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

康熙大帝
作者: 阎崇年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63.80
折扣购买: 康熙大帝
ISBN: 9787507555561

作者简介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者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研究清史、满学和北京史。论文集有《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等;专著有《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森林帝国》《康熙大帝》《北京文化史》等。

内容简介

康熙帝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年一帝,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大“天时”。小天时以决利钝,大天时以出明君。 在国内,康熙帝遇到的“天时”,有四个特点: 第一,金瓯需要一统。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努尔哈赤起兵,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南明最后的象征—台湾郑氏延平王郑克塽归清,整整百年。这一百年间,中华大地一直处于战争和分裂状态,人民最重要的历史期待是什么?作为帝王,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又是什么?答案都是重新实现金瓯一统。 第二,民众需要富裕。战争的破坏,社会的动荡,灾害的降临,人为的灾难,给民众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北方,“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在中原,“满340 康熙大帝目榛荒,人丁稀少”;在江南,“荒凉景象,残苦难言”;在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在四川,“民人死亡,十室九空”。就全国而言,国库空虚,民生凋敝,田土抛荒,路暴白骨,村无炊烟,户无鸡鸣。民要富,家要兴,族要盛,国要强。 第三,文化需要融合。自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打着反抗民族压迫旗帜对抗明朝,到康熙帝即位,再到吴三桂反叛,满汉之间,文化差异,异常凸显,冲突不断。满洲统治者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镇压和屠杀的政策。流传到现在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抗清”等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暴政和由此引发的汉族军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多尔衮摄政以后,在中原地区普遍推行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六大弊政”,更激化了族群矛盾和文化冲突。 第四,天下需要太平。一百年间,地不分南北,族不分夷夏,人不分老幼,性不分男女,民不分贫富,教不分释道,都蒙受着战乱、屠杀、大旱、水患、瘟疫、地震等灾难。黎民百姓,背井离乡,饥寒交迫,奔波流离,历尽苦难,饱经沧桑,他们最渴望天下太平。而实现金瓯一统、民众富裕、文化融合、天下太平的民众百年梦想,既是康熙大帝的责任,也是康熙大帝的荣光。 同时,从中国历史规律来看,大乱之后往往有大治,短命天子之后往往有寿君皇帝。明末到清初,数十年战乱,给康熙大帝提供了一个做明君的历史机遇;从满洲贵族集团来看,康熙帝正好处在从“打江山”到“坐江山”的转变——满洲虽占有中原大地,却没有坐稳江山,如果不能恰当地处理满汉民族关系,而使族群矛盾激化,有可能会重蹈元朝最后被赶回漠北的历史重演。而如能缓和各种矛盾,成功实现“转型”,而其“守成”之功,实同“开创”之业。 这些就是康熙皇帝成为一代“大帝”的重要“天时”条件。康熙帝利用了有利条件,做出历史功绩。那么,怎样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呢? 中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有 3 000 多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前 221 年),嬴政自以为“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中国开始有了皇帝;到清宣统三年(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被废除。这段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有皇帝。我将这段历史称作中国皇朝历史。中国皇朝历史,总算为 2 132 年。 这 2 132 年的皇朝历史,有多少位皇帝呢?有人统计共 349 位皇帝,康熙帝让他的大臣统计奏报说 211 位皇帝,再加上自康熙到宣统 9 位,共 220 位。其统计数字之差异,主要是源于标准不同,这可以不论。我们重在思考这 2 132 年皇朝的历史。 1.阎崇年先生《百家讲坛》开坛元勋,著名清史学家,他的文笔风格沉稳,内容有趣有料,世界视角。《康熙大帝》这部书,从酝酿、出版,到修订、再版,至今40年。 2.阎崇年从多个角度解读康熙。康熙不但是千年一帝,与同时代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齐名,位列国际名君,声名远播世界;而且也是一个平凡的有血有肉爱孝爱祖母的孙辈、挚爱皇后后妃的丈夫、慈爱儿女的父亲。 3.康熙是大帝,普通人能学习他的什么呢?可以学习他勤奋学习的精神、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还可以学习他爱民如子的大爱情怀,以及他处事、做人的处世哲学,抑或他的养生之道。 4.本书视野开阔,国际视野,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5.本书将将学术的谨严与电视讲座的生动完美结合,让您在轻松学历史。 6.丰功伟绩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的,但是做好自己很重要,跟着阎崇年读历史任务、悟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