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启山林 秉烛追光砥砺行——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20周年发展史
作者简介
叶朝辉,男,1942年出生,四川简阳人,物理学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86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1987年任所长,1999年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1999年起兼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理学院院长,2004年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主任,2015年7月任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总顾问。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抚今思昔,岁月峥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的发展历史可按照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生命光电子三个领域追溯信息光电子下设三个研究部:集成光子学研究部、光子辐射与探测研究部、光电信息存储研究部。能量光电子下设两个研究部: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部、能源光子学研究部。生命光电子下设三个研究部: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部、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部、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研究部。 集成光子学研究部的历史可追溯到1971年,原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院长朱九思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决定在原机械工程一系创办光学仪器专业,孕育了现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简称“光电信息学院”)的“光子”基因;1973年,第一届光学仪器专业开始招收学生;1974年,红外专业也开始招生;1979年,为适应光学与光电子学科发展,学校从电力系、无线电系等单位抽调相关教师,以及从光学仪器教研室、激光教研室、红外教研室抽调有关人员,正式组建光学工程系;1991年,光学工程系更名为光电子工程系,并在国内率先开设光纤通信技术专业;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后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简称“实验室”)副主任黄德修教授担任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研究部(集成光子学研究部的前身)筹备组组长,率领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研究团队,并引进了部分海外人才,筹建了光电子器件与集成研究部;2005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学校决定将光电子工程系和激光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合并,成立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现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光子辐射与探测研究部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简称“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七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共同组建。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七研究所始创于1960年,主要从事以工程光学为基础、以激光技术与红外技术为重点的光电探测技术研究和大型特种光电系统研发,主要涉及光电检测、精密机械、信息处理、自动控制、软件工程、系统集成及其他相关领域,主要承担光电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大型特种光电系统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等任务;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后由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七研究所的刘爱东研究员担任空间光子学研究部筹备组组长,筹建了空间光子学研究部(现光子辐射与探测研究部)。 光电信息存储研究部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根据电子部自主发展我国计算机外部设备的需求,组织老师到全国进行充分调研后,决定创办计算机外部设备专业;1973年,学校抽调了一批机械、无线电、自控等院系的骨干教师,正式成立计算机外部设备教研室,并开始招收本科生,在张江陵、裴先登教授的带领下,教研室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在磁盘、激光打印机等方向的国家重大攻关项目,由于当时发展较快,计算机外部设备专业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专业;1979年,计算机外部设备专业并人计算机系,并于1982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9年,获批建立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2000年获批建立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后由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谢长生教授担任光电信息存储研究部筹备组组长,以计算机学院从事信息存储研究的团队为基础,引进海外人才,筹建了光电信息存储研究部;2006年,获批建立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2015年,该研究部信息存储研究团队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信息存储系统与技术”创新团队,并因评估为优秀,于2015年获得滚动支持:2018年,该研究部大数据存储与技术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部的历史可追溯到1971年,原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高瞻远脑,决定白手起家,在原机械工程一系创办光学仪器专业和激光专业,组建激光科研组;1974年,激光专业开始招生;1982年,激光研究所成立(其前身为激光教研室和激光科研组);1986年,获批建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89年,学校决定将激光研究所从光学工程系划出,单独建制:1994年,激光技术与工程研究院成立;同年,国家计委同意以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为依托建立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后由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陆培祥教授担任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部筹备组组长,率领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并引进了部分海外人才,筹建了激光科学与技术研究部;2020年,该研究部强场超快光学研究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能源光子学研究部始建于2012年7月3日,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会通过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改革建议方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按照实体化独立运作,并决定成立6个功能实验室,其中就包括了能源光子学功能实验室(能源光子学研究部的前身),该功能实验室人员由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自2007年以来从海外引进的相关人才组成。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部的历史可追溯到1993年4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光学工程系红外教研室骆清铭完成博士论文“激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理论及医学应用研究”,获得华中理工大学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3月,骆清铭教授牵头筹建国内第一个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1999年7月,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所参与创建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00年8月,获批建立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1年7月,获批建立生物医学光子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后由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骆清铭教授担任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部筹备组组长,率领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团队,并引进了部分海外人才,筹建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部;2004年11月,获批建立湖北省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重点实验室;2005年5月,该团队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06年8月,华中科技大学批准成立BrittonChance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中心:2007年3月,该团队获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12年1月,该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部和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研究部的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启动实施,武汉电子学研究所和武汉数学与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前身)应运而生。为开拓和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项目研究的著名物理学家王天眷先生突破阻力辗转回国与张承修、李国平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共同创建了磁共振波谱学、原子分子物理、原子颜标、数学物理等学科。1986年,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88年12月,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1996年,武汉物理研究所与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3年,科技部批准筹建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后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詹明生研究员担任基础光子学研究部(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部和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研究部的前身)筹备组组长,率领磁共振波谱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原子频标等研究团队,并引进了部分海外人才,筹建了基础光子学研究部,并逐步发展为多模态分子影像研究部和生命分子网络与谱学研究部:2009年,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研究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2019年生命波谱与成像研究团队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数十载激流勇进,始终与中国光谷同频共振,共生共荣,始终以打造光电科学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已任。 本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读性等特点,通过全面梳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本书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读性等特点,通过全面梳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发展历程和科研成果,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书籍目录
第一篇 追根溯源秉承初心(2001年12月-2003年11月)第二篇 筚路蓝缕砥砺前行(2003 年11月-2006 年11月)第三篇 快速提升 成果凸显(2006年11月-2017年11月)坚持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共启征程创新体制机制 整合资源和衷共济加强能力建设,扎实推进成果丰硕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建设十周年第四篇 驰光驱电 稳步奋进(2017 年 11月至今)牢记初心使命 党旗领航精耕细作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科研机构践行立德树人创新引领广育英才争取多方资源构筑先进研究平台打造重点学科交叉融合成绩斐然紧盯学科前沿原始创新勇攀高峰立足技术创新攻坚克难突破瓶颈推进成果转化 服务区域创新需求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四力”享誉中外普及科学知识 助力提高全民素质积极参与湖北光谷实验室建设附录发展大事记历任领导和主要干部高水平人才重大教学、科研成果发表的Science和Nature论文承担的千万级项目(部分)研究生获奖光电信息学科优秀校友(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