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张爱廷卷)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项目概况 青田石雕因取石料于浙 江南部山区青田县所产的优 质叶蜡石而获其名,雕刻技 艺极为精湛,鱼虫花鸟、山 水人物均神形兼备,为国内 外瞩目,是我国优秀传统石 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青田石雕 进入鼎盛时期,许多佳作被 视为国宝收藏,被作为国礼 赠送。 一、起始 据清康熙年间《青田县 志》记载,青田石雕六朝时 便已问世。20世纪50年代 ,龙泉的双塔内发现一件五 代吴越国时期的青田石雕佛 像造型,可见经唐代高度发 达的文化艺术熏陶,此时青 田石雕技艺已有较大的提高 。元、明时期,中国的印章 艺术由“实用艺术”发展为“ 欣赏艺术”,不少文人把青 田石章引入篆刻艺术之中。 青田县人韩锡胙(1716— 1776)在《滑疑集》中记 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 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 。”元朝书法家、画家赵子 昂(1254—1322)率先用 青田石刻印。明代篆刻家文 彭(1498—1573)本用牙 章治印,自从得青田石后, 就以石替之,不再作牙章, 使“冻石”之名,艳传四方, 促使石质印章逐步取代金玉 印章,极大地推动了篆刻艺 术的发展。明代屠隆 (1542—1605)所著的《 考盘余事》载:“青田石中 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 ,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 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 而笔意得尽也,今亦难得。 ”除石章外,元、明时期青 田石雕还有笔筒、墨水池、 石碑、香炉、佛像等。在山 口村头龙溪庙,原有一只青 田石雕香炉,上刻“明景泰 壬申年春立”字样,三足齐 腹鼎立,无花纹装饰,炉体 隐约可见刀凿痕迹。浙江省 博物馆藏有《大明鱼篮观音 》一尊,高20厘米,用青田 紫岩雕成,雕像姿势生动, 仪态端庄,线条流畅。 二、延续 《青田县志》将青田石 称为“图书石”,列入《物产 志·货志》。青田县石雕厂 原藏有清乾隆年间的一件《 三脚狮球香炉》,炉腹呈扁 圆形,直径约20厘米,炉腹 三面有形态逼真的荷花浮雕 ,三脚下呈虎爪状,上端饰 以虎面纹。山口林姓大门上 清咸丰年间的一对石雕壁饰 “五福临门”线条流畅,其中 蕉叶造型概括,以高浮雕手 法雕刻有5只蝙蝠,形态各 异,造型准确。清《青田县 志》中所载的《方山采石歌 》中日:“方山石,石何奇 ,巧匠斫山手出之。大者仙 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 。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 豹熊罴狮。”可见当时青田 石雕题材广泛,品种丰富, 手法多种多样。乾隆皇帝八 旬万寿节时,大臣将青田石 镌刻成“宝典福书”印章一套 献作寿礼,印章共60枚,分 上下两层装在紫檀木雕龙纹 图案的匣内,石色明净,石 质细腻,精致美观,现珍藏 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中叶,青田石雕开 始远销海外。同治三年 (1864),青田方山人杨 灿勋乘船横渡印度洋,过非 洲好望角,运青田石雕产品 远销英国。光绪初年,山口 村林茂祥更新石雕品种,销 往欧洲,颇受欢迎。光绪十 八年(1892),山口村商 民季兆鋆等七人前往南洋群 岛及印度一带销售石雕,后 转至法国,营业日益发达。 嗣后,许多人纷纷效仿,出 洋贸易,足迹遍历世界各地 。青田石雕商人还多次选送 石雕参加国内外展览。光绪 二十五年(1899),法国 举办巴黎赛会,清政府“费 银15万两,自建会亭,置赛 品”,青田旅法华侨的“青田 之石货许置会亭趸售”。光 绪三十年(1904),美国 举办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 青田侨民在会场开设青田石 店,陈列青田石雕。宣统二 年(1910),在南京举办 的南洋劝业会上,青田石雕 获银牌奖章。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随 着海外销路的开拓,青田石 雕市场欣欣向荣。1915年 ,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 平洋万国博览会,据陈琪的 《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 览会纪实》载,青田石雕艺 人周芝山的《梅鹤大屏》等 12件作品和金针山的《小屏 风》均获博览会银牌奖章。 1930年前后,涌现出许多 名人名作,尹阿岩的人物、 金精一的山水、张仕宽的葡 萄山、金南恩的浅刻、董瑞 丰的梅花、金叶的牡丹等作 品均享有盛名。青田石雕产 品此时行销国内许多城市: 上海专营青田石雕的商店有 金玉相图书店、奇石斋、冻 石公司等,大多集中在豫园 附近;温州有20多家,其中 以打锣桥金南金石刻画社规 模最大;普陀山横街一带也 有石雕商店数家,其中金精 一的斐然斋生意最为兴隆。 外销的地区有欧洲、美洲和 亚洲各国,尤以英国和美国 最多。当时不少青田华侨在 美国经销石雕,人称之为“ 花旗客”,在青田山口村曾 设有专门收购花旗货的商行 。当时,行销国内的石雕以 欣赏品居多,雕刻精细,售 价较贵,主要品种有花瓶、 笔架、人物、佛像、屏风、 石章、小动物等。销往国外 的以实用品为主,主要有书 夹、台灯、烟灰盒、雪茄烟 盒、笔架等。抗日战争爆发 后,海运受阻,外销几乎断 绝,国内销路也受到严重影 响,大多数手工艺人被迫改 行转业,有的流落异乡,从 事石雕制作的手工艺人所剩 无几。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