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辨苏州](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421/18/20220421180022348.jpg)
出版社: 古吴轩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6.80
折扣购买: 考辨苏州
ISBN: 9787554608579
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反映在地名上亦极具 特色,由城门、桥梁、街巷等地名,一望而知这是一 座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可以说,苏州的地名是 苏州古城历史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苏州古老文 明的一个体现,一个标志,一个证据。特别是在今天 整个城市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保持苏州地名 的稳定不变,已成为保护苏州古城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可以说是一条最后的防线。如果苏州地名的稳定性 遭到破坏,那么苏州古城的味道也就所剩无几了。正 是本着以上的认识,拙文拟就苏州地名发展的历史、 特点以及如何保持苏州古城地名稳定不变的问题,提 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供研究参考,祈专家、学者不 吝指正。 由于史志资料的缺佚,对于苏州地名的演变过程 ,已难以做出全面的叙述,只能依据传世的文字和地 图资料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索。众所周知,苏州是一座 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它的城门名称早在建 城之初便已确定。东汉时成书的《越绝书》载有阊门 、娄门、平门、蛇门、姑胥门、巫门、齐门、匠门( 另有地门、近门则不知其位置所在,后亦不见著录) 等城门名称。稍后的《吴越春秋》也记有水陆城门各 八座之数和部分城门的名称。一个城市的定名如此之 早,并且保持两千五百多年不变,这在国内是极少的 。 当然,作为一座周回四十七里的吴国都城,不可 能只有城门的名称,但当时城门以外河、桥、街巷等 地名,汉以前的史籍不见著录,现在能见到的最早记 载是唐陆广微的《吴地记》,其中确切记载了苏州八 门的名称,“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 匠二门,北齐、平二门”,同时还一一列出了108座 桥梁、60所古坊、数十个寺院和吴县、长洲二县各20 都的名称。自此以后,苏州地名日益增多,也多有变 化,但《吴地记》所记的地名基本上被保留下来,有 不少至今未变,可知是书所记的地名是经过长时期稳 定以后被传承下来的。据考证,《吴地记》非出_人 之手,由书中内容推知,成书时间上限在北魏约公元 6世纪初,下限延至南宋约公元13世纪。因此,可以 认为南北朝至唐宋之际是苏州地名发展的成熟阶段。 由宋代名志《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和著名的《 平江图》可知,彼时苏州已有桥梁300多座、坊巷300 多条,不仅地名的数量多,而且内涵丰富。 唐宋以后至明清时期,随着苏州经济的繁荣、人 口的增多、市政建设的发展,苏州古城地名最重要的 变化是街巷里弄的地名不断增多,经历了_一个由坊 巷制向街巷体系过渡的时期。由著名画家徐扬所绘清 乾隆《姑苏城图》来看,由街(路)一巷一弄(里) 三个层次所构成的新的街头巷体系,已完全代替了旧 有的坊巷制,城内自然和人工地理实体都已有了固定 的名称,标志着苏州古城的地名已极其完备和周密了 。自此以后直到民国时期,苏州地名除有个别调整和 补充之外,一直保持着乾隆《姑苏城图》上所标注的 地名不变,成为我国古城中地名最为稳定的城市之· 。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适应社会生产和人民生 活需要而产生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经历了 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早 期的地名是由群众口头相沿而成的,然后再由文人的 参与,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用文字加以固定, 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日趋完善、稳定和规范。因此 ,一个地方的地名就与这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有密切 的关系。苏州向称文风昌盛,历代地方官又多儒雅之 士,因而反映在地名上亦具有许多特点,概括起来有 八个方面:历史悠久,长期稳定,内涵丰富,名称多 样,雅俗结合,局限性小,易记易找,实用方便。 P1-3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