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5.38
折扣购买: 教学生品论语
ISBN: 9787512689633
本书作者袁顺奎,笔名阿奎。生于1962年,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八十年代末开始发表各类作品,有长篇小说《金漩涡》(合著)、《银色空盘》、《秦家风波》等。出版过理论专著《语言技巧》、《文学戏剧鉴赏》、《音乐美术知识》、《当代中国股市实录》(合著)、《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等。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 ● [词语解释]说(yuè):悦。 愠(yùn):怨恨,一般指心里窝火不发泄出来。 师:孔子说:“学习了一门课,经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么?”你们感到快乐么? 生:不快乐。 师:那么经常去实习和演习呢? 生:实习、演习比较快乐。 师:那么就以实习、演习来理解,因为“习”字在甲骨文中,上面是羽毛,下面是太阳,意思是鸟在太阳下飞,可以理解为练习飞翔。 生:能不能看作飞出去玩? 师:可以。但孔子不会喜欢学生学习时常溜出去玩,我也不喜欢你们这样。 生:后面比较容易理解。“有朋友来看你,肯定是快乐的事。至于别人不理解你,你却一点也不生气,也是君子的表现。” 师:这点你们能做到么? 生:关系一般的能做到,要是好朋友,恐怕就有点生气。连最好的朋友都不理解你,心里总是窝火的。老师,孔子为啥把学习、招待朋友、理解不理解扯一块儿? 师:扯在一起的关键是什么?快乐不快乐。《论语》开首篇,孔子对学生进行快乐教学。学生日常三件事,学习、交友、彼此理解。对这三件事,孔子希望学生保持好心情。你们大学生活的三件事是什么? 生:打工、结社、谈恋爱。 师:打工算是实习,社团活动是交友,谈恋爱就是青年男女之间理解不理解了。 打工、交友是比较快乐的,但你是一个优秀青年,姑娘却不理解你,难道不生气吗? 生:很生气的,老师。她怎么就是不懂我的心? 师:这点我理解。年轻人荷尔蒙很旺,被异性理解的愿望是很强烈的。 生(笑):理解万岁! 师:先别高兴。孔子的时代是乱世,烦恼多多,希望学生能保持快乐心态是对的。错的是不被理解而不生气。这在心理学上讲不通,尤其是亲近的人不理解你,有点怨恨很正常。重要的是怎么让别人理解你。现代西方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卡夫卡,他老爸不理解他,处处压制他,他给老爸写了三万多字的长信,骂他老爸是“专制暴君”,以此来宣泄胸中的怨气。 生:老爸就算不是专制暴君,也会给他一顿胖揍。 师:他没敢交给老爸,让母亲转交,母亲哪敢给丈夫看呢? 生:在孔子眼里,卡夫卡肯定不是君子。 师:君子是孔子培养学生的目标,后面会讲到君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生:登个招生广告,学习的专业是“君子”,有人会报名么?现在要是在求职简历个人专长一栏写上“君子”,招聘单位得傻眼了吧。 师:如果写“小人”,用人单位肯定不要你。君子是和小人相对的。这是孔子这套理论第一个与我们时代格格不入的地方,表面上好像以素质好坏把人分为君子、小人,实质上是封建等级观念在作怪。现代社会有小人吗? 生:“小人”是骂人的词儿。就是狱中罪犯,我们也不能称之为小人,应该叫失 足者。 师:人的素质有高低,文化程度有高低,生活质量也有高低,但说人家小人,那是不道德的。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 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欤!” 1-2 ● [学生名录]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有的说他比孔子小十三岁,有的说小三十三岁。据说长得像孔子,孔子死后,被同学们视为孔子的接班人。 ● [词语解释]弟:悌(音 tì),对兄长的恭敬。 鲜(音 xiǎn):少。 与:同“欤”,语气词。后面大多相同。 师:我们发现在《论语》中提到学生都用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还有冉有和闵子骞也偶尔称一下“子”。 生:可能是班长、副班长,或者助教吧? 师:可能吧。有子的这段话很关键,说出了君子的本质。他说:“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很少冒犯上级;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没有这样的人。君子致力于基础,基础建立了,‘道’就产生了。所以‘孝悌’是‘仁’的基础。” 我们先议孝悌。孔子把孝悌与犯上作乱对应,也就是把父母兄长视为上级。? 生:老师,不对的啦。要是把父母看成上级,要爱他们就很难。嗻,奴才该死! 嗻,奴才有罪!这还过啥家庭生活哟。嗻,奴才自行了断算了! 师:父母不这样看。他们有些人就打骂孩子,认为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力。 生:我们农村父母理所当然地这样认为。 师: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监护权,这种权力和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完全不同。孝顺 不是听话,而是关爱和责任。 生:父母们会跳起来的。难道孩子不该孝顺父母吗?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还要不 要啦? 师:孩子不能一味地只讲孝顺!这种传统美德也应该反思。 生:老师也太过分了,这样会遭万人唾骂的。 师:骂是不理解现代社会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封建伦理是孩子听父母话,沿用到上下级关系,就是下级听上级话;沿用到师生关系就是学生听老师话。孔子很希望把封建的家庭伦理扩展到社会,为了完善社会的管理,建立起听话式教育,这是有悖于现代社会的。 生:老师,那我们可以不听你的话。 师:老师的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话的对与错。现代社会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服务关系,当官的为百姓服务,百姓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说到孝也应该是官孝民,现在我们提倡“顺民心”,就是这个意思。 生:可“父母官”又怎么说?不就是把官视为父母嘛。 师:从父母爱子女的角度提“父母官”是可以的,从父母管子女的角度就不妥当。 现代社会不存在犯上作乱,只存在“犯下作乱”。当官不能为百姓好好服务,恐怕就会被罢免。如果欺压民众,搞得民怨沸腾,那就是“犯下作乱”。 生:现实很残酷,在家里明明我有理,想争辩,父母会说我“没规矩”,是不是父母也有“犯下作乱”之嫌? 师:这是监护。怎么肯定你就有理? 生:老师,孔子说的“道”到底啥意思? 师:“道”的意义很含糊,道家常用这个词。我觉得解释为规矩、规则、规律比较贴切些。 生:古人说的“无道昏君”,也是这个意思吧?父母说我“没规矩”,就是说我是“无道的孩子”。 师:你是“无道昏子”么?要相信世间自有真理在,万事均有对与错,所谓万物皆有其道。 生:老师,古代的“仁”和“大”一样,都可以理解为“人”,是么? 师:是。天大,地大,人亦大。所以“大”就是人。人站在天地之间则是“仁”。 记住现代社会“仁”的基础是人人平等,决不是君子小人、上级下级之类等级间的顺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 ● [词语解释]令:美好。 色:脸色。 师:孔子的意思就是:“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德。” 生:去商店买东西,服务员都是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也不能断言他们全是没有道德的人吧。 师:孔子时代哪知道微笑服务,他说的是虚伪的喜欢拍马屁的人。 生:老师,社会上巧言令色的人吃得开,这种人,人脉很旺。 师:我不否认。可有个问题,一个在外面巧言令色的人,难道在家里就不孝悌了么?人要在社会上混,花言巧语、满脸堆笑想必也是一种才能,尤其是在商业社会里。一个实话实说,整天板着面庞的商人,要和气生财就难啦。这和仁德关系恐怕不大。 生:我家隔壁就有这样一位,逢人点头哈腰,尤其是拍领导的马屁,很肉麻的,可他还真是个孝子。我猜,在座同学的父母,也有这种人吧。 师:巧言令色实在不是叫人喜欢的个性,可断言这种人缺少仁德,缺少“孝”, 孔子的思维不太严密。 生:是很不严密,至少也得做一做社会调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乎?传不习乎?” 1-4 ● [学生名录]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鲁 国南武城人。南武城位于今天的山东枣庄市附近。 ● [词语解释]省(xǐng):内省、反省,自我检查。 生:老师,“省”是不是反省的意思?如果是,那么每天老想着自己的身体,这 个曾子是个自恋狂啊。 师:这里的“身”不是指身体,而是指自己。曾子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做事没有尽力么?与朋友交往不讲诚信么?老师传授的东西没有复习么?” 生:这个曾子和前面的有子一样,被称为“子”,大概也是班长或助教。 师:这点我们应该向曾子班长学习,尤其是讲诚信。诚信是现代社会的基石之一。所谓“信”,就是真话。老子说“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就是真实的话不漂亮,这和上面的“巧言”是对立的。 生:现在广告满天飞,“美言”铺天盖地,商业社会要建立诚信比较难。到小摊上买东西,商贩美言道:“东西便宜,我不赚你钱。”我说:“不赚我钱我不要,我不想接受陌生人的馈赠。”结果商贩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师:知道不好意思,说明他还懂得人应该讲真话。现代社会讲诚信,不仅仅是对朋友,而是对整个社会的。我问你们,社会建立诚信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杜绝欺诈行为呗。 师:那是商业社会的“道”。要是每个人都有诚信档案,不讲诚信的人寸步难行,找工作人家不要,贷款贷不到,开公司不允许……这样的市场经济才叫“有道”。现代社会必须靠制度去建立道德。 生:小人靠制度,君子靠自省。 师:不要拿君子小人区别人,这个封建等级观念,我们已否定了。 本书采用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其中“师”代表教师,“生”代表学生。 “师”为作者,“生”并非一人,这是教师与几个学生之间的对话。不过这种对话, 并非完全实录。 本书收录了《论语》全文,并附有适当的词语解释,便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在原文之后,附有出场学生的介绍,即学生名录,便于对孔子弟子的了解。 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有对原文的解释,用黑体字标示,有些是由学生解释的,有些则是由教师解释的。有歧义的地方在对话中也有部分说明,但不是学术研究,所以不能完全罗列。 除涉及孔子言行的必要史实在对话中有说明外,一般不作过多介绍,因为许多历史文献的真实性,还有学术争论。 笔者没想过要对《论语》进行讲解,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孔子的理论越 来越感兴趣,说明社会上的《论语》热潮也浸染到了大学校园。这种现象令人喜忧参 半。喜的是年轻人关注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忧的是,《论语》是一套封建社会的理 论,里面有精华也有糟粕。如何正确地去品鉴它,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传承中 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老师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甄别的。这促使我去跟学生讲解并品鉴 孔子的理论,让他们能够正确理解这套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