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轼/走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家

阅读苏轼/走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家
作者: 朱刚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8.50
折扣购买: 阅读苏轼/走近中学语文课本里的作家
ISBN: 9787305082801

作者简介

朱刚 浙江绍兴人,1969年生。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该系中国古典文学博士学位,此后留系任教,2005年升副教授,2007—2009年为日本神户大学特任准教授,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 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兼及佛教艺术与禅宗。著有《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百家一说》《新译苏辙文选》(合著)《宋代文学通论》《苏轼评传》《苏轼诗词文选评》等。

内容简介

传统中国的作家、诗人,多半有官员身份,就是所谓的“士大夫”。 不过,同样是士大夫,在唐朝以前和宋朝以后,却有性质上的重大变化。 唐朝以前的士大夫多为门阀贵族,宋朝以后则以科举出身的进士为主。 几乎所有民族的历史,都会经历贵族社会的阶段。中国最典型的贵族 社会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有限的几家贵族以联姻的方式组成集团, 把持朝政。如果你有幸出生于这样的家族,那便是血统高贵,有上进心的 人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上进心的人仅凭血统也可以做官,继承其世 袭的特权。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制度下,贵族是不怎么害怕皇帝的(他们最 怕的是军阀)。那皇帝虽然至高无上,但为了维持统治基础的稳定,在面对 拥有巨大的庄园经济和其他社会资源的贵族时,也必须以理智的方式与他 们妥协,朝堂上则表现为虚心“纳谏”。这当然会令“暴君”很不开心, 于是著名的“暴君”隋炀帝便发明了一种叫做“进士科”的考试制度,通 过考试来获取他所需要的官员。唐太宗虽然比隋炀帝显得更善于“纳谏” ,但他也继承了隋炀帝对进士科的重视。等到武则天称帝,遵守封建礼教 的贵族们都反对她“牝鸡司晨”,而血统不太高贵的进士们却容易支持她 ,只要能获得提拔,他们不怎么在乎皇帝的性别问题。所以,武则天就大 批地提拔进士。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以及乱后产生的割据军阀,持续 地摧毁着门阀贵族的势力,中唐以后的朝廷,基本上就靠进士出身的官员 来维持了。这样,从比较宏观的历史视野来看,唐朝的士大夫阶层就处在 “门阀士大夫”向“科举士大夫”转变的交替期,而宋朝以后,便完全进 入“科举士大夫”的时代。 相比于门阀贵族,科举士大夫对皇帝和朝廷是更忠心的,他们从考场 起家,为“天子门生”,受到皇帝委任,是“朝廷命官”,其中相当一部 分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得不到家族势力的支撑,其荣辱沉浮全听朝廷之命 ,只能与朝廷同呼吸、共命运。这是一个职业官僚的阶层,朝廷依靠科举 制度不断为这个阶层换血,保证其活力。宋元以来,凡政治活动、经济决 策、法律裁断、军事指挥、文化创造……在中国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科 举士大夫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精英。所以,杰出的科举士大夫几乎是全 能的:既是政治家,也是思想家、学者、诗人,或者还是军事家和外交官 ,等等。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带有许多与其身份相对应的特征,可以称为 科举士大夫文化,也就是一种精英文化。 当然,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并不同步。汉族产生 了科举制度后,其他民族还处在贵族社会乃至更原始的阶段。元朝蒙古族 和清朝满族入主中原,给中国的统治阶层再次带来贵族,情形变得更为复 杂。相对来说,宋朝特别是北宋,为汉族科举士大夫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较 为单纯的环境。雕版印刷术的及时出现,使北宋士大夫的创作能大量传播 后世,而范仲淹、王安石的政治学说,张载、程颢、程颐的哲学,司马光 、范祖禹的史学和欧阳修、苏轼的文学,就足以代表这种精英文化全面繁 荣的灿烂景观。尤其是苏轼,在经学、史学、诗词、文章、书画、医学、 宗教、政治、水利等几乎所有领域,都达到了一流水准,如此全能的“通 才”,堪称精英文化极盛的象征了。 苏轼(字子瞻)确实是个科举的“骄子”。他出生于北宋第四个皇帝宋 仁宗的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出生不久便逢过年(公 元1037年1月19日为正月初一),按当时的算法,过了年就是两岁了。到嘉 祜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时,算是22岁,实际上只有20足岁。他的家乡四 川眉山离京城开封府相当遥远,父亲苏洵(字明允)也是个有名的文人,但 一辈子都没考上进士,而苏轼与他的弟弟苏辙(字子由)却考运亨通,第一 次赴考就金榜题名。 一般来说,考运不好的人,总是对考题或评卷方式充满意见,强调其 间大有不够合理乃至埋没真才之处,苏洵也不例外,他多次指责当时的考 官太注重声律、对偶之类的技术性规范,而不顾文章内容是否杰出。苏洵 的传记作者为了肯定他的写作水平,也大抵赞同这样的指责。但这并不说 明当时的科举真的一无是处,比如欧阳修只比苏洵大两岁,面对的科场规 则完全一致,但他却顺利考上进士。苏洵有个哥哥叫苏涣,兄弟俩所受的 教育应该相差不大,但苏涣也考上了进士,而且这位伯父对幼年的苏轼、 苏辙很有激励作用。轼、辙兄弟是苏洵亲手指教出来的,既是儿子也是学 生,他们的一举登科,让苏洵几乎无话可说。当然,在苏洵看来,这在很 大程度上要感激嘉祜二年的主考官欧阳修,他对于文章的见解与苏洵颇有 相同之处,所以具备鉴赏苏氏文章的能力。这大致也符合事实,但另一方 面客观地说,苏洵虽是著名的文章家,其诗赋却并不出色,而诗赋正是当 时科举考试中最受重视的体裁,自隋唐以来就是如此。与他的情况不同, 轼、辙兄弟在写作上非常全面,尤其是苏轼,几乎兼擅所有的体裁,而且 在诗赋上极具天分,对诗赋的爱好也贯穿终生。后来王安石主持科举改革 ,要废除诗赋的时候,苏轼还强烈反对。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