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特别版)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特别版)
作者: (美)张勉治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90.00
折扣价: 55.80
折扣购买: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特别版)
ISBN: 9787214233400

作者简介

张勉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副教授。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周锡瑞、高彦颐等中国史研究名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6至19世纪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目前主要关注盛清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物质文化。 董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译有《州县官的银两》《自贡商人》《君主与大臣》等。

内容简介

乾隆皇帝的南巡,在当时,首先乃政治上非同寻常之事。南巡的消息在整个清帝国以及亚洲沿海和大陆都有反响。日本的德川幕府(1600—1868),从停靠大阪的中国商船上的水手那里得到情报,了解到了经由江南的乾隆皇帝的长期行程。 朝鲜使臣在他们的日记和官方报告中对南巡有记载。 内亚的首领和高僧——包括六世班禅罗桑巴丹益西(1737—1780)——自然会了解南巡的情况,因为有时候他们是乾隆南巡时的扈从。时至今日,南巡的景象依然能牵动大众和历史的想象。的确,每一位清史(1644—1911)乃至中国史的研究学者,多少都知道一点1751—1784年间的乾隆六次南巡。 同样广为人知的是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 然而,正如著名清史专家郭成康所说:“对南巡,人人都可以说两句,但是还没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我的研究,旨在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填补这一空白。 让我们先对乾隆南巡“说两句”。南巡旷日持久,乾隆皇帝及相当大规模的扈从花上三五个月的时间,巡历帝国最繁荣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见图1和表3.1)。从出巡路线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及扈从走陆路,经直隶、山东、江苏北部,到达清河县(今天的清江)的黄河和大运河交汇处。乾隆皇帝视察那里的堤坝塘堰等综合水利设施。渡黄河后,这一移动的朝廷向南,乘船沿大运河,前往主要的县、府等治所,如宝应、高邮和扬州。就在扬州以南的地方,御舟过长江并在常州、无锡、苏州等沿线重要城市停留,之后到达浙江。在浙江,皇帝一行继续向南,过嘉兴府,接着向省城杭州进发,在那里乾隆皇帝举行召试,检阅地方军队并游览城市景点,包括著名的西湖。在后四次南巡期间(1762、1765、1780和1784),乾隆皇帝前往海宁县视察沿杭州湾的海塘,然后去杭州。1751年,圣驾从杭州出发,渡过钱塘江,这样乾隆皇帝可以亲祭位于绍兴府、传说中的圣君大禹的陵墓,这是皇帝行程的最南端。(1751年后,乾隆皇帝再未前往绍兴。) 返程时,皇帝一行北上,沿大运河到长江南岸的镇江府,然后向西,走陆路至前明的都城江宁(今天的南京)。这里乾隆皇帝又一次举行召试,检阅军队,参观该城的历史古迹。接下来这一移动的朝廷折回镇江,过长江,继续沿大运河北上,到达与黄河的交汇处。从1757年第二次南巡开始,乾隆皇帝及贴身扈从在山东—江苏交界处与皇太后一行分开,走陆路到徐州,视察该地区的重要水利设施。在返回大运河后,皇帝一行乘船继续北上至德州,最后回到北京。皇太后的船队返京时常常更为从容,通常比皇帝晚一些日子才回到京郊。 1751年首次南巡,乾隆皇帝在主要城市停留时间很长:杭州九天、苏州八天、江宁四天。除参加上述精心编排的大众欢庆仪式外,他还做了许多事情。其中,他视察水利设施、祭祀地方神祇、陟黜地方官员,接见地方名流,予以各种恩赏,招揽学术和文学人才,检阅军队以及参观景点和历史名胜。 海内外研究清帝南巡的第一部专著!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只是野史与逸事,更是一场轰动当时、改变后世的政治剧! 深度探析清朝的统治机制,中译本首度问世!