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大国之本——乡村振兴大战略解读
ISBN: 9787520722391
张孝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生态文明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副主任。兼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促进会 副会长、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担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生态文明、生态经济、乡村文明发展研究。张孝德教授是国内最早研究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学者之一。跟踪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20多年。出版专著5部,发布文章200多篇。主持完成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课题30多项。代表专著有:《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复兴》的专著,《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主体意识》、《经济学范式革命与中国模式解读》等。 长期以来受邀为各级政府和大学做有关生态文明和乡村文明的讲座600多场。2016受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邀请,在浙江安吉举行第三十八场活动中,作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文明复兴》的讲座。2018年3月在13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受中央电视台《开讲啦》栏目的邀请,做了《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读懂乡村?》的讲座。2019年10月13日受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的大地讲堂邀请做了《重新认识乡村的价值》
一、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大历史视野中的乡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其特有的乡村工作经历所形成的乡土情怀,以其“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战略思维,用农民能听懂的语言,形成了系统而丰富的关于乡村本位的重要论述。 (一)从治国安邦看乡村: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农,天下之大业也。”“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常引用古语来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在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来强调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反复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在治国安邦中的地位问题?其原因有二。 第一,针对依然存在的淡化农本认识,提出警示,进行矫正。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乡村本位意识开始淡薄和动摇。更多的人从纯经济视角、用“GDP 主义”,站在城市立场认识农业与乡村,认为乡村不能像城市一样承载工业经济,不能有效发展市场经济,创造GDP,其命运就是最终被城镇化所替代,走向终结;认为中国现代化的 出路就是走工业强国、城镇化发展之路,因此即使能够保留的乡村也应按照城市的标准进行改造。许多地方在城镇化规划中,把解决中国农村与农民的发展问题统统寄希望于城镇化的一端。在这样一种认识的作用下,失去信心和失去希望的乡村,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的障碍。 第二,以史为鉴,强调农业、农村在治国安邦中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论现代化的工业经济,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巨大变化和福利,工业经济都永远不能替代农业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经济学来看,工业经济属于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经济,而农业经济是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经济。没有工业,我们生活质量无法提升,但如果没有农业,我们的生存就会出问题。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逻辑和规律看,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一定要区分农业和工业的两重关系,从创造物质财富的角度看,工业是基础,农业是附属产业。无工不富的原因,不仅适用于现代,也适用于古代。古代中国为农耕文明的大国,为国家快速积累和创造财富的不是农业,而是手工业。那时中国不仅是高度成熟的农业国家,也是世界上发达的手工业国家。长达1500 年之久的丝绸之路上人们交换的物品,不是粮食,而是中国的手工业产品。中国古代乡村的大地主、大庄园主的财富也主要来自手工业和商业、金融等产业。从财富生产的角度看,农业无足轻重,但是从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的角度看,农业所具有的功能是工业无法替代的。 对于“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早在4000 年前尧舜治国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借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个古训来自《尚书》。也许有人认为,这个规律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了。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像我们这样把农业、农村看得如此重要,它们却是世界上富裕的强国。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人口大国的农业是治国安邦的基础。在2020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讲: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农业所具有的这个“压舱石”的作用,对于大国中国必不可少。中国不仅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不足、粮食供给有限的国家。世界上除了美国、日本之外,其他发达国家都属于人口小国。一个人口小国的粮食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贸易来解决,但人口大国中国无法走这条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 作者结合了自己几十年的实地考察案例,对中国乡村发展道路上遇到的课题进行分析;既指出了各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可行性很强的政策建议。可以说,本书丰富了学界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成果,同时对政策制定部门来说也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