四。二至四互为坎,六四在互坎, 坎水为川,故初六有利涉大川之象。 六二,鸣谦,贞吉。 六二,宣扬谦虚的美德,吉祥。 六二本上应五,然五失位无应,六二动而有变,变则二至四互为兑,兑为口,故谓之“鸣谦”。六二以中正之位,超越初六之自我制约而“鸣谦”,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自谦,故“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九三,有功劳而能谦虚的君子,必然有一个美好的结果,吉祥。 九三就是卦辞中所称赞的“君子有终”。九三在《乾》,为君子; 身在互坎之中,按《说卦传》,坎为劳,故谓之“劳谦”;又在艮上, 艮为万物终始,故谓之“君子有终”。 《老子》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系辞传》曰:“劳而不伐, 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九三“劳谦”之受益者,岂独君子,实及于万民。 六四,无不利,?谦。 六四,无有不利,发挥谦虚的美德。 ?(huī)谦:即发挥谦虚的美德。?,同“挥”。 九三至六五互为震,六四在互震,震而动,故谓之“?谦”,将谦虚的道德加以发挥、发扬,就无所不利。就卦德而言,六四乘三承五, 在如朱熹所言的“不敢自安”之位。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六五,不富裕是因为其邻国的原因,我用武力讨伐,无有不利。 六五上下相邻之爻均为阴爻,阴虚“不富”。然六五中居君位,下临互坎,坎为寇,故有利于“侵伐”。有寇则必伐,则谦德并非虚弱之象,也并非无原则的虚与委蛇和逆来顺受,而是当伐则伐。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上六,宣扬谦虚的美德,就有利于用兵作战,征伐那些不服的小国和都邑。 上六居《谦》之穷极之位,下临坤卦,坤为城邑,邑中有寇,故曰“利用行师,征邑国”。 《谦》上卦为坤,六二至六四互为坎,则二至六有《师》?象,故自五爻始,有用兵征伐之语。当谦则谦,当武则武,此《谦》之文武之道。 【解读】 六十四卦皆从《乾》《坤》两卦生化出来,如《谦》之九三,本《乾》之九三,乾为天,谦居地下,即“天道下济”,故谓之“谦”。《韩诗外传》引孔子曰:“《易》先《同人》后《大有》,承之以《谦》。不亦可乎?”“大有”而不自满,“同人”而能自谦,《易》之所谓“谦”, 即如《象传》所言,实为“卑以自牧”的“谦谦君子”。《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故《谦》之《象传》以“裒(póu)多益寡, 称物平施”律定君子之行,而“君子有终”无疑是“谦谦君子”所受的最大益处。在几千年的华夏文化中,谦虚始终被视为君子所奉行的美德。 凡六十四卦皆有主爻,就《谦》卦的卦象而言,九三就是它的主爻。我们可以看到,九三的爻辞是“劳谦,君子有终,吉”。也就是说,如果《谦》的总体意义是吉利的,那么首先九三应该是吉利的。而且九三不仅自身是吉利的,与之同处在内卦艮中的初六、六二也是吉利的,不然就无法说明谦虚的作用与力量,此所谓“近朱者赤”;不仅与之同处一卦的爻象是吉利的,与之相应的也应该是吉利的,如上六,就将《谦》的意义发挥到极致,因为上六在与九三相应中已经把谦虚的境界发挥到“利用行师征邑国”的境界。所以,相对于谦虚的“品德”,我们更应注重培养谦虚的“精神”,前者谦让,后者则不然,它已经不是谦虚地说“我不行”,而是说“非我不可”。谦虚的真谛首先是要向别人学习,而不是说自己不行。只有向别人学习,才是真正的谦虚;也只有谦虚到底的人,才有资格骄傲。当然,这种骄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骄傲”,而是一种责任,一种为了大家的利益敢于牺牲的担当。比如,孔子应该是谦虚的典范吧?可是当孔子被匡地的人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全都体现在我身上了,如果上天不要世上再有礼乐文化,以后这个世上也就没有礼乐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想让礼乐文化消亡,那么我就是礼乐文化,这就是天意,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试想,不是谦虚到底的人,能够养成如此的境界吗?有了如此表现的人,又怎么是世俗的“谦虚”所能理解的呢?再比如孟子,据《孟子·梁惠王》记载,当齐宣王问他“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时,孟子回答说:“于传有之。”齐宣王惊惧地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镇定淡然地回答:“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眼里,那威严赫赫、不可一世的纣王,不过就是“一夫”而已。在教育弟子时,孟子还说在劝谏或游说地位很高的大人物时,就必须轻视他、藐视他。一如孔子的“非我不可”的气概,正如《孟子·公孙丑》中,他就霸气地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当然,如果我们要理解孟子这种“舍我其谁”的气概,我们就首先要理解孟子的谦虚。在《孟子·离娄》中,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礼人不答”,这是我们今天的社交中常常遇到的事,当我们对别人的尊重恭敬态度遭到冷遇时,我们常常会感到气愤怨怒,可是孟子则不然,他是“反其敬”。这句话有两层境界:一是我礼敬别人,别人不答理我,我就要以更敬重的态度礼敬他;二是我礼敬别人,别人不答理我,我就要反问自己恭敬是否做到位。这就是谦虚到底,它跟我们今天在各种课堂上教给学生的谦虚根本不是一回事。就《谦》之卦象的本义来看,我们还需要从文字本身认真揣摩,古人造字,不同的字有不同的情感,就“谦” 而言,它的字根是“兼”,其偏旁为“人”,“兼”也就是两个人的意思; 从“言”,就是告诉我们和别人一起说话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心里要有别人。与“谦”相反的是“骄”,是从“马”的,也就是以兽为旁的字。骄,必自大;自大,就是“臭”字。 《说文》曰:“谦,敬也。”《玉篇》解释“谦,逊让也”,本义为内心“恭顺谨慎”,因此《系辞传》说,“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谦者,德之柄也”。《易经》通过《谦》的卦象塑造了一个“谦谦君子”, 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异国他乡,或背井离乡时,如果我们能保持“谦谦君子”的风度,就算遇到艰苦与险难,也能有“用涉大川”的运气与机遇。用《商君书》书里的话理解,就是因为“谦”可以“兼天下之众, 莫敢不为其所好而避其所恶”。 《谦》卦也包含着“损减、不足”的内涵。物以缺为贵,象以缺为美。《易》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天尚不全”。《史记·龟策列传》也说:“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世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物也不能是十全十美的,这是天道,君子顺应天道,就应该对他所做的事留下一点余地。基于这一理论,汉代建房子时,屋顶需少铺三块瓦片,以便下雨天漏风漏雨。后来,这一规矩一直为历代工匠恪守,工匠们在竣工时,总是要留一块砖、一片瓦或二三个砖瓦。这种“缺一点”的感觉,除了尊天而不敢“全”有的心理之外,还有其美学的意义。百姓家是这样,就是皇家也是如此。比如北京紫禁城就少建半间房子,故宫城门也曾少上一颗铜钉。现代美学的观点,也提倡“残缺是一种美”,“距离产生美感”等等。 综观《谦》卦,六爻无一不吉。《谦》卦强调的思想反映了古人对社会公平的一种热切向往。对此,古人以“地中有山”这样的卦象来说明“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道”对谦虚的作用力,从而使谦虚的品格上升到无所不及的境界。 【案例】 一 今天我们还能亲切地记着四千五百多年前的大禹,他的为天下苍生治水而“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就因应着《谦》卦九三爻辞的“劳谦,君子有终,吉”。在大禹那个时代,人心简拙实诚,人的智慧和力量主要是通过征服自然的危险与困难而体现的,而在这些所有的“危险”与“困难”中,治水当属最难的事。 《史记·夏本纪》中说,在遇到艰难的治水大事时,当时的大臣们认为没有比鲧更有才能的,希望帝尧同意让鲧主持治水工程。《山海经》还记载了鲧为了能抑制洪水,从天帝那里偷来一种叫“息壤” 的宝贝,据说是自己可以生长的神土。可是就是这样众望所归的能人,又有上帝宝物的加持,还是没有治好水。由此来看,大禹成功治水的功劳是多么的伟大。可是建立了如此大功的大禹依然谦逊,所以说“劳谦,君子有终,吉”。这样的人,往往能得到万民的拥护,如其《象传》所赞:“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二 南北朝时有一个人叫金楼子,一天晚上朋友来找他,当时天上阴云密布,这个朋友就说:“不久将会下雨。”金楼子占了一卦,得到了《谦》卦。琢磨了一阵卦象后,金楼子说:“你错了,今晚非但不会下雨,还会天晴呢!”果然不久天上星辰就从乌云中露了出来,最后月亮也出来了,当晚大晴。这是为什么呢?从《谦》卦的卦象看,下艮上坤,艮为山、为止,五行属土;上卦坤为地,五行也为土,两个卦象五行均为土,土是克水的,此其一;其二,艮卦的行为特征为“止”, “止”则不能雨。其三,《谦》只有一个阳爻,我们知道,雨的形成条件是阴阳两种能量要基本平衡对等,一阳在中,不能融合众阴,故而也不能下雨。 一、《易经》的主要内容通过卦爻辞的形式表述出来,牵涉着卦象、爻象,《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就从解释卦象和爻象入手,告诉人们《易经》讲的就是日常所用的常识、普遍的知识和道理,它的文字本身不难理解,它所讲的道理也易知易从,主要就是劝善惩恶、避凶趋吉。 二、《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通过对每一卦每一爻深入浅出的解析,告诉人们《易经》的主要特征是讲“变易”之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此拓展、深入认知现实社会和未知世界,指导个人实现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三、《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用精练的语言精心为每一卦拟了小标题,或提示本卦的主要内容,或提醒读者需要关注的重点,或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或引导读者思考本卦的深意。 四、《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在每一卦后都附有“案例”,用一个个与本卦相关的故事,生动体现了本卦的卦理或主旨,使人直观地感受到《易经》“知行合一”的奇妙。 五、《你真能读明白的<易经>》通过“读《易》通例”、两种附录、卦后案例,解释了《易经》“算卦”的操作程序和数理逻辑,告诉人们“算卦”就是一系列有程式可依的数理推演,它的本质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是古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