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成语

唐诗中的成语
作者: 单昌学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唐诗中的成语
ISBN: 9787302516750

作者简介

单昌学,简书签约作者,20世纪60年代生人,徐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学之余以读书码字为乐,曾在《思维与智慧》《微型小说月刊》《大公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和文学网站发表100余万字。

内容简介

正当大家陶醉于美妙的乐曲中时,又有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过来了,他下了马,从绣毯上旁若无人地走进帐门。 他,就是宰相杨国忠啊!人家是来参加宴会,也是来会自己的女友虢国夫人的。此时,旁观的人可要知趣,破坏了杨相国的兴致,人家可是要动怒的哦! 杨花纷纷扬扬地飘着,一朵朵地落在水面的浮萍上。杜甫看着眼前的一切,心想:大唐恐怕就要坏在这骄纵荒淫的杨家兄妹身上了。皇上沉迷美色,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任凭杨家人胡作非为,这如何得了啊! 从曲江回来后,杜甫依然心绪难平。夜里回想起白天看到的情景,又联想到自己入京以来的遭遇,他轻轻吟出了这首《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 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 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 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 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 (盍,读è;衱,读jié;饫,读yù;鞚,读kòng;遝,读tà;逡,读qūn) 两年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唐玄宗从长安仓皇出逃。至马嵬坡时,愤怒的将士处死了杨国忠,然后又逼唐玄宗杀了杨玉环。万般无奈的唐玄宗只好下达赐死令,让杨玉环用一根白绫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杨家兄妹及其曾有的荣华富贵,自此烟消云散。 又过了两年,杜甫要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不料半路上却被安史叛军捉了回来。那个春日,杜甫再次来到了曲江边。繁华不再,骑尘满城,满心哀痛的杜甫写了《哀江头》一诗。在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是的,美人遭遇仇恨和杀戮,其美貌终会变成一滩血污。 这一刻炙手可热,下一刻也可能立马冷却。 【成语】放歌纵酒 【释义】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地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 【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杜甫把家从洛阳搬到了长安。 家搬来了,可编制问题却还是没有落实。而京城又是个高消费的地区,偏巧这年秋天,长安又闹雨灾,庄稼歉收,物价飞涨,没啥收入的杜甫过不下去了,只好又带着妻儿,举家搬往百里外的奉先县(今陕西蒲城)。 到了第二年,杜甫的公务员身份终于尘埃落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管理太子护卫队的官吏)。 当年十月,杜甫赶往奉先县去探望妻儿。途经华清宫时,想到唐玄宗此时正带着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而满朝文武又大多是荒淫贪婪之徒,他们穷奢极欲,根本不顾及民生疾苦和社稷安危,杜甫禁不住忧心忡忡。 等到了家,杜甫惊呆了,一家人正在号啕大哭,原来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 还有什么比丧子之痛更令人悲伤的呢? 从路上的见闻和自家的遭遇,杜甫隐隐感觉大唐正进入一种可怕的危局,因此,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那首诗里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表明了“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的忧虑。 实际上,当时安禄山已经在北方起兵了。不久叛军就攻陷长安,唐玄宗随后逃往四川,杜甫的官路一下被拦腰掐断了。京城一带不能去了,杜甫只好带家人逃往鄜(fū)州 (今陕西富县),在那个叫羌村的地方住了下来。 听说太子李亨已在灵武即位后,杜甫立即动身北上去追随新皇帝。万万想不到的是,竟然会在半路上遭遇贼兵,结果,杜甫又被押回了长安。 刚当上官,谁料转眼却成了俘虏。此时的杜甫,其糟糕的心境可想而知! 那个月夜,杜甫想到了远在鄜州的妻儿,在泪眼蒙眬中,他写下了《月夜》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本来可以和妻子一起赏月,现在她只能一个人看月思人了。儿女们都还小,他们还不懂大人思念中的辛酸。此刻,想是夜雾已经打湿了妻子的头发,寒冷的月光正映照在她的手臂上。何时才能共倚窗帷,在月光下互相为对方拭去思念的泪水呢? 又一个春天到来了,杜甫看到的不是明媚的春光,而是破败和荒凉的景象。那些美丽的花朵都带着伤感的色彩,小鸟的叫声也让人心痛不已。愁啊愁,愁得白了头,他多么希望这兵乱能早日平息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只是发愁和被动地等待,又有什么用呢?杜甫开始寻找出逃的机会。四月里的一天,乘人不备,他终于逃了出来。他知道新皇上肃宗已在凤翔,于是不顾千辛万苦,心无旁骛地直往那儿赶去。 见到肃宗后,杜甫喜极而泣,连写了三首《喜达行在所》(行在所是指皇帝巡行所到的地方)。 肃宗念杜甫忠心可嘉,立即授予他左拾遗一职。 有了新职务,杜甫就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 结果,因为上疏替宰相房琯说话,杜甫上任刚一年,就栽了个跟头。 因为房琯在领兵平叛时指挥不当,导致唐军在陈陶斜一战中损失惨重,肃宗要依规处罚房琯。杜甫和房琯私交甚好,主动出来为房琯脱罪,结果就惹恼了肃宗。 不管肃宗高兴不高兴,杜甫依然坚持己见。肃宗烦了,再见到杜甫,就没了好脸色。 杜甫便开始去曲江头喝酒赏景,即使没钱,典衣服、赊欠也要买酒喝——人生短暂,又被冷落,那就及时行乐吧: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其二) 在朝中待着,只会自讨没趣,杜甫便请假要回鄜州探亲,肃宗说:去你的吧。 探亲路上看到的自然是山河破碎的景象,到家后,家中情形也令杜甫感到辛酸。他盼望着大家和平、小家安定,回京后就写了一首一百四十句的长诗——《北征》,期望肃宗能带着臣民,实现“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理想。 但杜甫还是被贬了官——去华(huà)州(今属陕西渭南市)当司功参军(地方文教负责人)。 赴任的路上,杜甫再次目睹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苦难,感慨悲愤之余,写下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这六首诗作。 到任后,烦琐的公务让杜甫忙得不可开交。劳累不说,关键是生活条件也极为恶劣,并且不久之后还遭遇了大饥荒。 杜甫实在受不了,一咬牙弃了官,一路向北投奔在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弟弟去了。 到了秦州,杜甫的生活没有丝毫改观,有时还会饿得到野地里挖野菜充饥。这样的时刻,杜甫难免会心生感慨:我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落到如此地步,多像是一个美女被遮住了容颜啊!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秦州也待不下去了,杜甫便又带着家人,一路跋山涉水地来到四川。 到了四川,一开始有彭州刺史、诗人高适的资助,后又有节度使严武的帮助,杜甫的境况开始有所改善。他还在别人的赞助下,在成都郊区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处房子,这就是杜甫草堂。当然,这草堂的主建筑也只是间茅屋,屋里的陈设也是简陋至极,不然,杜甫就不会写出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毕竟衣食无忧了,还有了安顿身心之所,住处周边的风景也不错,杜甫心情也因此好了很多,写出的很多首诗歌也带上了小清新之风,比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等等。 可他乡再好,毕竟不是故乡。静下来的时候,杜甫还是希望战乱能尽早结束,以便自己能回归故土,与家人共享天伦。在当时写的《恨别》一诗中,他就抒写了这样的感慨: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冬天,唐军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纷纷投降。次年正月,正在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后,仿佛看到了唐军全面胜利的曙光,于是在欣喜若狂之余,挥笔写下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但“放歌纵酒”后的杜甫,并没能如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洛阳。等待他的,依然是漂泊。 【成语1】稻粱谋 【释义】谋:谋求。禽鸟寻找食物。比喻人谋求衣食。 【出处】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成语2】穷困潦倒 【释义】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出处】唐·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从少年时就开到秦晋和吴越等地漫游。漫游期间,赏景、读书两不误,既为开眼界,也为自己的未来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储备。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二十四岁的杜甫来到了东都洛阳,他要考进士了。 考试结果未能如愿,落第了。 科场受挫,杜甫便又开始新一轮漫游——方向:东;地点:齐鲁和燕赵之地。 在齐鲁大地漫游期间,他登上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写得开阔、大气,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青年才俊的豪情壮志。 本篇要写的内容,都跟“登高”有关。 几年后,自齐赵之地归来,杜甫把家安在了洛阳。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识,于是两人结伴东游,其间高适又入伙,三人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后杜甫又跟李白同游了齐鲁大地。 此次东游,当然也是见山上山,见台登台。“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遣怀》),很有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势。 杜甫和李白分别后,杜甫就来到了京城长安,准备一试身手,大展宏图。 但子美子美,只是他自己想得美,现实,确实不如看上去那么美。 在京城求爷爷告奶奶,又给皇上和朝廷一篇又一篇地献赋,折腾了几年,才落得个“待制集贤院”的名分。 这“待制”的时间有点长,两年过去了,还没得以授官。杜甫心想:我老有才了,你们都把那些平庸之辈选上去了,为何总也想不到我呢?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的一个秋日,杜甫同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四人,一起登上了慈恩寺塔(今大雁塔),然后每人各写了一首诗,杜甫写的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的后几句是这样的: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回过头去呼唤虞舜那样的英主,可九泉之下的虞舜也在为当世发愁啊。想当年穆王与王母在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想想真是令人痛惜!像黄鹄一样的贤能之士一个个远走高飞,哀鸣不止,不知所终。只剩下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在朝中追名逐利,在为一己之利奔忙。 玄宗皇上只顾享乐,任凭平庸奸邪之臣祸乱朝纲,杜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为自己着急,也为朝廷着急。 果然,三年后,安禄山就带着乱军打来了。好容易步入官场的杜甫,立即踏上了险恶的逃亡之路。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因追随新皇帝唐肃宗而官拜左拾遗,结果却又因为宰相房琯脱罪而遭贬官。 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杜甫心内郁结,常常眺望不远处的西岳华山,一任思绪飞到天上,于是便有了他的第二首《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崚嶒,读léng céng;栝,读guā) 在杜甫的眼中,华山是那样的高,那样的险,四周的山峰都好像是它的儿孙。没有仙人九节杖,要想登上顶峰,那可是难上加难的事。山上的峡谷非常险,就如一根箭杆直插到天上,车子进来便很难回去。等到秋风过后,就登上山巅,到白帝那儿,访求成仙之道去。 再没了年轻时登泰山的豪情,杜甫开始彷徨无措,甚至有点心灰意冷了。 不久,杜甫就弃了官,北上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又南下四川。 初到四川那几年,在彭州刺史高适等人的帮助下,杜甫的生活有了起色,过得也算顺心。 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闻听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杜甫欣喜若狂,并有了回归家乡洛阳的打算。 然后,杜甫欲东下游吴楚。次年在阆州时,又听说好友严武来任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立即放弃东游吴楚的念头,马上跑回成都来追随严武了。 严武念及旧情,把杜甫招入自己的幕府中,还给了他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 在成都当差期间,虽安史之乱已平息,可京城并不安定,因为吐蕃随后又乘机闹事。一天,杜甫登楼北望,写下了这首《登楼》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之所以“万方多难”“寇盗相侵”,只是因为皇上不圣明啊!在这样的形势下,杜甫也只能写写诗,像隐居时的诸葛亮吟诵一下《梁甫吟》罢了。 严武脾气很差,所以杜甫这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差事干得并不顺心。一年后,杜甫辞了职。不久,严武去世。 之后,杜甫又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讨生活。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杜甫虽然吃穿不愁,可毕竟长期漂泊,加上年龄已大,他终于被病魔缠上了,眼花,耳聋,又有肺病,生活质量是每况愈下。 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五十六岁的杜甫再次登高,并赋《登高》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满眼的萧条,满身的病痛,满腹的惆怅。曾经“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只能在追怀故人和往事中,艰难度日了。 在夔州生活三年后,杜甫又开始东下,来到岳州,他登上了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孤苦无助,漂泊无依,拖着病躯站在岳阳楼上,诗人哭了。 接着,杜甫又来到衡州。在这里,他见到南岳衡山,不知当时他登山了没有,反正他又完成了他的第三首《望岳》,这诗主要突出衡山的神异,还用很多文字对祭祀之礼发表议论,最后两句是: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意思是说祭祀之玉要忍耐衰败的世俗,但神会借着它而降福人间的。 唐朝在走下坡路,杜甫也已步入衰朽的暮年。所谓的福分,那只有拜天所赐了。 杜甫后又来到潭州(今长沙),遇兵变,于是出城避乱,至耒阳又遇水灾,被困十多天。传说耒阳县令闻讯后,派人给杜甫送来酒和牛肉。因吃得太多、太急,一代诗圣竟被撑死了。 诗人倒下了,他再也不会登高了。而他留下的诗歌,却成了后人心目中难以企及的高度。 "以源于唐诗的成语引出诗歌创作背后的故事 用诗作铺展出诗人各自的人生轨迹 在创作者的命运沉浮中重现大唐绚丽画卷和变幻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