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的犀牛 (全新精装典藏版)

恋爱的犀牛 (全新精装典藏版)
作者: 廖一梅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3.50
折扣购买: 恋爱的犀牛 (全新精装典藏版)
ISBN: 9787540480103

作者简介

"廖一梅 中国当代极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作家。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编剧。 其作品风格独特,兼具尖锐与诗意的强烈质感。 著有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随笔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等。 戏剧作品:《恋爱的犀牛》《琥珀》《柔软》《艳遇》等。 电影作品:《像鸡毛一样飞》《一步之遥》等。"

内容简介

"《恋爱的犀牛》经典台词: 1. 黄昏,是我一天中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换了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你就站在楼梯的拐角,带着某种清香的味道,有点湿乎乎的、奇怪的气息,擦身而过的时候,才知道你在哭。事情就在那时候发生了。 2. 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 3. 你如同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你是纯洁的天真的水流一样的,你是纯洁的天真的什么也改变不了,阳光穿过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4. 我想起有那么一天傍晚,有三楼的顶头,你睡着了,孩子一般,呼吸很轻,很安静。我看着你,肆无忌惮地看着你,靠近你,你呼出的每一口气息,我都贪婪地吸进肺叶……那是夏天,外面很安静,一切都很遥远,我就那么静静地沉醉于你的呼吸之间,心里想着这就是“同呼吸”吧。人是可以以二氧化碳为生的,只要有爱情。 5. 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 那些年,那些事 演出盛况 《恋爱的犀牛》能够顺利上演是廖一梅当时唯一的愿望。 愿望终于在1999 年的那个夏天达成时, 她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其他奢望了,对于有多少人来看并没有什么期待。 那时候,剧组没有钱也没有媒体资源登广告,只找报社的朋友发了一篇小报道。意料之外的奇迹不知是怎么发生的,《恋爱的犀牛》在那个僻静的北兵马司胡同里开始演出,越演观众越多,越演胡同变得越拥挤。青艺小剧场在1999年6月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剧场外等待进场的观众排成长龙。不知道从哪儿来了那么多人,大家都拼命往里面挤、涌,孟京辉、廖一梅和剧组的人像是傻了一样看着突然发生的奇迹场景,目瞪口呆。当时有朋友问廖一梅:“你们肯定特别高兴吧?” 廖一梅说:“真的没有,累得快死了。” 除了要承受着还钱的压力,还要忙着排练,忙着首演的很多杂事,对于廖一梅来说,喜悦感被各种忙碌和劳累冲淡了。40场演出,有许多人是坐在台阶上看完这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戏。首轮八场的演出票房已经是青艺小剧场通常情况下20到30场的收入。在青艺小剧场演出40天, 参与的每个人都特别慌张,每天都需要应付千奇百怪的事情。北兵马司胡同里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人。 很多人骑着自行车来,然后将自行车停在居民家门口,被挡了门的居民老大爷冲进剧场大喊大叫,廖一梅特别英勇地带人出去找老大爷理论,等她冲过去,发现只有她一个人傻兮兮地出来了,其他人都没有跟过来。但即便是非常劳累,他们也是欣喜的。 吴越:孟京辉带领的剧组是个很神奇的团队,在《恋爱的犀牛》剧组里我每天都觉得很快乐。我很少接触这样一个群体,大家都很熟,都很默契,我们排练的时候还玩扑克牌游戏,廖一梅偶尔来看我们排练的时候也会加入。那个牌只能6个人打,我们都抢着来。其实当时心里很紧张,感觉刚开始排练就演出了,刚演出点感觉,就演完了,40场演出,飞快就过去了。过了好几年,有一年在上海的家里,我重新看《恋爱的犀牛》的演出录像,哇!这剧本写得太牛了!太棒了!我当时演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懂。那时候小,没经过什么事儿,演是演了,但没有真的从心里懂。对《恋爱的犀牛》是慢慢懂的。因为这出戏,认识了孟京辉、廖一梅、杨婷、李乃文,他们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互相信任,一起经历了很多事。 郭涛:我始终能记得那段台词:“如果是中世纪,我可以去做一个骑士,把你的名字写上每一座被征服的城池。如果在沙漠中,我会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去滋润你干裂的嘴唇……”那个夏天很幸福,我们一起做了件迎接新世纪特有意义的事。1999年,我有一点点身处世纪末的焦躁和不安。孟京辉找到我让我去演马路的时候,我对表演工作是有一点排斥的,特别是话剧,后来跟孟京辉聊了很多次,我才下定决心去演这个戏。 我非常喜欢马路的最后一场戏,每回演完就感觉死过了一次一样。第一场的时候,因为过度投入,在演挖取犀牛心脏那一场的时候,我坚持用真刀替换了事先准备好的木刀,结果用劲太猛,把左手给砍了,鲜血直流,台下的观众以为是特效。下场后我直奔医院缝了十多针。后来张广天专门为我设计了一套“三指琴法”,我才能将《恋爱的犀牛》继续演下去。 段奕宏:《恋爱的犀牛》剧组找到我时,刚好与电影《可可西里》的档期冲突。我选择了话剧,因为剧本和孟京辉。然而,我和孟京辉经历了一个很长时间的磨合,排练中,我和孟京辉吵得特别厉害。孟京辉说:“你哭什么呀,在台上哭多难看啊,有本事你让台下的观众哭啊。”我说:“我不哭我难受啊!”一方面我想要他那种先锋戏剧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不想放弃学了四年的戏剧观念,这个磨合的过程非常难受。 郝蕾:我和《恋爱的犀牛》的结缘是在 1999 年的首轮演出,那是我大学三年级 的时候,我连看了四场,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能演明明该多好啊。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国家话剧院,突然有一天北京人民艺术学院的林兆华导演要找我演戏,打电话去我们剧院的时候正好碰上孟京辉在剧院办公室,孟京辉就要我去演《恋爱的犀牛》。我一听就答应了。" "★ 二十多年来长演不衰的戏剧神话,无数人的爱情圣经 “爱她,是我做过的最好的事。” “你如同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从1999年首演至今,《恋爱的犀牛》二十多年来的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早已成为了中国当代的一个戏剧神话,更成为无数人的爱情圣经。马路与明明的故事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翻开这本书,在文字中重温这个凄美决绝的爱情梦想。 ★ 剧本+创作手记+主创访谈+幕后故事,纪录片式披露《恋爱的犀牛》完整的生命故事 编剧、导演 廖一梅、孟京辉 谈缘起与创作过程; 一代代“马路”和“明明”谈他们与《恋爱的犀牛》的不解情缘、心路历程和互相成就,吴越、郭涛、郝蕾、段奕宏、王柠、张念骅、齐溪…… 舞美、配乐、定妆照、宣传等,从台前到幕后,全景展现一部剧的诞生历程 ★ 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全新典藏版,贯穿其中的,是三十余年对爱与生命的思考 从《恋爱的犀牛》到《琥珀》再到《柔软》,廖一梅完成了一场悲观主义者对生命与爱情,从炽热向往到怀疑终归于和解的旅程。 “我忽然意识到《恋爱的犀牛》和《琥珀》最大的不同。《恋爱的犀牛》是火热的,是燃烧着的火焰,火焰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直接而坦白,无所谓克制和羞涩。它就是火焰,年轻的火焰,我想要留存住的不可复制的火焰。那天,我再次感到了它的热,年轻的、过剩的荷尔蒙。我以前没有这样看待过这出戏,这次却明确地意识到其中强烈的性的意味,旺盛的生命力,没有出口的生命力,要炸开的生命力,它以疯狂的决心和热情寻找的是‘献身’,而不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