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东教育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0.80
折扣购买: 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
ISBN: 9787532893768
垂恻隐于有生,恒恕己以接物者,仁人也。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行品》 解析: 恻隐:是说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也形容对人 寄予的同情,出自《孟子·告子上》:“侧隐之心, 人皆有之。”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 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 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同情心,人人都 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 ,人人都有。同情心属于仁;羞耻心属于义;恭敬心 属于礼;是非心属于智。 此句的意思是施放同情心在一切生物的身上,常 常从推己及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能这样做的人就是 仁爱的人。做人应富有爱心,宽厚待人。 不仁爱则不能群,不能群则不胜物,不胜物则养 不足。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 解析: 如果不心怀仁爱,就不能和别人结成群体,而不 结成群体就不能利用自然界的资源,不能利用自然界 的资源就会导致生活给养不足。 这句话出现在《汉书·刑法志》不是偶然的。实 际上,也体现了一种仁爱观。仁爱也好,慈善也罢, 都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也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必 要举措之一。古人说“富而不济”,让人困顿饥寒而 死,是不可饶恕的。慈善,是指对人关怀,富有同情 心,或者说是一种“有无相恤,患难相救”的行为。 无论是儒家主张“仁者爱人”,还是墨家提出“兼相 爱”,虽然在不平等的社会中都具有空想性,但那种 “惟善以为宝”(《礼记·大学》)的精辟见解,“施 生爱人”(《白虎通义·情性》)、“相濡以沫”(《 庄子·大宗义》)的友爱精神,至今仍有其积极的意 义。慈善是一种美德。先秦的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八章》)意谓最高的 善像水一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三国 时的曹丕认为:“善者,道之母,群行之主。”(《 典论·缺名》)行善不仅孕育着美德,也是各种善举 的根本。崇尚公平,助人为乐,使之幸福。所以说, “善心比复仇更高贵”,“一颗好心抵得过黄金”。 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 害,以此为事者也。 出处: 《墨子·卷四·兼爱中第十五》 解析: 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思想家。他对“仁” 做出了自己的解释,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仁人”,其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能够为天下所有的人谋取利益, 为天下所有的人解除痛苦。 墨子的“兼爱”思想正是要求每个人都从集体利 益出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个 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而舍弃自身 利益。由此看来,“兼爱”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积极 意义,因为“兼爱”思想正确地处理了个人利益与集 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但是,兼爱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因为兼爱的目标比较抽象,和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 离,而且人们也不容易随时都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 做出正确的处理。集体利益对于老百姓来说显得高高 在上,所以统治阶级应自上而下地把社会利益与个人 利益相结合,以此来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出处: 《论语·里仁篇第四》 解析: 孔子说,一个人真正达到了仁的修养,不仅会去 爱好人,也会设法改变坏人,感化坏人。所以说,一 个真正忠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对 于别人认为可恶的人也会爱护他,怜悯他,感化他。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出处: 《孟子·离娄下》 解析: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君子内 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有仁爱之心的人会爱别人,懂得 礼让的人会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总会爱他; 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会尊敬他。这两句话意在说明 人们之间的感情是互动的,关爱、尊敬别人,也就能 得到别人的关爱、尊敬。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